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塑像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kn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丝与亚力是一对原籍爱尔兰的夫妇。他们都是成功人物,男的是一家财务公司的主管,女的是贸易界的高级行政大员。
  结婚10年,贝丝终于怀孕。那该是天大的喜讯,没想到,这竟是夫妻二人矛盾的导火线。
  怀孕的贝丝,坚持要搬家,搬到纽约曼哈顿靠近父母居住。亚力则坚守本位,一定要留居在新泽西。结果贝丝搬回娘家,亚力独守空房。
  两地相隔只一个多小时车程,但是夫妻之间的距离却是十万八千里。
  二人惟一合作之处,是同意每周一起前来纽约家庭研究中心接受辅导。
  
  因搬家而起的纠纷
  幸好那不是我的个案,但是,负责这个个案的大伟,被他们这个纠缠不清的矛盾弄得头昏脑涨,趁我回到纽约,便约我一起会见这对夫妇。
  贝丝与亚力倒是十分坦诚,详细地向我陈诉他们的问题。贝丝一项项解释她要搬回曼哈顿的理由,亚力也细数必须继续住在新泽西的原因。二人唇枪舌剑,立刻就开起火来。
  贝丝说:结婚多年来,总是我将就你,这一次我绝对不能妥协,不然我就变成门前的地毯一样被你践踏……
  亚力说:你完全不把我的父母放在眼里,这次借口搬家,其实是乘机找你娘家做靠山……
  明显地,这是一场牵涉两代人的权力斗争。大伟已经辅导了他们近6个月,我不想重复,问他们说,你们这种争论方式,是否已经重复了又重复?
  两人点头不语。
  
  夫妻二人的塑像
  那天我刚好参观了一个罗丹的雕塑展览。罗丹人像,大都是身体扭曲不成人形,流露出内心破体而出的澎湃。对着这一对多话的夫妇,我想,有什么办法令他们不再说话,而能够感受到他们目前的困境?
  因此,我对他们说,我刚从罗丹的展览中回来,如果罗丹要为你们塑像,你猜会是怎样的模样?
  于是我们慢慢地塑成雕像,夫妇二人背对背,双手在背后相互紧扣,身体却是向着相反方向,彼此坚持。
  这是一个分不开又合不拢的位置。是现代成功夫妇的典型塑像。
  这其实不是罗丹的作品,而是一代家庭治疗宗师斯迪尔所塑造的夫妻形象之一,我随手借用。贝丝和亚力发觉彼此把对方扣锁在如此不可行的位置,真的停止了争论。
  我问他们:你们快要为人父母了,期待婴儿来临,应该是最甜蜜的阶段,你们想塑造怎样的雕像?
  亚力把妻子温柔地抱过来,慢慢地把头靠在她的肚皮上。贝丝一手抱着丈夫一手托住肚子。那是一幅感人的图画。我们庆幸大功告成。
  不断地建造围墙
  那是一年前的事,谁知今年回到纽约大伟又找我求救。原来,孩子诞生后,夫妇二人又再返回最初的争论,搬到曼哈顿还是留在新泽西?又是水火不容。
  我叹了一口气,对大伟说:我的时间已经排得满满的,不能见他们了,不如你替我带给他们一个口讯,问他们说,我很想知道他们现在是怎样一个塑像。
  后来,大伟告诉我,贝丝和亚力真的认真地为我塑造了他们此时的形象。那是一个不断地在彼此之间筑造围墙的雕塑。他们把大伟会客室中能够搬得动的家私杂物,都搬到中间来,把夫妻二人隔开,只在中间留一个洞让彼此看到婴儿。贝丝和亚力都是一点即通的聪明人,问题是,他们无法放弃一个对他们一家三口十分不利的谈判方式。有趣的是他们两人都不肯让步,却又坚持要接受辅导。
  其实,孩子是夫妻的最佳导师,对着童真的小面孔,天大的事都可以化解。亚力却说,每次看着贝丝,看到的不是孩子的影子,而是他的丈母娘!
  也许亚力是对的,每对夫妻塑像,其实男女各方后面都有一连串上一代的人物,人影憧憧。理应贝丝及亚力联手,在夫妻与上一代之间建立围墙,开拓二人及孩子的新世界。
  偏偏是围墙建筑在夫妻之间,孩子被迫上墙端,如此不堪的家庭塑像,在国内国外都有不少例子。
其他文献
8岁的小晓开学就要上三年级了,妈妈是医生,爸爸是教育学博士。然而,当这一家三口坐在我面前时,爸爸却一脸无奈地指着儿子说:“这是我的败笔!”  谈话中我发现,小晓有一个很民主的家庭。由于爸爸妈妈的文化水平较高,又十分重视早期教育,小晓4岁就能够自己看书、讲完整的故事;不到6岁,就表现出智力超常、阅历广泛,而且有独立见解。  上了小学,小晓的问题就多了起来: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接老师的下碴儿,还提一些
呼气末正压(PEEP)可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塌陷的肺泡,增加肺容积。一般认为,静态肺压力-容积(P-V)曲线吸气支上的低位转折点(LIP)代表大量肺泡复张,临床上常根据LIP来选择PEEP,但LIP与肺泡复张之间的关系如何?本实验通过探讨LIP与肺复张容积的关系,为临床合理选择PEEP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