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退让基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h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特别喜欢海子(1964-1989)。他的长诗自成体系,如果没有认真钻研过他的话语体系,是很难读懂的。平时大家喜欢拿他的短诗来朗读,那种感觉真的是一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有一首诗名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不少歌手拿来演唱。我的感觉是,很少有人能把握住这首诗的基调。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多人以为这首诗在海子的诸多短诗中颇显不同,以为它更接近于我们通常读到的抒情短诗,有励志美好的情趣。好多朋友聊起海子时,也都提到这首诗,仿佛海子成了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因为海子在诗中写道: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我们热爱海子,但不等于我们真的理解这首诗。和海子大量的短诗一样,写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的海子并不是处于幸福的状态,相反,是一种绝望、退让,是在遥望痛苦的远方时的黯然神伤。因为海子的诗歌理想是成就人类集体行动的大诗,这对于急速飞奔状态的孤独诗人来说,是一件伟大、神圣但绝对令人感到絕望的事业。海子的这种退让和绝望心态经常在各种短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比如《祖国或以梦为马》一开头就表现了出来:
  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上
  海子的理想是远方,但是抵达远方却要先做“物质的情人”。这是海子对此岸世界的一种基本态度,每当他遥望远方、美丽的彼岸时,他就会纠结,对无法摆脱此岸表现出焦虑。有时候,他必须被迫承认此岸世界也是美好的,这样才能说服自己“做物质的短暂情人”。
  但总体来说,海子几乎在所有短诗中都是以诗歌之子的心态来定位的,他是一个孤胆英雄、诗歌骑士:
  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有一首诗特别能体现这种情绪,在这里引用一下:
  答应我
  忍住你的痛苦
  不发一言
  穿过这整座城市
  远远地走来
  去看看他 看看海子
  他可能更加痛苦
  他在写一首孤独而绝望的诗歌
  其实呢,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在和自己对话,和另一个海子,也就是和暂时呆在此岸世界的海子进行一场对话,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后一段落里,海子表达得非常明显: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特别要注意的是“从明天起”,这是一个基调,和今天相对应。这意味着今天、此岸的海子仍然处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状态。因为远方过于遥远,诗人有时候会产生幻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所以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根本不是在展现诗人的幸福状态,也不是温暖读者的心灵鸡汤,而是海子太累了、绝望透了,甚至有点妥协了,他幻想远方、明天可能会出现一道幸福的闪电。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说,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把握海子的烈火心态,我们才能把握他的诗歌。
其他文献
中药有几千年应用历史,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制药
作者简介:宋珈慧(2000.6-),女,汉族,现就读于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第一中学。  这个世界是陌生的,无数的精灵游离其中,纵然有擦肩而过,也许是形同陌路。这个世界又是熟知的,纵然不在一个群体,也许还有交集。由陌生—相识—相知—信赖,创造了一个奇迹。  近日,看了一篇文章后,感慨颇深。带着好奇,我走进了这篇文章。《珍珠鸟》,作者冯骥才。文中大概内容是作者的朋友送了一对珍珠鸟,放在自己经常写作的房间
期刊
见过丰子恺一幅小画,画中有山峦叠嶂,一人踽踽前行。  人微如芥子,嵌在羊肠古道之中。若不仔细分辨,竟也险些无视。  人,终于还是如此渺小,我慨然而叹。然而目光一转,小画边角的一行烫金小楷没入眼帘,写着“幸有我来山未孤”。  幸哉!既有与高山比肩的气度和胸容,又何惧被无视?如此攀山,倒有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兴味。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诸多生命个体的真实写照。如芥川龙之介所
期刊
作者简介:姚宁,男,就职江苏连云港新浦苍梧路淮海工学院图书馆读者工作部,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  秋意已经渐渐浓厚,热烈的季节转眼已经成为昨天,一丝丝寒意悄悄袭来,风卷起树叶打着旋飘落,也卷起离人的衣角,似乎在牵引着他,该回家了。是啊,中秋月圆,正是离人归时。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距离多远,一轮明月徐徐升起,牵挂着天涯海角漂泊的人的心。  中秋赏月,千百年来未曾改变。古时候,无
期刊
初识沈三白,缘于初中课本上那篇《童稚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书中作者描写的童趣,现在读来依然让人回味无穷。再识三白,缘于偶然间看到林语堂先生言“芸娘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此后,便记得三白,记得芸娘。  历来描写夫妻伉俪情深的日常生活剪辑的作品,中国古代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悼亡作品,从诗经里的《绿衣》到元稹“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从苏子的“十年生
期刊
作者简介:刘婧一(1999.1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学生。  植树,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吧,自然我相信大家都有过植树的经历,植树节一到,各地也都掀起了一股植树潮。至于为什么,因为我认为,种树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种树有利于美化环境。一方面,根据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那一章的内容,可知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换句话说,植物是免费的制氧机,而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