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11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转归。

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确诊的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11例,回顾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转归。

结果

11例中,男7例,女4例,均于出生后22个月内发病,中位发病年龄1个月,10例于出生后6个月内起病。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肤色或淡红色质硬的丘疹、斑块或结节,伴轻度表皮萎缩;3例皮损局限于同一部位,8例累及多个部位。所有患儿血清钙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正常,出生时未见畸形。组织病理均可见真皮内成熟板层骨形成,5例合并皮下脂肪组织受累。10例起病8 ~ 18个月后皮损稳定,符合原发性斑块性皮肤骨瘤;1例患儿皮损缓慢持续进展,侵犯皮下深部组织,出现运动障碍,符合进行性骨发育异常。

结论

儿童原发性皮肤骨瘤好发于婴幼儿时期,临床表现为萎缩性、质硬的皮肤斑块或结节,病理表现为成熟板层骨形成,需要长期随访,警惕进行性骨发育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婴儿瘰疬性苔藓(L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转归特点。方法回顾2010—2018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例婴儿LS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及发展转归。结果7例婴儿LS均为卡介苗接种后出现,临床主要表现为分布于躯干的淡红色或淡褐色丘疹,表面附着细小鳞屑。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肉芽肿改变。所有患儿皮疹未经治疗,且均在半年内消失,未遗留瘢痕或色素沉着。结论婴儿
目的研究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突变分析(mutant analysis by PCR and restriction enzyme cleavage,MAPREC)技术和猴体神经毒力试验(monkey neurovirulence test,MNVT)评价同一批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神经毒力的结果差异。方法采用MAPREC技术,检测Ⅰ型Sabin株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关键位点480和52
期刊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可达4% ~ 5%。血管瘤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目前对于高危血管瘤患者采取口服药治疗,系统治疗的一线药物为普萘洛尔(β受体阻滞剂)。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至今已有10年时间,因其有效率高及安全性好成为系统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远期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研究评估。
目的比较0.03%他克莫司软膏长期间歇维持治疗与传统治疗对减少儿童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方法,于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7家医院进行试验。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全国7家医院纳入2 ~ 1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171例,均接受0.03%他克莫司软膏每日2次共2 ~ 6周的常规治疗,结束时,达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
期刊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皮损真皮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此外,在BP患者的水疱和外周血中,也发现有大量EOS及其活化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而且EOS被证实可导致真表皮分离。BP患者的血清及疱液中白细胞介素5水平明显增高,该因子由Th2细胞及EOS分泌,具有调节EOS分化、活化和存活的作用。以上证据均表明EOS与BP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EOS及其细胞因
期刊
目的探讨儿童毛发领圈征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毛发领圈征患儿,对15例资料齐全者的皮损形态、分布、数量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皮损中央表现为圆形囊性病变或略微凹陷的萎缩性斑片或斑块,表面缺少毛发,13例患者皮损被浓密、粗长的毛发包绕。9例皮损分布于头顶叶区域,其他分布于枕部或颞部。14例为单发病灶,仅1例为多发病
目的验证衣原体能够从小鼠生殖道传播至胃肠道,并在胃肠道长期定植。方法5 ~ 6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120只,分为阴道接种组(35只)、灌胃接种组(30只)、肛门直肠接种组(30只)、眶后静脉丛接种组(5只),感染鼠衣原体,同时每组均设阴性对照,5只/组。各组小鼠均在感染后第3、7天及此后每隔7天用拭子取阴道及直肠分泌物,检测拭子中脱落细胞感染衣原体的数量。应用间接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