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秋雨》中“幻影”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雨》是一篇带有浓厚川端康成色彩的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简单,理解的难度主要集中在开头和中间的两处景物描写上,如何理解这两处景物描写的审美诉求,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在逻辑关联是什么,两处景物描写与小说情节间的关系是什么,是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小说当中的两处景物描写一次发生在“入夜刚要打盹的时候”,另一次发生在“我又快要打盹的当儿”,两处景物描写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变换之中令人如堕雾中,作者名之曰“幻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小说的难点其实就是“幻影”,搞明白了“幻影”的所指就读懂了这篇小说。
   一、“幻影”的色彩
   色彩是川端康成文学世界的重要符号,“川端认为,色彩是展现自然美与日本传统美的重要方面。色彩不仅关乎其本身,而且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审美文化意义。同时,色彩美也是川端文学传统审美意识的重要一环,色彩美与其它美的意识,共同构成他对美的总体理解。”[1]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川端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且往往川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寄寓着川端丰富的精神体验。如《千只鹤》中,文子赠送给菊治的志野陶茶碗,茶碗边上透出太田夫人口红的印记,这里的红色象征着诱惑;《雪国》中随处可见的白色則象征着静谧与安宁,给整部小说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秋雨》中的“幻影”也具有鲜明的色彩,且寓意丰富。第一处“幻影”有两种主要色调,首先是“红叶”和“火团”呈现出的红色,此处的红色以燃烧的形象笼罩在所有景物之上,给人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营造出一种热烈、昂扬的氛围;其次是“溪流”呈现出的蓝色,相对于热烈的红色,蓝色是典型的冷色调,给人以宁静、冷寂之感,营造出一种神秘、凄冷的氛围。这里作者将两种矛盾的颜色放置在一处景物描写中,并且以非现实的“幻影”为载体,明显是有意为之,象征着某种矛盾、不和谐的精神感受。如果说第一处“幻影”显性的色彩容易被大多数读者注意到,那么第二处“幻影”隐性的色彩则往往容易被读者所忽略。第二处“幻影”的主色调其实是黑色,是作者入夜后透过车窗以黑色天幕为背景的虚实参半的冥想。黑色给人以沉静,也预示着死亡,营造出了一种哀婉的氛围,象征着万物的归宿和沉寂。
   总之,在小说《秋雨》中,随着情节的发展,红色的热烈和昂扬被蓝色所吞噬,蓝色的神秘和冷寂又转而变为黑色的虚无和绝望,色彩在这篇小说中被川端康成寄寓了丰富的精神体验和审美诉求。
   二、“幻影”的隐喻
   同色彩一样,空幻也是川端康成文学世界的宠儿,“川端康成几乎每部作品都存在有一两个核心自然景物或自然物象,而这些自然景物或自然物象或多或少都具有空幻色彩。《伊豆的舞女》中迷蒙的山雨、《彩虹几度》中虚幻而美丽的彩虹等,它们直接间接都承载着‘川端文学’景物抒描的空幻感念。”[2]这些空幻的景物往往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读懂这些空幻的景物通常是解读川端文学的锁钥,《秋雨》中的“幻影”其实就是川端以梦境为载体的空幻景物描写,读懂了“幻影”的隐喻也就读懂了川端的真实意图。
   第一处“幻影”中有多个意象,但有几个意象显得尤其重要,如山谷、红叶、暮色(暮霭、日暮)、火(火团)、溪流等。这几个意象中,山谷呈现出高山深谷的样态,小说中以仰视的视角进行描写,给人以压迫感和逼仄感,隐喻了生之艰难;红叶则属于典型的日本物哀文化,象征着植物在严冬来临前最后的辉煌,给人以燃烧的冲击力,隐喻着生命落幕时的热烈和饱满;暮色则是作者在物哀文化背景下由物及人的联想,作者由红叶“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而感到自己行将就木,又想到小说中两个女孩子命运的无常而泛起的幻觉,隐喻着衰老和死亡;火这个意象则是作者的幻觉,这里的火其实就是红叶凋零的精神体验的具象化产物,作者目睹红叶的凋零想到了生命的陨落,为了加强陨落的力度强调生命的重量,作者又说“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而是“小小的火团”,在作者的笔下,凋零的红叶幻化成了无数“小小的火团”,像流星一样完成自己生命最后阶段的辉煌,火(火团)隐喻着生命的陨落;溪流处于山谷的底部,神秘而冷寂,“红叶没有倒影在溪流的蓝色中”,“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消失了”,溪流在这里是一个拒绝者和接纳者的矛盾形象,它对热烈而充盈的生命陨落泛不起半点涟漪,溪流在这里隐喻着无情的大自然,它就是宇宙本身,无言、沉默却接纳一切,审判一切。这些意象群以隐喻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真实、微妙、细腻的精神世界,作者的内心是悲凉的,充满了对美丽生命消逝时的无奈和怅惘。
