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娟:800个小菜园帮了400户家庭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fafaal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趙娟

  2020年初夏的一天,位于常州市西夏墅镇梅林村的一块用栅栏围起来的小菜园里,一位干练洒脱的女性手拎菜篮走在青砖小路上,时而摘几颗西红柿,时而瞧瞧黄瓜,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这位女士就是常州市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常州市双学双比女能手联盟秘书长赵娟。
  谈起这块小菜园,赵娟打开了话匣子:“这是2018年3月常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建设的第一块小菜园。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菜园,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一份情怀。为了能够踩着高跟鞋在里面采摘,仅设计就用了一个多月。小菜园除了有漂亮的小栅栏、青砖小路,还设有排水沟渠,以及供采摘人休息的小亭子。”
  小菜园建成后,由谁来打理呢?赵娟说:“小菜园旁边是低保户小王的地,小王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不能外出打工,多种两亩地对他来说不成问题。于是,我请小王帮忙打理这两亩地,每年给他1.8万元劳务费,至于种什么菜、如何售卖,都不用他费心。小王正为全家的开销发愁,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事,便答应了。”其实,这正符合赵娟建小菜园的初衷,不仅要为常州市民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蔬菜,更重要的是帮助更多像小王一样的困难群体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当年,赵娟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做环保产品销售工作。2006年,她辞职创办公司,主要生产涉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环保产品。
  2017年初冬的一天,赵娟带领员工去农村考察。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伴不禁想起美好的童年时光。“小时候吃的西红柿,咬一口后,里面的汁就会顺着手流下来,让人回味无穷。”“是啊,尤其是被霜打过的青菜,那真叫新鲜!”小伙伴你一言我一语,感慨现在的蔬菜没有了以前的味道。“我们看看有没有霜打过的青菜,拿回去炒着吃。”赵娟也来了兴致,带伙伴们绕着田地寻找。可大片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被霜打过的青菜。同时,在和村民的交流中,赵娟发现每个村都有一些闲散劳动力,“这些人大多是年纪比较大或是因为生病、意外导致无法外出工作的人。”了解到这些,一个念头出现在赵娟脑海里:让闲散劳动力来种闲置的土地。
  抱着既能吃到新鲜蔬菜又能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的想法,赵娟承包下一家农户的两亩土地。几个月后,在常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第一块小菜园建成了。
  既让大家吃到了放心菜,又帮到了困难农户,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呢?于是常州市农业农村指导建设了更多的小菜园,并以公益帮扶的形式去发展。
  在常州市钟楼区妇联的支持下,赵娟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社区。社区书记到困难户家中做工作,将困难户家庭作为蔬菜销售点。每周三,采摘自小菜园的新鲜蔬菜都会被统一配送到社区,再由社区妇联主席、巾帼志愿者送到困难家庭。
  北港街道星港苑社区40岁的李大姐,因缺少一只手臂待业在家。在赵娟的帮扶下,李大姐到小菜园与社区共建的慈善超市就业,有了稳定收入。这样的困难群体,赵娟帮助了很多。“这种帮扶方式太好了,让我们可以有尊严地赚钱。”每年春节前,赵娟都会收到受助人送的锦旗。
  随着小菜园的开发扩大,赵娟成立了扶农助残农产品爱心店,店内不仅有各种蔬菜,还有很多水果。超市里的蔬菜水果都是从外地运输过来,一般七分熟就采摘,以防止运输途中腐烂。而赵娟店内的蔬菜水果都是成熟后才摘,用的是有机肥,不仅新鲜,而且口感更好。她还专门请质量检测部门定时进行检测,以保证蔬菜水果新鲜安全,让大家放心食用。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打开销路,赵娟带领小菜园工作人员,一方面通过直播带货打通蔬菜销路;一方面积极对接社区,了解贫困妇女的困难和需求,参与社区慈善超市建设,设置公益岗位,让更多的贫困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目前,在常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全市建有800余个小菜园,1000余亩农村闲置土地被充分利用,400余户困难家庭因此增加了收入。
   Q&A
  Q:小菜园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A:小菜园的运营模式是“农户分包+单位认养+乡村驿站+第三方物流+小菜园平台”,即由种植户负责供货,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以蔬菜套餐形式打包,邮政系统负责运输,实现本地农产品“线上轻松下单、物流及时配送、线下便捷取货”。我想,通过打通种植和销售渠道,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使困难家庭通过卖菜获得增收,达到“食者安心,耕者受益”的效果。
  Q:小菜园对困难农户奔小康有哪些帮助?
  A:小康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要脱贫。小菜园盘活了乡村闲散土地,给困难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有了稳定收入,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Q:小菜园还开发了哪些延伸项目?
