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a和CD83分子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18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宫颈病变中CD1a和CD83分子的表达.方法 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30例宫颈癌患者、30例宫颈尖锐湿疣患者和30例慢性宫颈炎上皮组织中CD1a和CD83分子的表达.结果 当宫颈病变向宫颈癌进展,瘤细胞侵袭性增加时,未成熟的CD1a+树突细胞密度随之降低(慢性宫颈炎3.45个细胞/HPF,尖锐湿疣2.89个细胞/HPF,宫颈癌2.41个细胞/HPF).相比而言.尖锐湿疣皮损与慢性宫颈炎相比,成熟的cD83+树突状细胞密度有显著提高(尖锐湿疣0.057个细胞/HPF,慢性宫颈炎0.012个细胞/HPF).但在宫颈癌中成熟的CD83对突状细胞密度也有一定的提高(宫颈癌0.034个细胞/HPF).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型阳性率为56.67%,HPV6/11型阳性率为3.30%;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6/11型阳性率为73.30%,HPV16/18型阳性率为6.67%;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PV6/11型阳性率为3.30%,HPV16/18型阳性率为0.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抗原提呈细胞尚不足以引起免疫反应防止病变的侵袭发展。

其他文献
患者男,33岁,因躯干及四肢不规则性白斑13年来院就诊.患者13年前开始先出现双手及前臂不规则白斑,以后白斑逐渐波及肢体近端,4年后躯干、下肢也出现白斑,呈泛发性.当人站立、上肢下垂或加压肢体后白斑更加明显,而白斑周围的皮肤变潮红甚至青紫,四肢尤甚.当平卧或上肢上抬过头后数分钟白斑变淡或消失,白斑周围潮红或青紫的皮肤颜色也恢复正常.剧烈活动、洗热水澡或摩擦患处后白斑可以明显变淡。
期刊
经过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及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了真菌性皮肤病诊疗指南系列,将陆续刊出供国内同行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为(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金学洙、李若瑜、李春阳、刘维达、赖维、冉玉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
期刊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不同病原体的PAMP,引发信号转导,导致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并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在连接固有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1].为了探讨TLRs在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检测34例尖锐湿疣初发患者外周血CDl4+单核细胞TLR3、TLR4和TLR9的
期刊
患儿女,4岁,因咳嗽、发热20余天,颜面、躯十起丘疹、水疱10余天于2007年12月26日入院.入院前20余天,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咳嗽、发热(测体温38℃)、流涕,无咯痰,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药物口服(具体不详),咳嗽减轻,体温降至正常。
期刊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全身瘀点瘀斑5年,加重伴说话不清5个月入院.5年前,患者在轻微碰撞后即出现颜面、颈部及双手背瘀斑,约1周左右自行消退,未予重视.2年前因颜面双下肢浮肿,且瘀点瘀斑范围扩大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给予中药治疗.近几个月来出现全身皮肤触痛,伴大片瘀点瘀斑,说话吐字欠清,舌体活动受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重大疾病史。
期刊
淋病奈瑟菌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直接涂片、培养、免疫抗原检测,基因诊断等方法.本研究旨在以SELEX筛选技术为基础,筛选对淋病奈瑟菌敏感、特异性高、结合力强而且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的寡核苷酸分子,为建立相关的荧光标记适体(aptamer)技术奠定基础。
期刊
目的 探讨胎儿毛囊黑素细胞的定位及精细结构.方法 6个月胎儿因宫内发育畸形而引产、死亡后,取其带毛头皮,一部分常规包埋切片,分别用NKI/beteb、HMB-45、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单抗染色.另一部分无菌处理后,0.1g/L的胶原酶Ⅱ和胰酶消化获得毛囊细胞,培养并传代后,透射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 胎儿头皮毛囊NKI/beteb阳性细胞位于外根鞘,而在毛球内许多细胞HM
目的 检测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瘢痕防治的效果.方法 用青蒿素和青蒿琥酯配制外用膏剂治疗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模型,用药28 d后切取瘢痕HE染色、VG染色,检测瘢痕组织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及胶原纤维面积密度.结果 青蒿素、青蒿琥酯配制的膏剂组均较对照组瘢痕平坦、柔软且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胶原纤维排列较稀疏、整齐.青蒿素组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数密度、胶原纤维面积密度分别为(1.4
患者女,15岁,双手足皮肤进行性增厚,伴皱褶部黑斑15年.患儿自出生后,父母即发现其皮肤色较黑,粗糙,无其他异常表现.7个月时出现畏光、流泪,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脑积水(少量)",经治疗有所好转。
期刊
患者男,5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4月余于2007年8月25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眼先后出现视物模糊,视力进行性下降.曾于外院诊断为右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给予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球旁注射等治疗,效果不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