在晨光中起舞

来源 :绿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枫,1997年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系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四届“雨花写作营”学员,曾获“安洁西公主网络文学大赛”季军。
  1
  光光向歌舞团请假前往大青山的时候,是个清晨。
  她在前一天深夜将请假的短消息发给了领导之后,就买了一张到大青山去的火车票。订完票,她随手抓了几件行李扔进了背包里,就拿着身份证踏上了这趟将会途经大青山的绿皮火车。
  光光从上了大学以后就一直在大城市生活,通勤都有小汽车,实在不行也有地铁,她待的那个城市里,连公交车都只有老头老太太买菜的时候会坐了,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出行靠地铁。
  地铁比公交快太多了。唯有地铁的速度,才能跟上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
  旅行、工作也一样,因为经常要去各地乃至国外演出,光光也经常会坐飞机、高铁,这两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也极快,民航客机的速度一般都在每小时800公里,而高铁现在也有每小时350公里的运行速度。不像是这种绿皮车,每小时只能前进32公里,和市里面公交车的时速也差不了多少。要是碰上个老练的公交车司机,甚至就连公交车的速度都能比这种火车要快。
  但去大青山只有这种绿皮火车能坐。光光背着背包,跟着车身摇摇晃晃地在过道上穿行。她拿着火车票,一一地和座位上的座位号比对,等她终于找到了和车票上对应的座位号时,才松了一口气,脱下背包,坐了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她左右两边的位子都没有人,就连面对着的那一条套着白色座椅套的座位上,也都没有人。
  光光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她闻到了车厢里充斥着的烟味、脚臭味和汗味,还听见了不远处孩子的哭闹声,妇女们用方言闲谈说笑的声音。
  说起来这些味道和吵闹其实已经不算很严重了,至少不像青青曾经对他们描述的那样夸张。但对于习惯了干净车厢和礼貌乘客的光光来说,她还是下意识地皱了皱眉。
  想到青青,她这才想起,自己几乎是下意识地订了来大青山的车票,甚至还没来得及告诉青青一声,问一问到站以后要怎么走才能真正地到大青山。
  光光从包里拿出手机,发了一条微信给青青。
  “青青,我来大青山了,你来接我吗?”
  青青的消息居然回得很快,光光看到她一片绿色的大青山图片的头像下,飞快地出现了两行字。
  “来!”
  “你坐哪趟车?我来车站接你。”
  光光将车票拍给了她。
  青青立马回了一句。
  “好,你到站了别乱走,等我。”
  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的青青热情洋溢的几句回应,光光有一点惊讶。
  她和青青其实是大学同学,但大学的时候,她们算不上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即便她们两人都是班里唯二的来自小城镇的“乡下姑娘”。
  光光来自一个富裕的N线小城市,虽然和她上大学的那个大城市比,她的家乡完全是个乡下地方,但相较于青青的家乡,还是要好不少的。
  大一的时候,新同学们都要作自我介绍。大家大多都会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但青青不一样。青青站起来,几乎是眉飞色舞地描述着自己的家乡,她说她的家乡在大青山,那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村里虽然穷,但大家都很团结,家家户户关系都很好,像《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那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她说得兴奋,但听在大家耳朵里,全都总结成了一个字:穷!能考上这个学校的,没人对穷地方有兴趣,哪怕是光光这个和青青出身比较接近的小姑娘也是。她满心向往着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向往着奢华精致可以俯瞰江水的大平层,向往着漂亮豪华的超级跑车……
  因为这一次自我介绍,也因为青青平时在一些事情上并不热衷的态度,开学没多久,大家就不由自主地,疏远了青青。就连光光也不例外,她刚上大学那会儿,只想成为和同学们一样的大城市的姑娘,当然要早早地和她们抱好团,不愿意被其他人撇下。
  而和她们不同的青青,自然也就成了被排挤的对象。
  上学的时候,演小品没有小组要她,最后青青自己组了一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也拿了不错的成绩;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资源的时候,也没有人会介绍青青,生怕这个乡下的小姑娘去了工作的地方丢了他们这些介绍人的面子;就连毕业论文的截止时间,大家都没想到要告诉当时不在學校的青青,让她差点儿就没赶上递交毕业论文的最后截止时间。
  除了这些,还有这样那样的一堆事情。说起来都是小事,但桩桩件件,光光觉得,放到现在,要是上了网络成为话题,他们这些人可能也会被扣上个“校园冷暴力”之类的帽子。毕竟他们对青青,可是一直没什么同学情谊的,就连毕业聚会,也没人邀请她。好在青青自己也没来,不知道是她终于识趣了,还是有什么事在忙。
  她也总在忙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既不去剧组,也不去酒会,临近毕业了也不去跑关系……同学们对她的评价都是:怪人一个。
  2
  光光的思绪被火车到站的鸣笛声给拉了回来。
  火车慢慢停了下来,没等车停稳,前方就传来了列车员大嗓门的嚷嚷:“大青山站到了,大青山站到了!要下车的赶紧的!别磨叽了,一会儿车门关了有你哭的!”
