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明转型 中国责无旁贷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0世纪总体上西方衰落,世界格局的重心东移,世界多极化兴起,社会科学界日益将目光转向文化,试图推动文明转型。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将世界带入百年来最深刻的危机,西方文明顿时陷入空前的尴尬,成为众矢之的。推动世界文明转型,中国既责无旁贷,又利在其中。
  【关键词】文明转型路径西方文明“中学”
  
  自第一次大战爆发和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文化巨著《西方的没落》(1918)出版轰动西方之后,西方衰落成为贯穿20世纪的话题。这个话题一度被西方的“黄金发展期”掩盖而忘记,到1991年以后更似乎被“历史终结”的狂欢所替代。但是,历史还表现出另一种更具根本性的趋势,随着20世纪总体上西方衰落,世界格局的重心东移,世界多极化兴起,80~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科学界日益将目光转向文化,并展开激烈的论战,推动文明转型。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将世界带入百年来最深刻的危机,西方文明顿时陷入空前的尴尬,成为众矢之的。
  何谓“文明转型”
  无数事实表明,两百年来由西方文明引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在终结,人类文明需要转型,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只有极右势力坚持“文明冲突”,实际上是坚持美国式的全球化和文明对抗,即将美国文明强加于世界各国。不必说世界大多数国家,就是在西方,更多的人主张不同文明的共存、对话、交流,愈来愈多的人赞成文明转型。可见,虽不言盖棺论定,对西方文明主导人类文明的两百年利弊得失进行盘点,为文明转型探路,此其时矣。
  文明转型是指一种文明接受另一种文明的特征,逐渐丧失自己原有的文明特征而演变为另一种文明。文明转型是人类文明史上常见的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的一种形态。
  一般来说,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文明转型:一种是自然转型,即某种文明由于进化历史悠久和其它原因,相对先进、发达和优越,对其它文明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后者在长期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自愿地接受前者的文明同化。例如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就是滚雪球式地同化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的过程,更演进为东亚文明并不断向世界各地扩散其文明,这就是典型的文明自然转型。中国文明从中原文明而中华文明进而又东亚文明,并长期对南亚、中亚、西亚文明和后来的西方文明以极大的影响,也受到后者的影响,其实是最早的全球化。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思想,质朴而与人为善,其全球化扩散是以文明交流的形式,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也由于历史证明其确实有优越性,所以能够“润物细无声”,使人心悦诚服,是一种以德服人者。西方文明华丽有余,质朴不足,既不能与人为善,更有一种强加于人、以力服人者的“硬实力”,常使人受侵害,甚至使人不敢言也不敢怒。所以从政治上看,中国文化得人,西方文化失人。中国文化由于具有道德高度,也就具有强大的软实力,这是当代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另一种文明转型是强制转型,即某种文明由于历史相对较短,进化不够充分等原因,通过屠杀、灭绝、摧残等暴力手段对其它文明体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改变自己的文化特征而接受强者的文明。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向全球的殖民扩张、强制传教,就是典型的文明强制转型。亨廷顿也承认:近代西方确立霸权,不是靠思想、宗教和价值观的先进,而是靠有组织的暴力。近代历史的真实线索是,中世纪晚期西欧遭遇长达两百年的饥荒、瘟疫和战乱,打了近两百年(1096~1291)的八次十字军战争和从15世纪末开始的大航海运动,都是为摆脱西欧中世纪经济社会危机向外找出路的结果。海外殖民扩张就是发动殖民战争,通过暴力扩大殖民地,在美洲和非洲攫取无数黄金白银,到18~19世纪逐渐改变了历史上依附于东亚(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技术和贸易地位,引起全球地缘政治结构翻盘,建立世界霸权,包括西方文化霸权。所以,西方文化成为近代世界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地缘政治现象和东西方地缘政治格局改变的后果。所以,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英法两个大流氓(维克多·雨果语,前者还是大毒枭)强按龙头,搞起洋务运动,后来演变为现代化,也就是文明转型了。殖民体系瓦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成为一场推行美国文化全球化运动,靠的仍然是以军事霸权为基础的地缘政治强制。以上讲的是个别文明,或称某种地缘文明的转型。