  A:小菜园的兴起带动了周边城区的老年游。老年人不能去太远的地方,也舍不得花太多钱,所以小菜园是他们最喜欢来的地方,每人只要交50元,就可以采摘10斤蔬菜。小菜园始终通过公益模式运营,产生的利润全部用来帮扶困难群体。我们和慈善总会、农业企业合作,把相关产品以低于市场15%的价格出售给困难户,让他们赚取更多的利润。
其他文献
浙江省长兴县不仅拥有众多历史人文古迹,还拥有“金钉子”、扬子鳄和古银杏等“古生态三绝”。长兴县八都岕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三万余株原生银杏树遍布十余公里,为长兴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深秋,又到了银杏叶泛黄的季节。去山水长兴,徒步六八古道,徜徉银杏长廊,来一场缤纷秋色中的浪漫之旅吧。  六八古道:林深竹茂见沧桑  六八古道因位于六都岕和八都岕之间而得名,起于槐坎六都岕,止于小浦八都岕,全长二十公里
期刊
2017年夏天,北京老友施亮出了一本专谈美食的散文集《吃的风度》,给我寄来。书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责任编辑是刘茁松。后来,我为这本书写了评论,发表的报纸希望登一张清晰点的书封照片,于是我和茁松通了电话。电话里,茁松的声音亲切而随和,我们由书而谈开去。他讲到,和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早在1983年便有过一段交集。那时他刚从武汉大学毕业不久,分配在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参与了《茅盾全集》前十卷的编
期刊
李笑苏  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金桥开发区,凌霄花爬满了建筑的外墙,从总经理李笑苏的办公室望出去,是江南的氤氲水气。李笑苏坐在落地灯旁的沙发上,灯光透过丝罗做的灯罩,洒下一抹桔黄色的温暖。江南雨季是苏李笑苏最喜欢的时节。她说一边听着雨声,一边翻看罗的传统纹样,有一种诗意的浪漫。  李笑苏18岁高中毕业后,分配到苏州吴县丝织二厂,从一线挡车工做起,一干就是8年。凭借踏实肯干,她
期刊
每个人记忆里都会有一些不那么开心,不那么阳光的片段。心烦的时候也都曾想过,如果能清理掉这些“不良”记忆,我们是不是就能活得更快乐,更自信,更成功?  借助些许魔幻色彩,清理记忆这事在《订书匠》中得以实现。通过主人公传奇、浪漫的成长故事,英国作家布里奇特?柯林斯带着我们来了一场关于“记忆清除”问题的大讨论。  主人公艾米特和卢西恩是两个青春洋溢的少年,他们这个年龄应该还没有什么不良记忆需要清理。但在
期刊
張莉  “杨老师,您现在一切都好吗?还记得我吗?我是刘小娟啊。”“小娟,老师记得你啊,你现在怎么样了?”“挺好的,杨老师,我心里一直很感激您当年对我的帮助……”多年后,张莉依然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初中时的一个周末,她陪母亲在乡镇集市上碰到母亲当年的一个学生,因其家庭贫困,母亲便常常资助对方,直到小学毕业。  张莉的母亲是一名乡镇小学老师,资助过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她跟张莉常说的话是:“家里条件不好的
期刊
陆梅芳  公益这件事,陆梅芳已经坚持了多年。  陆梅芳的父亲过去是自来水公司职工,天生热心肠。上世纪80年代末,苏州小区开始改造卫生间,邻居都来请老陆帮忙,他二话不说就提着工具箱出门;冬天水表被冻裂,老陆又是随叫随到。邻里间人情味很浓,谁家有个难事大家都会互相帮衬。在爱中长大,陆梅芳觉得,帮助他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读大三时,陆梅芳第一次正式接触公益。作为一个土生
期刊
《被统治的艺术》  【加】宋怡明 著  钟逸明 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英】马克·布莱克 著  陈震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现场八方”演唱
期刊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已经劳累了,可以稍稍安乐了。在《礼记·礼运》中,古人将“小康”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康,是糠的本字。康字古形为:下部为米,意为腹中有粮;中部为左右两只手,上部为所举之牛。整字涵义为吃得饱饭,力能举牛,
期刊
初读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会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位潜心工作的博物学家,为了田野观察而离群索居,不厌其烦地向没有时间停下脚步看一片树叶的都市居民兜售好奇心。  作者素来拒绝“自然文学”这个标签,其作品历来呈现的面貌与自然有着深切的联系,但像这样的想象未免贫乏。当整个人类社会连同作者本人都消隐在文字的背后,与其将作者想象为博物学家或环保主义者,不如说这实际是一种上帝视角,是一位没有性别、年龄差别,
期刊
知道岜农,缘于他的一本书《低头种地,抬头唱歌》。  封面上,一弯橙红色的月牙,一个绿衣男人的背影,吸着烟,戴着一顶火黄色的帽子,好似麦田里的梵高,孤独、沉默但又流淌出无比自怡的气息。  岜农,是一个住在广西南丹山里面的农民。岜在壮语里读作Bia,意思是石头山。他同时也是一位民谣歌手。半农半歌,是对岜农最合宜的写照。  不久前,央视播放了一部音乐系列纪录片《踏歌行》,聚焦了七组民谣音乐人,他们像扎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