  光光忍不住笑了笑,这个列车员,前几站的时候都吼得中规中矩,怎么一到大青山站,喊话都变了。
  光光也没有其他行李,她将包背好,跟着稀疏的人流,缓慢地在车厢内移动着,下了火车。
  大青山站是个老站台,破破烂烂,旁边只有个卖各种零食饮料的小店。在那小店里买了一瓶矿泉水和几包方便面,光光就把身上带着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塞进衣服里的十块钱给花光了。
  拎着个大红色的塑料袋,光光往车站外面走。
  一出站,她就看到了人群中的青青。她站在人群里,皮肤依旧那么白净,明明穿着和旁边的大青山山民们差不多的粗布衣衫,却还是能让人一眼就从人群中找出她来。   她就像是《边城》里的翠翠小姑娘,身上流淌着大青山的钟灵毓秀,青翠得像是棵小山松,嫩得能掐出水,满身都是这山清水秀间才有的轻灵之气。
  “光光!这里!”青青也看见她了,连忙伸出手,举高,使劲儿地挥舞着,丝毫不顾及周围还有不少人,也不怕别人看过来的目光。
  还和以前一样。
  光光却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小跑着到了青青身边,把她的手捉下来,小声道:“别喊了,别喊了,我早看到你啦!”
  青青粲然一笑:“怕什么,都是认识的人,要是不认识,就更没什么好怕的啦!”
  “看两眼也不会少块肉,咱不管他们,走!我带你去吃饭?”
  “光光,你吃了吗?”
  光光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早就过了午饭的时间,她自己在车上吃了不少,也不是很饿:“吃了点儿饼干,车上买的,不吃也没事。”
  青青推来一辆老式自行车,也不瞎客气,痛痛快快地道:“行,那回去我让大伯母帮你再煮个鸡蛋垫一垫肚子,没几个小时就可以吃晚饭了!”
  光光坐上了车后座,庆幸自己今天穿了一套比较休闲的衣服:防晒长袖长裤和球鞋。否则她要坐上这个高高的男士自行车后座都是个问题。
  但青青却像是小猴子一样,极其灵活地就上了车。丁零零地车铃声一响,车子就载着她们两个小姑娘往外面驶去。
  对两个小姑娘来说过于高大的老式自行车一路行驶着,出了车站,触目所及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田野。远远地还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像是桃树,又有可能是别的什么树。光光虽然也出身小镇,但也不知道这些树木的名字。
  青青骑车带着光光,穿过这些田野、树林和一个相对来说还算得上繁华的小县城,而后就是一段又一段泥泞的乡间土路、石子路,还有一截,修建到一半的水泥路。在出小县城的时候,光光甚至还看到了一段施工中的柏油路。
  “这里在修路吗?”她问。
  青青的声音很轻快,就像是她骑车的动作一样:“当然,全部都在修路,从这里到我们村,整个大青山都在修路。”
  “不过就是修得有点儿晚,我们毕业那年就把修路方案报上去了,却一直没动静。我前几个月刚去跑了跑,催了催,这才修上了。”
  “不過大家也都不怪干部们,大青山没钱,很多村里修路的钱,有一部分是老乡们一块一块地凑出来的,有一部分是村干部自掏腰包贴补的。”
  “我跟大伯、伯母在山上承包了三百亩桃园,成立了桃树种植合作社,也为修路做了点儿贡献呢!”
