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引领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建设

来源 :浙江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rn(一)缺乏国家战略和制度优势加持rn相对于长三角其他大城市发展而言,杭州既不是国家有关部门确立的中心城市,也不是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中心城市.杭州是国家顶层战略的“真空”城市,即便是全国普遍推开的自贸区也才在2020年获批,是新时代国家权力赋能体系中的“多无”边缘城市.杭州城市发展能级不高,缺乏战略性支撑平台,是“低配”副省级省会,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球最大移动支付之城,与人气财气底气周期性巅峰的杭州、国际各大知名机构排名并不匹配.杭州不仅没有北京雄安、上海浦东、深圳前海等国家级战略发展大平台,已有的发展平台尚未形成有力的推进机制,如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仍未上升到市级层面加以统筹推进,高新区(滨江)依然局限在狭小区域.
其他文献
创新基础设施作为让科技创新跑起来的“高速公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对比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兄弟省市,浙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三大短板”,需超前谋划、集群布局、多元主体、协同共享,加快推进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期刊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商务形势复杂性空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并提出要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围绕2022年商务工作,立足“三个重要”定位,提出“二三四”探索路径,在夯实现有基础的前提下,推动浙江商务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期刊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两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相融相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边界趋于模糊,出现了耦合共生的现代产业结构,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不仅是杭州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数字化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行、迭代是一个持续优化升级的过程,网络安全贯穿数字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然而,在数字化改革实践中,存在把网络安全作为整体I T 运维支撑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实施的现象,即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之后才开始考虑评估网络安全风险并实施相关改进措施,造成数字化平台的安全性“先天不足”“带病上线”等问题,不仅数字化平台与数据安全运行带来巨大风险,而且后期整改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
期刊
今年是浙江推进数字化改革全面贯通、集成突破、集中展示之年.省委提出了“两年大变样”总目标和“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总要求,各地各部门都在思考如何交出一份高分答卷,关键在于谋划建设“改革味浓、实战实效、好用管用”的重大应用场景.
期刊
城市设置方式关系到城市治理效率,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先决条件.我国长期来采取的“ 市带县”“市带村”方式,在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用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运行模式的优化更为重要,传统设市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龙港“撤镇设市”两年有余,成为研究“切块设市”模式的新窗口.
期刊
精确研判群众需求、精准施策社会治理、精细开展贴心服务,形成从需求发出到服务供给再到效果反馈的治理闭环,是数字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形式.自数字化改革以来,义乌按照“智能感知、智慧服务”的理念,着力打造“问需于民一张图”工作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主动问需于民、智慧感知需求动态,为未来社区场景落位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精准需求信息支撑.
期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立足新阶段、新要求,浙江率先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过去几十年浙江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今后一段时期,应找准坐标方位,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期刊
2021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已经决定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愿同各方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DEPA协定”)作为全球首个国际数字经济协定,形成了以“模块化”议题组合安排为特征的政府间数字经济合作制度框架,对浙江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对接协定规则、促进“主动开放”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期刊
数字化改革的“152”体系中,“1”是基础,县级公共数据平台则是基础的基础.“1”的内涵是清楚的,但“1”的外延尤其是县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县级公共数据平台”)的外延,还需要继续探索.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和省大数据局“揭榜挂帅”安排,岱山承接了县级自建模式试点,积极探索它的外延,加强与省市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增量数据近4000万条,初步形成了“152”体系在海岛贯通落地的现实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