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正名与证明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j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
  曾宪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概括性地称为“中国传统法律”或“中国法律传统”。这是一套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从简单幼稚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全面、义理精深、风格特异的法律系统,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是世界法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背景下,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法律精神尤为重要。已故著名法制史学家曾宪义教授生前组织国内法制史学界的著名学者编写的十卷本鸿篇巨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中国法制史学界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内容涵盖了传统社会法律架构的各个方面,包括:(1)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2)罪与罚———中国传统刑法的深层结构。(3)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态。(4)官与民———中国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研究。(5)狱与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6)律学与法学:中国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7)冲突与转型:中国近代社会的法律变革。(8)输出与反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9)借鉴与移植:外来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10)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整套书从全新的角度全面审视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包括传统治国理念、刑事、民事、行政法律制度,传统司法文化,乃至这些法律传统在近代以来的转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过去几千年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的内在精神、各种制度的历史流变,更深入、全面地揭示了这套法律体制所依存、发展和变迁的内在机理。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今天,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发掘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国人对法律有更多的认同感,更好地培育法律信仰,本套书的出版正好顺应了时代潮流。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突破了以西方法律模式为唯一标准的局限,承认法律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确认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主体性,寻找不同模式的法律发展的最佳或最合理的途径,使法律的发展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又保有自己的特色。以往学界对法律研究的权威论断多来自西方的法学家。而西方法学家的法律研究资料多采自西方社会,丰富浩瀚的中国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因此,可以说,目前一些经常见诸法理、法史著作的关于法律起源、模式、发展规律、本质、社会作用等理论论述和结论有些具有普遍性,但有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其只是某一种或某一区域法律文化的阐释和总结。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对于克服这种局限性,开拓学界法律理论研究的视野是不可或缺的。本套书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世界文明、文化是多元性的,而与文明、文化相辅相成的法律发展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西方法律模式为唯一标准,判断法律的所谓“进步”与“静止”、“文明”与“野蛮”不仅会带来学术与理论的偏见,而且会造成不同文化间的对抗。突破以西方法律模式为唯一标准、承认法律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寻找不同模式的法律发展的最佳或最合理的途径、使法律的发展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又保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本套书的理论价值之所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在表现法律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其形成了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相辅相成的法的模式。”
  其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清末以来,迫于“西强中弱”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几乎完全以西方为模式。在近代化即等于西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中国固有法的体系完全瓦解,一些体现人类相通的优秀文化的传统法律精神也在对传统的批判中被中断。反省近代以来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殖民主义所造成的学术偏见,及对不同文化的破坏。纠正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法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突破现代化等于西化的思想约束,恢复和更新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注入法的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现代化模式,正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之所在。本书的学术价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宏观方面来说,本套书通过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演变的客观、历史的考察,探讨不同模式的古代法律向近代以至现代法律转变的规律。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和近代法律文化变革的经验教训,为法律的现代化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学术的指导。其二,从微观方面说,本套书对一些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了的中国古代法律条文、术语进行复原和考证,以去伪存真,为后世保留珍贵的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如中国传统刑事法律形态中对古代刑事法律制度的说明;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形态中对民事法律规范的整理。以往国内的研究多附会西方,比如以礼附会“民法”或“宪法”,并以部门法体系僵化地将中国传统法律割裂为刑法、民法、诉讼法等,破坏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在有机的联系和整体性。在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描述中国法律自古至今演变的整体风貌,对法律文化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学术论证成为可能。
  再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创造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无法选择的、特定的条件下的创造。目前“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已成为全民的共识,那么“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历史的借鉴和对中国社会特色的深入研究。需要对现实中的一些法律现象进行历史与文化方面的探讨,对法律实践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只有在把握中国法律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特色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主动地发掘更新传统法律文化,使之成为现实法律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才能甄别西方及一切外来法律文化并“洋为中用”,找到不同模式的法律文化融合的契合点。“我们真切地理解无数前人的理想设计,深深感动于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挚感情,并尝试在此基础上重建前人的种种思考……传承并创新法律文化的真实内涵。”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多地汲取优秀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启示。本套书的出版,将为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提供最翔实的研究材料,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寻找更多的民族法律文化渊源,更好地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养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涂子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当说到大数据,你想到什么?媒体已不止一次报道过,而且都算不上什么"新闻"了。譬如,你爱看书,经常上网淘,一来二去,基于购买行为,网站就了解到了你的偏好,
3月2日上午,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09年春季开学典礼,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出席并作重要讲话,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主持开学典礼。马凯同志在讲话
莫言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7年凭《红高粱家族》一跃而成知名作家。以后20年他创作不断,长篇就包括《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食草家族》以迄《檀香刑》等作。莫言的小说多以家乡山东高密为背景,笔下融合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磅礴瑰丽,引人入胜。高密东北乡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末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原乡之一。  1985年莫言以家乡为背景的《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好评,正好
要问我最难忘的是哪一天?嘻嘻,那肯定非这工作“一日游”莫属了。因为,在这一天,我自告奋勇要“踏上爸爸上班路”,带着成人的工作压力和爸爸一起去工作。
主持人语 一个人读什么书,以什么方式读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性格、气质、行为方式和思想,同时,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行为方式和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读什么书,以什么方式读书。小人物的阅读史会对他个人的命运产生深刻影响,而大人物的阅读史则对他的时代产生巨大影响。
当代农学必须以地域这一“生命空间”为舞台,以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活这三种价值的均衡和谐,即社会福剩最大化为目标。去努力研究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实现经营方式和相关政治制度保障条件的变革。    农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目标、道路和方法。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农学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以实现不同的农业价值追求。当代农学,具有关于“生命空间”的地域性实践过程的特征,以及追求生命
我是世界上最后一只华南虎。我的同胞们都死了,被人类偷猎者打死了。我每天都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
团圆鸡?它就是一只普通的公鸡。爷爷早就买好了放养在老家的院子里,准备等家人一起团年的时候,让它奉献自己。
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是房地产市场的主体之一。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分析,探讨了其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博弈
本文阐述了支持价格的含义及其政策效果,通过与美、日、欧等国或地区农业支持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农业支持程度较低。基于当前形势下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合我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