  “对了,等会儿就到我们村了。我们村穷是穷了点儿,但人都可好了,就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大娘老叔,可能确实不太讲卫生。但老人家从前条件不好,这么过了一辈子了,劝也不听,如果让你不舒服了,我替他们道歉……”车子停在了村口,青青回头冲着她笑。
  她明亮的眼睛,似乎能一下子看穿很多东西。光光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瞬间红了脸。
  她猜青青可能是知道他们班那些女生在背后说她乡下来的,不爱干净那些话了。为了合群,她自己当时也是附和了几句的,虽然她倒也从来没闻见过青青身上有什么不好闻的味道。相反,她身上总有一股别人没有的香气,不像是香水,而是一种清新又干净的,就像这大山里的青草的味道。
  光光深深呼吸了一口大青山的空气,沁人心脾。带着一丝凉意的空气从她鼻尖一下子进入了身体里,让她整个人都由内而外地觉得轻松了不少。
  青青领着她回了自己家。
  光光这才知道,青青是个孤儿。
  “但我大伯和伯母一家对我都很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都很好,我从小跟着大伯一家长大,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上山割草、挖蚯蚓、捉知了,可能比你们这些城里的独生子女过得还要快活,你不用可怜我的。”青青语气轻松地指了指光光的脸道。
  光光的脸上,在青青刚才说到孤儿的时候,就已经下意识地带上了一点可怜和同情。
  被青青指出以后,光光一愣,而后一笑:“不好意思呀青青,我有点儿习惯了。”
  “没关系!”青青不在意,领着光光走进了自己住的小屋子。这间小屋子摆设简单,但是收拾得干净清爽。
  麻利地将床上的被子和床单都拿走,青青边往另一侧的衣柜走,边道:“你睡一会儿吧光光,要赶上这趟车,你一定起很早吧?”
  从光光上大学、工作的大城市赶过来,坐今天的那种绿皮火车,确实要七八个小时。
  光光几乎一夜没睡,深夜她做出了要出去散散心的决定:直到天快亮的时候,才想到了青青和青青的家乡大青山。
  光光一直对青青有一种奇怪的熟悉感,她仿佛可以想到青青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的反应。她觉得就算这么多年没联系,但青青知道她要去大青山话,一定会来接她的。
  事实果然也是这样。
  在青青面前,光光也不想掩饰。她们虽然不熟悉,但这样面对面地单独交谈的时候,却好像是认识了很久,非常熟悉对方一样。
  尽管他们确实认识了很久,但大学四年里,两个女孩子说的话加起来都不一定超过五句。青青从来都是不合群的那一个,而光光则是费尽心思要让自己融入群体的那一个。两人从入学开始就背道而驰。
  “我昨晚一夜都没睡。”光光站在床边,冲青青若无其事地说。
  青青抱起那床新被子的动作顿了顿,而后她也若无其事地冲光光笑了笑:“你呀你!”
  她将新的被子、褥子、床单都重新在小床上铺好,推搡着光光:“知道你昨晚没睡,我都不敢拉着你去见人,就怕你说着话就倒了,把我们村上的老实村民们吓跑了!”