   第二处“幻影”意象构成相对简单,但理解难度要远远大于第一处。第二处“幻影”核心意象只有两个:雨点和音乐。关于雨点,小说中有一段很详细的细节描写,对此,好多读者一直很费解,这里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写雨点打在车窗上的景象。其实从隐喻的视角来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把上述段落中的雨点换成“人们”这段文字就会生发出新的意蕴,人们如雨点一般随风漂流,时而停歇,时而追赶,走走停停中不同的人会和不同的人发生交集,但这种交集和意义都是暂时的,最终都会消失在虚无之中。正是在这个维度里作者“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这里的音乐隐喻的其实是生命的律动,在体会生命的律动中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和渴望,但更多的却是生命的无常和无奈,所以“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川端康成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虚幻与现实的永恒对立,亦即崇奉虚幻而拒斥现实,这是川端艺术美的一个基础。”[3]《秋雨》也不例外,作者早已知晓律子的命运,所以在来京都的列车上才会一直以隐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思绪,两处“幻影”其实都是作者内心精神的外化,作者精神深处对美丽生命的悲悯、对命运无常的感叹以一种氛围的样态笼罩在整篇小说之中。
   三、“幻影”的意蕴
   “‘虚空与实在’,在川端康成的艺术作品中显现为虚幻与现实的对立。亦即崇奉虚幻而拒斥现实,是川端艺术美学的一个基础。或者说,川端作家个性的形成正是源自某种对于现实的‘不信任’或对‘虚幻的渴求’。”[4]只有深入的探究“幻境”的意蕴才能直抵川端文学的本质,而《秋雨》中的“幻影”就是川端以梦为载体的“幻境”。    《秋雨》中的幻影首先指向小说主人公的命运,第一处“幻影”写美丽生命的陨落,第二处幻影写人生的无常幻灭,这其实就是小说主人公别府律子的归宿。小说中的别府律子是一个命运的抗争者,她“不和悦的眼睛”,“倔强地噘起的小嘴”是反抗者无声的呐喊,她拒绝做手术,现在虽然还活着但命运的巨手会随时把她拽向黑暗的闸门。小说结尾律子由于第二天要穿上新娘礼服而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说明律子不可能有自己的婚姻,先天性的疾病夺走了一个少女最美的梦,这就是律子的命运。没有做手术的律子活了下来,做了手术的另一个小女孩却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小说结尾律子和做了手术的小女孩将死时一样穿了和服,这个细节同样暗示了律子和已死的小女孩同样的命运,命运终将吞噬美丽的律子,但律子也并不会妥协,她会像已死去的小女孩和服上的山茶花一样“于严寒中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当生命到了最后一刻,没有落英的缤纷却铺满一地,毅然决然坠落枝下,毫无贪生之念”[5]。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因小说中的两处“幻影”而更加深刻,因这两处“幻影”而更加迷人。
   《秋雨》中的“幻影”同时还指向作者独特的精神体验。“实在的影子既淡且薄,缥缈而去不知所向何方。只能听到来自天上的歌声。”[6]“我设想长夜之宴,然而这不可能,我便沉醉在长夜的幻想之中。”[7]“幻像能使我得到幸福的净化。”[8]川端康成的“幻影”是将“实在物象统统固执地幻觉化,以求强化出剥离现实性的主观认识或理想”[9]。《秋雨》中的“幻影”是一种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绝对真实,这种真实是作者将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和故事情节抽离后的纯净之物,这个纯凈之物才是川端在这篇小说中最真实的“物哀”审美诉求。“物哀”本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川端这里却走到了极致,在川端眼中万物皆可“哀”,若某物不可“哀”那么他就造物而“哀”之。
   《秋雨》是一篇典型的川端康成式现代小说,若以传统的解读视角来切入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可若是以现代视角,再结合川端康成的美学诉求和精神世界以及日本审美文化来解读,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注释:
   [1]王珺鹏.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D].山东大学,2014:17.
