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mc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承载着坚贞爱情故事的一首歌,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和唯美的艺术性特色。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桑植民歌及该歌曲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将结合该歌曲的曲式结构、歌词特点和审美价值来分析其艺术特征;第三部分简单地谈谈歌曲的情感表达。笔者相信通过分析这类歌谣对民歌的传承和发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背景;艺术特征;情感表达
  一、 桑植民歌及该歌曲的背景
  (一)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它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紧紧地联系着,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桑植民歌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质朴、诙谐是它的特点。由于桑植地区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活的地方,他们不使用文字,只有语言,所以歌曲很多是以口头的方式相传。另外,桑植民歌有自己特殊的润腔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当属衬词与儿化音的运用,例如本首歌的歌词“树树儿”“姐(也)”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歌曲情感的流露,突出歌曲人物的个性,使演唱者在表达歌曲方面可以更好地体会歌曲人物内心的感受。
  (二) 歌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它是一首传唱悠久的桑植民歌。这首歌曲的素材来自湘西当地的山歌《马桑树儿搭阴蓬》,它是一首典型的描述爱情的山歌。据记载,朱耀榜是受了这首山歌的启发,创作了本首歌曲。
  该歌曲是革命爱情歌曲,也是饱含社稷与民族意识瑰丽色彩的民歌。歌中歌词大意是:男人要当红軍去前线打战,写信告诉他的妻子,他一时回不来的话,就不要因为他而耽误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而女人给丈夫回信说,无论多久都要等你回来。歌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该歌曲运用七言五句体的句式,以男女对歌的方式,表达出年轻男女相信爱情的力量,也表现了人民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特征
  (一) 歌曲曲式结构
  这首歌曲是单一部曲式,只有A乐段。
  由表格可以看出:A乐段由a,b,a’,a,b组成,有一定的方整性,其风格为七言五句体。a乐句是由四小节构成,为2/4拍;随后歌曲进入b乐句,它由三小节组成,开始为2/4拍,后面为3/4拍;紧接着进入a’乐句,它也是由四个小节组成并且是由a乐句与b乐句的素材构成的(前2小节是a乐句的素材,后2小节是b乐句的素材,是依据b乐句素材的展开),后面的a,b乐句是前面a,b的再现。
  该曲主要由6、1、2、3、5五个主音构成,没有4和7,由此可以推出它是一首五声调式的民族歌曲。曲调从“6”音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旋律展开后,又平稳的落到了“6”音上,由此得出:该曲以完满全终止结束,是守调收拢乐段,也是五声羽调式的民族歌曲。因为歌曲b乐句的结束音“呦”字落到了“6”上,紧接着a’乐句又从“6”开始,所以这里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在民族调式中,羽具有小调色彩,乐曲常是细腻温柔,委婉动听,常用来表达人物情感。由此推出这首歌是表达爱情情感的羽调式民歌,它有典型的小调风格。
  (二) 歌词特点
  1. 儿化音
  桑植民歌有特殊的润腔方法,常运用“儿化音”与声腔紧密结合,这首歌就反映了这一点,通过运用儿化音与歌词的紧密联合的来体现歌曲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
  2. 衬词的运用
  衬词是在民歌歌词里,为了表达歌曲的完整性由一些称谓、形声词等组成的陪衬性词语。它在歌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衬词的使用是桑植民歌润腔方法的又一体现,可以很好地与歌词结合,形成衬腔,既可以协调该歌的音节,又可以很好地反映歌曲的感情。
  3. 比喻的手法
  比喻的使用是该歌歌词的又一特点,可以更好地衬托出整首歌所要表现的情感,反映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三) 审美价值
  这首歌曲的歌词来自当地方言,取自民间,有着深厚的意蕴。整首歌曲表现出的是坚贞的爱情故事,如其中歌词的第一段,它告诉我们:一个革命军人为了人们的自由和祖国的美好未来不惜放弃一切去战斗的无私奉献精神。歌词第二段最后一句,作者用朴素简短的语言诠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引起更多人们的共鸣。这首歌描述了男女身处异地的思念之情,表现了男女主人公难以分割的爱情故事。
  通过研究这首民歌,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桑植民歌的特点,以及帮助我们更好地演唱这类作品,在情感的审美方面中,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沐浴。
  三、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现对一部作品的表达很重要,它是一首歌的中枢。在歌曲的演唱中,情感可以带动整首歌曲,使观众融入歌曲中,演唱者尽情地随着歌曲的发展表达作品。
  本首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中的婉转曲调和朴素语言,充分地表现了身处异地的夫妻对彼此的思念,表现出战争时期夫妻稳固朴素的爱情。歌曲除了要表达爱的情感,还隐含着战争时期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抗战的历史事实,也表现出人民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马桑树儿搭灯台》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它诞生到现在一直被后人传唱着,是桑植民歌的典型代表作,蕴含着桑植歌谣的很多特点,歌曲本身独有的艺术品质与革命思想使它源远流长。它是在第二次革命战役期间,由当地人民广为传唱的红色歌谣,有很多表现红军影视剧中的音乐都是依据这首歌为素材创作的,展现出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人们的大量称赞。所以,这首歌曲是“歌海”里的一朵晶莹亮丽的浪花。
  研究桑植民歌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它在民歌海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民劳动的智慧结晶。
  愿桑植民歌魅力依存!
  参考文献:
  [1]孙启刚.浅析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J].音乐研究,2015(04).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况[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闫锐锋,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受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少数民族音乐亦是如此。少数民族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也在音乐教学中呈现出了自身的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重要性。笔者以四川甘孜州藏族地区民族小学音乐教育情况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先是提出重要意义,其次
利用边界层函数法研究了一类非线性三阶微分方程的奇摄动边值问题。证明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了解及其导函数的一致有效渐近展开。
摘 要:现阶段,“工匠精神”的提出为中职校园教育带来了最新的发展方向,其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成绩和技能的提升,更能够使其树立良好的品德,因此本文也就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路径,希望能够为中职学生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有效路径  一、 前言  在最新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现阶段中职校园实现教育内涵和最新发展的关键内容,这一精神的
提出了利用腔QED来实现CNOT门隐形传输的方案.该方案中,腔场频率与原子跃迁频率大失谐,腔场只是虚拟激发,腔场与原子之间没有能量交换,从而大大降低了对腔品质的要求.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结构无序对磁性薄膜磁特性的影响,其中交换耦合常数J通过Monte Carlo随机发生器使其具有一定的涨落δJ,并遵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模拟结果表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