  光光顺势躺在了床上,听着青青的碎碎念,她忍不住闭着眼睛笑。
  她还是第一次知道,青青居然是个话这么多的家伙,要知道在大家的印象里,青青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虽然眼睛很有灵气,却从来都沉默寡言的瘦小女孩儿。
  在青青越来越小的唠叨声里,光光慢慢睡着了……   3
  半晌无梦。大青山的日头坠落到山后头的时候,光光终于醒了。
  这一觉她睡得很安稳。她已经好几个夜晚没有睡得这么安稳了,没有做梦,也没有人来打扰。
  醒来时,一阵饭菜香气萦绕在鼻尖。
  光光穿好衣服打开门,青青这个小房子的小客厅里,透明电灯泡的暖黄色灯光一下子就倾泻了进来。
  光光微微眯了眯眼睛,适应了一会儿,这才看清,小客厅里摆着一张硕大的圆桌,几乎把整个小客厅都挤得满满当当,而圆桌旁则围坐着十来个当地的山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正边交谈边吃着桌上的菜,那些菜看起来虽然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也胜在量大又新鲜。
  光光努力辨认了一会儿,才终于从几个小孩子的脸上,找到了一点和青青相似的地方。看来这些应该就是青青的家人们了。
  看到光光走出来,这些淳朴的当地山民都停下了筷子,明明是在自家孩子的房子里,但还是有些局促和羞涩地冲光光笑了笑。几个孩子则是睁着乌溜溜的黑色大眼睛,好奇地歪头看着光光。
  青青见她醒了,扭头冲她眨了眨眼睛:“这是我大伯一家。”
  “他们听说你来了,特意到我这小房子来欢迎你。”
  “我还是沾了你的光,才吃到大伯母做的菜呢!”
  青青的大伯母嗔了一句:“你这孩子,是嫌我做得少了?”
  青青笑嘻嘻地说:“最好天天都吃大伯母做的菜,好吃!”接着她又对大伯一家道:“大伯,伯母,大哥……这是我的大学同学光光,来咱们这里散散心。”
  青青的大伯看起来是个很朴实的农民,他呵呵笑着,对光光道:“散心好,散心好,咱们青青是个好孩子,大学毕业以后还为了我们乡亲们回到这山窝窝里,带领我们建设那个……那个什么?”
  一时间没想起来,他顿了顿。
  大伯母提醒他:“建设新农村!”
  “对!建设新农村!自从青青回来当上村长以后,我们的日子就慢慢好过啦!路也开始修起来啦!”
  说着说着,大伯像是喝当地的米酒喝醉了,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像是喃喃自语:“我没想到青青这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还会飞回我们这山窝窝里来……”
  “我没想到……”
  大伯母拍了拍他的背:“少喝點儿。”
  青青和光光相视一笑。
  光光冲大伯一家点了点头,就要走过去坐下。
  说实话她心里是有一点发怵的。虽然这些老乡们看起来都很友好,但她初来乍到,就算他们再热情,就算她确实很喜欢青青大伯一家温馨的家庭氛围,但对她而言,这些也还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
  像是知道她的想法,青青反而侧头冲她道:“没事儿,光光,你先屋里坐一会儿,一会儿我带你去山上吃。”
  怕自己说得还不够明显,青青还冲她眨了眨眼睛:“你不用强迫自己合群。”
  光光一下子就听出了她的言外之意。一阵酸意从喉头涌上来,她冲青青点了点头,又对大伯家的人说了声“不好意思”。
  大伯家的一个哥哥笑道:“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就是想代表咱们大青山的山民们,欢迎你来这里。”
  光光一阵感激,一时说不出话来。
  等大伯一家人散了,青青就带着她一起上山。
  大青山这一带之所以被命名为大青山,就是因为有大青山山脉群。
  这一带的山比起北方的山来说并不算高,但是胜在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山里有不少的野味和可以食用的野菜,在困难时期养活了附近山脚下的村民们。
  晚风微凉,两人都穿着长袖长裤,路上还遇到了不少下山的山民,大家都热情地冲她们打着招呼,一拨又一拨的人往山下走,只有他们两个人是逆行。
  光光发现青青其实很会引导话题。她并不像大学同学们想象的那样,不会说话,恰恰相反,她不论说什么,都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至少不会让光光觉得不舒服。而看她和她的亲戚们相处的情形,光光也知道,青青并不是一个孤僻的姑娘。
  她可能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只是没有强迫自己去合群而已。
  到了半山腰一块凸起的岩石旁,青青看了光光一眼,见她已经累得有点儿喘不上来气了,就提议她们在这山腰上坐一坐,吃点儿东西。
  两人一块坐了下来,光光笑着问:“我们为什么不去山顶?小说里面,主人公不是应该都去山顶体悟人生的吗?”