  作为全人类文明转型,是现代化条件下比较文化的一个概念。比较文化,首在方法论,需要将文化分解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成果文化三个层次,分别比较。而根本在于精神文化层次的比较,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根本缺陷正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缺乏高远的理想,见物不见人。中国文化以大同为理想,以民为本,现代叫社会主义。西方基督教以上天堂为理想,又不是人人能上,也就是人为地限定天堂的席位,成为教权操纵社会以谋私的工具。西方文艺复兴以来,高唱人文主义也是人本主义,原是以人权推翻神权(其实是教权),有强大的软实力。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需要,为个人主义偷换,人本主义变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人本为资本所取代所压制,人文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包装的“壳资源”,发展到当代,自由民主人权不是完全没有,但本质上沦为垄断资本集团的地缘政治工具。由于没有包容的胸怀和高远的理想,缺少人类道德高度,价值观上不去,所以西方文化和软实力只流于“术”的层面,中国话叫霸术。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今天西方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地缘政治学都是如此。1985年著名史学家麦克高希又提出计算机文明作为引导人类前进的第五大文明,还是着眼于术的层面,引导不了。这反映出西方文明的一个根本弱点,一味向外用力,在技术上用力,而不是向内用力,在自我的价值观本身用力。西方技术包括学术发展领先,现在又试图单方面为未来世界绘制文明地图,服务于西方霸权的“世界新秩序”。中国亟需发展这方面研究,为中华复兴引路,也参与文明转型,为人类引路。中国也需要参与绘制未来人类文明地图。
  人类文明需要转型的原因
  西方文化也叫西方基督教文化,作为一个文明体在八世纪以前还未出现,在16~17世纪以前,在世界上还是一个相当落后和边缘化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东亚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文化。在19世纪中叶以前,并没有一个主导世界的文化,东方主要是儒家文化圈、也有佛教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圈等。这时西方已经将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强制推行到非洲、美洲和东南亚,但是也未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文明。历史上中西无直接交接,西方长期生活在东方的阴影中,也无力发起“文明冲突”。从利玛窦来华传教到18世纪,西方只有心但无力打赢对中国的“战争冲突”,荷兰等西方国家的多次海军(盗)入侵都被明朝海军击败。人类社会发展变为由西方主导,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情,也就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主导的人类文明。所谓现代化,一般说来是指工业化,与时俱进也包括信息化。在文化上,由于西方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和主导文化,现代化也长期被等同于西化,这是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大力推动的概念,而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长期追求的目标。但是人类文明由西方主导,为时很短,而且出于强迫,为世界多种文明体所抗拒,西化的全球化从来没有成功。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表明西方文明没有出路,文明与政治相伴随,又出现东西方两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明对抗。苏联创造了以苏维埃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明,原本在20世纪20~30年代到50年代显示出无比强大的软实力,苏联也创造出世界学术和文化中实力相当可观的苏联学派。可惜后来由于苏联政治衰落进而文化衰落,以致1991年以后苏维埃价值被放弃,俄罗斯只剩下东正教文化,在国际上软实力迅速衰落。原本20世纪世界文明转型有望由苏联引导,没想到苏联不堪重任;而美国不积善而积恶,落得四面楚歌,威信扫地,更无力引导人类,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幻像再次破灭。所以亨廷顿承认百年来的全球文明西化完全失败,又心有不甘,拒绝文明转型。从著作看,其临终时心境之悲凉绝望,只比尼采稍逊。
  一言以蔽之,西方文明以暴力将人类带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以逐利为最高目的,因此集最大的贡献和破坏于一身,集发展和毁灭于一身,集文明和耻辱于一身,终至于不可持续而必须转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实质在于以无可比拟的速度、效率和规模向大自然攫取资源,以改善地球上一小部分人(世界人口65亿,西欧和北美不到10亿)的福利,已经导致地球未老先衰,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可持续,甚至毁灭(生态环境灾难、核战和生物武器战等)在即,这就是所谓天怒人怨。所谓不可持续者,从文明角度看至少有三: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排他利己,唯利是图,强加于人,此为一不可持续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利润至上,与西方价值观二位一体,竞争不仅不择手段,而且无日无之,终于导致核武器条件下“不对称战争”的文明毁灭前景,金融海啸实为文明崩溃,此二不可持续者;西方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制度二位一体加诸于大自然几百年,终于导致大自然与人类可能同归于尽,这个前景已经昭彰,此三不可持续者。如此说来,人类文明需要转型,早已经迫在眉睫,只不过受到政治阻碍。
  人类文明如何转型
