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自语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r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抛开吓人的理论、概念、规则,关于绘画一般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每个人的绘画与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有关,画家的审美观、世界观,对生活的体验,对美的感悟都表现在自己的绘画语言里。
  院校的学习,国外的求经,自幼至今父亲(哈孜·艾买提)的教诲,使我对绘画也慢慢顿悟,慢慢“开窍”。
  传统留给我们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既神圣又卓越,使我不断地从前人的成就中获得启悟和营养,从前人取得的成果中发现线索,其实这本身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但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走出前人的阴影,不然就找不到自我了。
  传统留下来的现成的模式,都是一代代人情感的凝聚和升华,是艺术家对他生活的客观世界感悟后做出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判断。我们现在讲的油画艺术,多半是指西方的艺术,我们讲的艺术思潮多半是指西方的艺术思潮。这些都是历史与西方现实的精神产物。
  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当代画家,倘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中心与边缘等问题。兴趣点不只是放在神圣的现成模式上,而更多地去关注人们是如何创造它的,这很重要。
  如果将我们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对东西方艺术的理解程度,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当作背景的话,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则是基础,但这些背景与基础并没有创造成分。
  创造是一种在摆脱、认同、选择、肯定、确立等矛盾交织中,艺术家的灵魂和激情对精神的表达中产生的,需要寻找及创造一种鲜明的个性语言,抒发自己对世界、人生的个性化感受,这种感受必须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本土画家需要解读民族文化,解读本土文化特征、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超脱现有的思维模式,既需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现实,适应实际,特别是以灵活的态度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又时时不能离开美妙的想象,寻找艺术取向的新思路,冲破由习惯势力造成的种种心理障碍,使个人的创造思维得到正常发挥。自由地、轻松地去感受,去思想,去创造,才是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实艺术思想的产生往往也不是那么玄妙,并不是刻意的。有时朋友之间交谈中、参观学习中、下乡体验生活中、喝酒跳舞或看书看电视中,都会给绘画创作带来许多暗示与启发。如电视节目里舞者的姿态给人以具象与抽象的构思,遐想多多。
  在绘画实践中,我一直坚持艺术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的观点。对生活简单的机械复制不是艺术,而是从一定的审美理想出发,强调对现实生活独特感受,进行艺术加工,使它具备富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美才是艺术。作品中的真实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作品是真与不真之间、虚与实之间、有与无之间的统一。
   往往题材都是“旧”的,但体验是新颖的,可透过表象挖掘维吾尔人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达观向上的独特民族情感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吐峪沟、喀什老巷、胡杨、维吾尔舞乐,不限于对他们外廓的描摹,必须用心去传写,跨越具体的描绘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以新的角度、姿态,融会内容与形式,使作品丰富多彩,又有独创性。
   我喜欢绘画过程自然,不随流入俗,处处流露对生活中美的事物深刻感受与真挚情操,使画面展示一种简朴而利落的新境地;多方向探索,保持中国的、民族的艺术气息;画画追求“省力”、自然、自由、轻松、自信、独立,笔法无拘无束,笔触排列富于变化,突出黑白对比度,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肌理效果。
  作为新疆的画家,面对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艺术创作中很容易进入图解式描绘和程式化的套路,如何跨越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作者站在一个文化精神高度,视野更为纵深、更为宽广,用一种纯化的艺术语言才行。这样,我们的风情永远表现不完,我们的木卡姆永远唱不完。面对地域、民俗、风情,有时需要“走出”,更多地是需要“走入”。
  我不喜欢走光滑的、苍白的、俗套无表现的路;而是将绘画变成一种纯技术性行为,靠圆熟的技巧延续自己的创作。
  很想早点摸上“正路”,画出心中的画。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其他文献
  网络为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网络翻译批评作为网络媒介和翻译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给批评模式和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本文主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