  青青也笑:“你也说了那是小说。在我们的生活里,我想就算没有到山顶也没关系。”
  “这里也一样很好啊,能看到远处的风景,也能闻到山中花草的芳香,和山顶又有什么差别?”
  光光笑了。
  她发现这半天以来,她的笑要比这几个月都要来得多。
  “说吧,你这是怎么了?”青青是拎了一个暖水壶上来的,她将两人的泡面都泡好,递给光光一盒。
  光光顺手接过,放在身边的岩石上:“你看出来了?”
  “这么明显,怎么可能看不出来。”青青道。
  光光两手一摊,整个人大喇喇地躺在了草地上,望着星空,喃喃道:“有人想挖我去演戏。”
  青青了然。
  光光虽然是小城市来的,没有背景也没有靠山,但她却是他们班里跳舞最有天分的,毕业以后也如愿考上了心心念念的歌舞团。
  “那你怎么想的?”青青问。
  “我不知道。”光光的语气里有一点迷茫,“但是我周围的人都劝我去,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
  人人都知道现在光是跳舞不赚钱,跳到老也就是被尊称一句老舞蹈家,但当演员不一样,这两年娱乐圈蓬勃发展,就算是十八线的小演员,也能走穴赶通告赚得盆满钵满。
  但一般人想要进去混却也不容易,要有心计,要有手腕,更要有人捧。看中光光去演戏的那人就是圈子里的某个资方,很有才,也很有财,大家都相信,他想捧谁,就一定能捧红谁。   “团里的老师也让我去,大学里的导师也说跳舞没出路,不如演戏,说现在看跳舞的人少了。虽然都没有明说,但我都明白,大家都希望我去,我自己能赚钱,也能替团里、替学校争光,往后说不定还能做个优秀校友,回来开讲座,捐钱……”
  介绍人也是歌舞团的某位老师,和光光的关系很好,经常指点她,这次光光被看上,老师也很是替她高兴。
  光光说了那位老师在团里曾经给过她的帮助,说了大学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可能能够去做演员一炮而红的期待和羡慕……她面对青青像是面对着另一个自己,絮絮叨叨地把所有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结果青青拍了拍她:“面凉了,快吃。”
  光光猛然被打断,下意识地拿起泡面,吃了一口,然后马上被烫到,开始“嘶嘶”地吐着舌头,说话也乱七八糟。
  青青看着她的样子大笑起来,被光光捶了一拳。她摸着被光光锤的地方,笑着问她:“那你呢,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光光就愣住了。
  “你总是给我说,你身边的老师、朋友、家人或者是大学同学是怎么想的,那你呢,你是怎么想的?”
  顿了顿,光光垂下眼睫,不知道在想什么。青青也不催她,大口地吃着泡面,这样狂野的吃饭姿势和她那张漂亮、白净的脸看起来并不怎么相配,但这不妨碍她吃得很香。
  光光看得有点儿饿。她也吃了一大口,含着面,口齿不清地道:“我不想去。”
  将面咽了下去,光光又重复道:“我不想去,我想跳舞,我喜欢跳舞。”
  青青爽朗地笑道:“你看,你自己不是很清楚吗?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值得你跑这么大老远到这里来?”
  光光指她:“你是不是就是嫌我跑过来给你添麻烦了?”
  青青笑眯眯地:“你说呢?”