  既然西方文明主导的人类文明需要转型,那么如何实现文明转型?需要“中医”援手,这早已经是20世纪的东西方智者的共识。且不说18世纪西欧启蒙主义思想家多是孔子的“粉丝”,即使在20世纪初,学贯中西、名震欧洲辜鸿铭先生就尖锐地指出,西方文化无非是“机关枪文化”,他和梁漱溟先生都预见未来将是东方文明复兴。1988年七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齐声唤:人类要避免毁灭,需要向2500年前的孔子请教。既然答案如此明确,为什么“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呢?鹧鸪叫起来是:“行不得也——哥哥!”1992年罗伯特·克利加德提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既然文化如此重要,人们研究文化又已百年有余,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周全的理论和切实的指导方针,而且没有在研究文化的人及制定、管理发展政策的人之间建立密切的专业的联系?”其实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说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只有随着当代世界体系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到相当程度,美元霸权和美国霸权垮掉,文化转型问题才能变成各国政治家的议题。文明转型,需要“中医”也就是“中学”和中国援手,这是中国人需要了解的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大势所趋。
  发人深省的是,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和世界在酝酿文明转型,呼唤“中学”援手,而中国的现实中却似乎流行加速西化?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还是一种地缘政治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挟全球地缘政治优势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战略,正值苏联加速衰落,中国改革开放,撒切尔夫人宣称各国除了跟着他们走,“别无选择”。而世界骤然刮起强劲的西化和美国化的台风,一时间似乎摧枯拉朽,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剧变。政治倾覆之后是一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普京语),俄罗斯如噩梦方醒,重新开始拒绝美国化,甚至通过立法来有选择地重新肯定苏联历史。在拉美,更不说在伊斯兰世界和东亚,追求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化早已经成为历史潮流。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遭到失败,西化美国化到处都搞不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更为抢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实为文明崩溃,表明西方文明的动力已经衰竭。
  文明转型,需要世界各种文明共同努力,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包打天下,中华文明也绝不可盲目鸣高。宋元以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备遭摧残,停滞衰落,弊端凸显。最致命的是明朝以后政治专制主义恶性发展。中国需要人权,但近代沦为半殖民地,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首先需要反帝,需要在百多年延续至今的西方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已经无法居高临下的西方文化的高压下挺起身来。中国知识界亟需提倡明清以来学术界的救亡救世的实学文化、“五四”以来的反帝爱国文化以及“西南联大文化”。文明转型虽然已经是国际共识,但西方主流社会也需要提高认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关于文明的国际论坛大都还是西方人自说自话。20世纪历史给了世界和中国一个文化教训:对世界来说,文明需要转型,需要中国更多参与引领;对中国来说,西化和拒绝传统两个极端都不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含义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型社会主义道路,其文化含义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学习吸收各种优秀外国文化包括西方先进文化,后者也就是当代中国文明转型。中华复兴有赖文明转型,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这是百年来中国人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概言之,中华文明几千年不灭,在于顽强地坚持自己优越独特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本位,儒学以仁为核心,但这个仁有价值判断,仁的真义是亲民(近代叫民本主义,内圣外王表现在政治—外交上是王霸相济),如孟子讲“民贵君轻”,又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仁又有道德高度,追求正义、公正、公平,就是天下大同、修齐治平的理想,现在叫共产主义:因为离开高远的政治理想,一个文明绝对不可能几千年不灭,几百年都不成;而要实现民本,就要“尊王攘夷”,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思想,演变为现今“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为社稷、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由来,与人权不人权和个人崇拜没什么关系;而儒学的“仁”对士大夫的要求,由于古代四民社会(士农工商)由士来引导,由士大夫管理,实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职责所在,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将“天下为公”作为士大夫立身处世的标准。此中华文明的一点精髓骨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东来的西化思潮和政治动乱所湮没不彰,后为宋代新儒学所发掘和阐扬,即范仲淹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世称为秀才教。直到明清以来的近代,都是这种民族精神支撑中国不灭,到20世纪又有孙蒋毛周,国共合作,社会主义救中国,一脉相承。现在世界失范失序,文明转型根本在于价值观再造,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也在这里。