   [2][3]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107,97.
   [4][9]魏大海.川端康成:虚空与实在——有感于川端康成的一句自白[J].外国文学研究,1993(04).
   [5]方爱萍.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6).
   [6][8]川端康成著,李正伦等译.天授之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88,124.
   [7]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1.
其他文献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主要的养老模式就是居家养老。目前社区在环境设计中对老年人的考虑不够周全,使老年人在社区活动中存在诸多不便,设计中常常忽略老年人对室外空间活动的需求。而室外环境设计对于居家养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社区室外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更多关注老年人群体,将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为其创造一个温暖、便捷、有人情味的的生活空间,从而帮助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重庆川剧是西南地域一种动态和静态结合的传统特色戏曲文化,在中国众多戏曲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重庆川剧的动态形式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唱、做、念、打等上,静态形式和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服饰、脸谱和其它各种相关的表演道具上面。对重庆川剧的动态形式的动作与声腔,服饰、脸谱和其它相关的表演道具的静态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造型、色彩等进行研究,让其能够转化为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设计产品,从而形成有效的传播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标志着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行之前的“双基”和颁行之后的“三维目标”转向学科核心素养.鉴于不少语文教师还致力于让学生在教师“串讲”基础上熟记词汇解释、文言译文和教参结论的不良倾向,本文拟以《咏雪》为例,阐述根据选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期刊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提示在一到两学期内安排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阅读和一部学术著作阅读.然而问题接踵而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如何定位?一本书阅读下来学生需要建构起怎样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如何监控和测评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下面以《边城》整本书读写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导控、层读与深度研写一体化的整本书读写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曾说:“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1]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诗歌意境必须要有“隐秀”的特征,如果一首诗歌语词直白,情感显浅,情仅尽象中,那么它生成的意境必然空洞、无物,不仅没有意蕴丰富的诗性特点,更没有生命的意趣与灵性可体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诗歌的意境与语言、意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印证了“意境生于言而兴于象”的说法。语言与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的基础要素,没有语言运用
期刊
一直以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被视为写景名篇,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一线教师的教学也大体围绕着分析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三个特点和几幅秋景图展开,体会本文的悲凉意味.这样的解读基于一定的道理但缺乏新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本文将探讨文本背后“秋士”的精神写照.
期刊
《百合花》是一篇集女性作家细腻柔美的情感风格和革命作家深沉真挚的情感特点于一体的优秀小说.探究这篇小说的情感内蕴,人们习惯从意象,如百合花、野菊花等入手,逐渐深入展开.但文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毛竹却常常被忽视.
期刊
一   按照我原来的备课习惯,教《我的叔叔于勒》一定会“自然而然”地采用“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赏析重点语句——概括小说主旨”的流程。这似乎成为小说教学的“集体无意识”,而学生最终获得的是关于“三要素”的文体知识。我在阅读了施良方教授的《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其他教授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著作之后,阅读了王荣生教授、孙绍振教授以及肖培东老师等专家和教师的理论著作与实践案例之后,对过去的教学
期刊
萨克斯管中的现代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的融合,体现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巴山夜雨》与《京味儿》这两部作品就是沿着这一方向创作的优秀作品。引进西方的作曲手法,融入中国民族元素,并加入萨克斯管现代演奏技法。本文通过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让人们认识到萨克斯管作品创作与演绎中,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技法的融合对萨克斯管专业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测评与考试”部分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因此,当前的写作命题,多是情境性较强的任务写作,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和任务指令下的“自我意识”及思辨能力。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即对个体的身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