  “好啊你!”
  两个小姑娘打闹起来,好在她们这是在半山腰,脚下的山地开阔,完全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危险。
  打闹完了,两个小姑娘点燃了营火,互相倚靠着,说着一些心里话。
  青青同光光说这两年村里的变化,说她早就决定毕业了就回来建设家乡,建设她的大青山,无论大家说什么,她都不在乎。她的目标,从开始就定下来了。
  她在大学里的时候就各种为大青山奔波:帮助孩子们找到一對一帮扶的好心人,让他们也可以去上学读书;到处考察学习一些特色村镇的做法,争取毕业以后也能为大青山的发展建设做一点事……
  光光了然:“所以,你才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从不参加我们的聚会,也没空玩闹……”
  青青眨了眨眼:“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就是,我也不想去讨嫌呀!”
  “既然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我,我干吗还要浪费时间去讨嫌?空出来的时间,多跑多看几个地方,多联系几个好心人,不是更好吗?”
  光光若有所思地看着她。
  对于青青来说,大青山是逐渐发展起来了,但还不够,她还要扎根在这里,不断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回报这养育她的大青山,回报这些善良淳朴的村民们。
  光光随即也开口向青青说自己对跳舞的痴迷,说剧院里经常有讨厌的观众,有两个钱就以为所有女孩子都像某些人一样,为了红就不要命,半夜要她们演出,最好还能到家里去演出。
  光光总是拒绝的,她觉得这是侮辱了她挚爱的舞蹈。
  “好像谁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恶心心思似的!”光光吐槽道。
  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后,她很快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下一个目标是去考国外知名的艺术类高等院校,继续学跳舞。
  两个女孩儿说说笑笑,像是要把大学四年都没来得及说的话,在这一夜里都尽情地说尽。
  也不知过了多久,青青忽然指了指不远处。
  “光光,你看,太阳要出来了!”
  他们竟然就不知不觉地说了这么一整夜。或许是因为昨天下午睡了一个好觉,光光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累。
  她顺着青青的手看过去,在远处,在大青山的背后,太阳已经露出了一角。几缕金灿灿的晨光,透过连绵的山脉,穿过山脉里建设中的村落,落到了她们身上。
  光光忽然站了起来,迎着太阳出来的方向,张开了手臂,起舞。
  责任编辑去影
其他文献
陈芳梅,江苏常州溧阳人。一直在媒体工作,现为溧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天目湖》杂志主编。  夫家舅妈  夫家有两位舅妈,一位白胖,一位黑瘦。我认识她们时,她俩30岁出头。两人生的都是儿子,而且都生了两个。每见她们,屁股后面都跟着两个小拨儿。  两家人,一个住村前,一个住村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都是白墙黑瓦三间屋,外搭一个养猪养羊的偏房。过年去拜年,先上黑瘦的舅妈家,她家是老大,再上白胖的小舅妈
期刊
被翅膀托起的山水  车过云南驿。想起盐,茶叶,毛皮  物物相易的边贸  我庆幸,我俨然一匹古道上的瘦马  苍山顶上的雪,我用掠影拓下它的白  接纳洱海的蓝,离不开九溪十八峰  海子边上夜夜篝火,相戏碧空的大批鸥鸟  这群恪守时令的天使,不停从面前掠起  一切都在跟着飞,山离开了水  高原白桦离开了岸,或许它的高翔  还暗合着一个人不被束缚的心  惊蛰  被两岸用旧的濉河水,继续旧着  被流水用旧的
期刊
这一二十年,除了散文家的散文,小说家的散文,诸多的诗人也都在写散文。有的诗人写的散文诗性强一些,有的看似不然,其实内里是隐藏不住的。也有的,似乎真的隔开了,另是一种样子。  当代的诗人海子,他的诗自然是看过,文呢?没有看过。海子的自杀,也许更是为诗而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作文,想来也是格外强调诗性的。  诗人昌耀的文,亦是。一柔弱倔强之人,几乎深陷死地,却义无反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而成就了自己的