  当今人类居大道晦盲之际,世界各国其实已经将参与引领世界政治—经济转型(文明转型的前提)的重担放在中国肩上,寄厚望于中国;而中国提升文明自信,实现自身文明转型,实为实现中华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推动世界文明转型,中国既责无旁贷,又利在其中。(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性修养的论述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领导干部 党性修养 思考    党性修养又叫党性锻炼,是指党员和党的干部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去体现和实践党的性质,不断提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全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坚持的世界观,又是他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中心线索。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实事求是 体系建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根本方法  毛泽东思想中针对实事求是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实事”就是指客观存在中的所有事物
【摘要】警察救助伴随着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而产生,作为一种警察行政行为在实践中广泛存在。警察救助对于维护公共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警察救助范围不明确,救助的程序模糊,救助性强制措施规定不明确,对相关权利人的救济制度有待构建。要不断完善立法,健全警察救助制度。  【关键词】行政救助 警察救助 救助性强制措施 救济制度    警察救助的概念辨析  警察救助是指“人民警察依据法律、
【摘要】高校共青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核心理念,突出共青团工作育人的根本;以学习理念,加强共青团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以服务理念,树立共青团工作外在良好的形象;以生存理念,凸显共青团工作的危机意识;以创新理念,拓展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以生态理念,保证共青团工作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工作理念 科学发展观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不断膨胀,促使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异常激烈。随
比较“居间受贿”、“间接受贿”与“斡旋受贿”三者的特点,适用“斡旋受贿”来表述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更为妥当。“离职型受贿”与“斡旋受贿”的区别主要在于法条适用不同,主体范围不同,利用职权方式不同,“谋取利益”要件不同等方面。    对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应表述为“斡旋受贿”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
【摘要】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也逐渐和中国实践相融合,引领着我国革命、建设实践,在中国思政工作领域渐成思政工作新理论。探析与概括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中国化新成果,对现今强化与改进思政工作有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政理论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思政理论中国化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其一是运用我国革命实践经验来使马克思主义原理丰富与发展,
【摘要】在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论”被学者们赋予丰富的意义,包括法律信仰内涵、法律信仰的原因、法律信仰实现途径等等。但是,对于这个概念,无论是借鉴还是批判,都需要对其本身进行考察,考察其产生原因、本来意义及影响结果等等。否则,就会偏离其原意。  【关键词】法律信仰 内涵 争议    “法律信仰论”在我国发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自成体系。虽不同学者所持观点各异,但皆指向法制建设中的难题与困境
【摘要】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普遍。对此,一方面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政府驾驭网络政治空间和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将网络论政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关键词】网络政治 政治参与 政治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三农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土地、农民地权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土地法律中对农民地权的保护尚存不足,这是影响土地生产效益、农村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地权 法律保护 土地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农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是影响这一转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