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三个难点的突破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ang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臂的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材“杠杆”教学中,学生根据教材设计能够利用钩码得出在水平位置的杠杆平衡条件。由于力臂恰好在杠杆上,学生能顺利读取,这样设计虽然降低教学难度但容易使学生误解,认为力臂是在杠杆上。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领悟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可在杠杆上,可不在杠杆上呢?
  在教学中可这样设计:在学生用钩码得出平衡条件后,老师可让学生做图1实验。用弹簧秤竖直向上用力拉时,当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记下弹簧秤的示数、钩码的重力和对应的力臂,验证是否符合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从而加深对杠杆定义的理解。此时改变拉力的方向,会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变大。使学生对前面得出的条件产生了疑问。然后指导学生在支点0点和弹簧秤作用点A之间拉一根橡皮筋,重复上述实验,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弹簧示数变大,而且橡皮筋沿弹簧秤挂钩滑动长度变短。如果力的大小和此时的“力臂”相乘,乘积变大,和另一端力和力臂乘积不相等,不符合刚才得出的平衡条件。给学生提出疑问,说明刚才得出的规律不符合一般情况。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要符合刚才的规律,力变大,距离减小可能符合刚才得出规律。用改装的教具可使学生想到“橡皮筋”长度变化即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可能符合。然后测量橡皮筋长度和拉力相乘,比较两边乘积,重复几次,符合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明白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
  注意事项 (1)做实验的橡皮筋不能太紧太粗,松紧粗细适宜。(2)如果做图3实验,弹簧秤的示数偏小,因弹簧秤中弹簧和挂钩有重力。
  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在学习动滑轮时,为了从理论上解说动滑轮是省力的,教材中采用变形杠杆的说法。既然动滑轮是杠杆,就要确定支点。而动滑轮的支点是一个动点,和支点的定义不符,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用硬纸板做一个简易滑轮教具,在演示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图5。做实验时按图6安装好,手拉自由绳子一端上下移动,可使学生根据杠杆的定义很容易找到支点;然后继续向上拉,但不能上升时按图7改变可继续。连续几次能观察到杠杆绕支点转动。这样使学生充分理解动滑轮是一个变形的杠杆,并轻松找到它的支点。
  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在初中物理教材“二力平衡”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教材中通过在静止的物体两边加力很容易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而无法验证运动的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经过多次实帮验发现这样做可完成。第一种方法找一个电动玩具汽车,先使小汽车在水平桌面上缓慢运动,近似看作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给小车加一对平衡力再让小车运动,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快慢可推出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二种方法将木板稍倾斜使小车能缓慢下滑,然后给小车加一对平衡力再让小车运动,如图8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快慢可推出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意事项 在定滑轮和车轮上加润滑油,尽可能减小摩擦。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
要求: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学生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烦恼展开描述。选择生活中令自己最烦恼的一件事情,把自己的烦恼写清楚,让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你的烦恼,并产生共鸣。  快乐导航:  生活中,令人高兴的事情有许多,但是,令人烦恼的事情也真不少。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为自己在班级中不够优秀,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而烦恼过?是不是因为双休日被迫奔波于各类培训机构而苦恼过?把你的烦恼,用流畅的语言表达
在2001、2002年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名单上,石钢公司连续两次获得一等奖,引起人们的关注。石钢在钢铁行业里是一个中小企业,以前一直默默无闻,但近几年却频频见于报端,人们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