期刊
八百里沂蒙山区是由两座山、一条河圈起的。山是沂山、蒙山,河是沂河。其实,也有一条河是蒙河的,它从蒙山上下来时,一路往东,神使鬼差地迷了路,或者说它贪图安逸,不思开拓进取,不愿开疆拓流,一到开阔的沂南县平原地域就悄悄地汇入了沂河,从此消弭了自己。我不这样看蒙河,蒙河是一种自我牺牲,成就了沂河的强大,或者说蒙河投入了母亲河沂河的怀中。像蒙河这样的河流沂蒙山中还有好多条,如汶河、祊河、浚河、沭河等,它们
期刊
1  最近彭帅新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女孩漂亮谈不上到闭月羞花的地步,但是绝对特别到迷倒一片森林。然而彭帅本人并不像他的名字,他长得一点也不扎眼,更不是现在流行的行走的荷尔蒙。彭帅,就是个普通人,中等个头,一个大脑袋戳在略显单薄的身子上走起路来晃啊晃的,总给后面的人感觉他会闪了脖子。彭帅说话的时候,脸上会泛起一圈坏坏的笑容,把本该看着敦厚老实的他改造成了一个老人嘴里的这孩子一脸的
期刊
蒲公英  当我还牵着妈妈的手姗姗学步,认识的第一种植物就是蒲公英。  那时候,妈妈是年轻美麗的。妈妈任教的学校坐落在田野中间,出了校门是一条小河,过了河上的石桥,就是辽阔的田野。春天,田野是油菜花的天下,成串的黄色花朵又高又密,比妈妈还高。阵风吹过,花粉吹得妈妈和我身上到处都是,妈妈的睫毛上翘着一点黄,秀丽的头发上也有一些花粉挂在上面。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在田埂上散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挣脱她的手,欢快
期刊
一  余倩来的时候,许明正忙得焦头烂额。   每天忙得屁淌,还有一大摊事排着队。他向领导提过好几次了,要求科里再配个人。许明进宣传科那会儿,科里三个人,科长赵松涛,文化干事老马,他是宣传干事。农场机关机构精减的时候,老马去畜牧公司当了书记。老马走后,宣传科一直没再进人,赵松涛退休后,许明接了科长的位子。   余倩的到来,让灰扑扑的办公室,一下子有了生气。余倩身上那股朝气蓬勃的时尚气息,使她的每
期刊
那是一个春天,机关门前的几株榆叶梅花开的正艳,我从援疆干部手中接过了那双土布鞋。鞋上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今天正逢24节气的雨水,万物复苏,青草萌芽,或许春天是一个易于伤感的季节,不知怎地,我想到那双鞋以及鞋盒上的画面,勾起了过去的回忆。  起初,我对那双鞋没有太过在意,倒是鞋的包装盒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面印制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低着头,坐在低矮的板凳上,用钢针纳着鞋底。此景让
期刊
干海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已出版诗文集《夜比梦更远》《大海的裂纹》《远足:短歌或72个瞬间》等多部。现为《星星》诗刊副主编。  羊楼洞的车辙  被雨水剜去的那部分  回荡着长江铁质的声音  被月光剜去的那部分  芒草疯长,桐油灯如火屑  被茶叶剜去的那部分  飞向伊斯坦布尔,一小杯  时光的回音  赤壁之腋,独轮车在黄昏  空空荡荡地呻吟  经过的小花  矢车菊,谢了  经过的小草  车
期刊
李自国,笔名西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83年弃医从文,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诗刊》等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诗歌近千件,已出版专著《第三只眼睛》《场—探索诗选》《生命之盐》《行走的森林》《骑牧者的神灵》(中英文)等14部。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百余种选集。  十二背后的背后之谜  猿鸣、鹰翔,不问来去  树绿、草黄,归于宿命  它让你偏安,让你隔世苍茫  神秘的一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