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里的油纸伞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从2007年1期开始,一个系列报道与大家见面了,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有形的文化遗产最受重视,而无形的、只能代代相传手手相传的文化遗产往往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其它一些难以掌控的原因,被人们遗忘。很多人呼吁,应该保护那些我们过去的传统,保护那些人文风情,但是这种声音之微小,几乎很难有人侧耳倾听,在物欲的大潮里。是没人重视的。
  所幸。国家有关部门在近几年开始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保护计划,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流传于民间的诸如手工、民乐和民俗等人文传统,被正式列入国家的保护计划里。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由于多年的中断和疏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在地方志或者一些文献里面看到点滴记载,整理起来异常艰难;但这也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这意味着,中断已久的人文传承又开始了断点续传,我们的文化又开始厚重起来。
  鉴于此,我们特展开这样一个系列报道,记录那些正在重新散发光辉的手工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这些年来它们的故事。探访油纸伞最好的时间莫过于雨天。
  80年前,一首名为《雨巷》的诗曾流淌于纸上,风行全国。诗人戴望舒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美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一条小巷,一个美丽的女孩,打着一把油纸伞婀娜而过。这幅美景几乎是那个时代的一幅标志性的画面。以至于人们看到《雨巷》,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女孩,那种朦胧如梦的感觉让人如痴如醉。
  如今,“丁香一样的女孩”已不可寻,油纸伞也早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取而代之的是满街的布伞或者其它五颜六色的花伞,那些寻旧的人们往往只能从书上的点滴描述去遥想那过去的时光。人文的传承似乎断了。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人文出现了断层。我们陌生于过往的风物。我们常常遗憾或者为之感伤那些曾经绚烂无比而又渐次凋零的传统。 但是,真正的人文传承也许会在某个时间段被人们暂时遗忘,而一旦被人们重新发现,就会再度焕发生机。油纸伞如是。
  在泸州市区往东南方向大约30多公里的分水岭,就有这样一家油纸伞厂,一群年迈的老师傅依然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那梦境里的油纸伞。
  
  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
  
  人文的厚重不仅仅在于其孤立的个体,还有其周围的氛围。
  天公作美。
  12月初,记者到达泸州的当晚,这个位于长江边上盛产美酒的小城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混合着那诱人的酒香,让人迷醉。这使得我对第二天的采访充满了期待,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油纸伞会是一种怎样的美丽?那天晚上,把《雨巷》翻了出来,回味了好多遍。
  及至天明,依然细雨朦胧,于是来到位于市区城南的车站,登上了每天往返于分水岭和市区的乡间客车。向分水岭进发。
  从地图上看,分水岭位于泸州市区东南方向,往前再无更大的小镇,分水岭是路之尽头。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有着几乎全国惟一的手工油纸伞厂。路的另一头,仿佛时空隧道,我能看到什么呢?
  一个小时后,分水岭到了。正如它的名字,这是一个修建在岭上的小镇,车站在岭下的坪坝,街道在岭上,一些高大的樟树立于房舍之间。
  在路人的指点下,一路上行,在爬过了最陡的一段街道后,一条老街出现在面前。这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青石板的路,灰立料的墙,木头构建的瓦房,两边是摆满了货物的商铺,还有当街煮着热气腾腾的豆腐的小饭馆,如果往来的行人再穿上长衫短褂,几乎就是几十年前的模样。
  油纸伞厂就在这条老街上。
  天上下着雨。一条清冷少人的老街,这不正是戴望舒所描绘的“雨巷”吗!再加上这个几十年的老油纸伞厂,那一刹那的感觉是,中断已久的人文之脉似乎一下子就接上了。
  接下来的观感更让人体会到时空和人文之脉的流动与停滞。
  油纸伞厂在一所老宅子里。大门已经陈旧起灰。推开大门,跨过已经被踏出了缺口的木门槛,一股浓浓的桐油味道扑面而来。四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下长满青苔的青石花台,几株油绿的花草,细雨从天井中轻轻地洒落下来。木头修建的房子。用竹篾糊泥制成的墙壁,一把把大红色的油纸伞散落其间,时光仿佛停止了流动,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几十年前如此,几十年后依然如此。惟一的变化是,岁月沧桑了面庞,青丝变成了白发。
  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文化遗产”这个词厚重的涵义。
  
  活着的历史
  
  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和活的人文历史打交道。这种感觉很奇妙,思绪随时都会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这一刻感觉是历史,但转眼之间,也许就是现实。
  四川的冬天往往比北方还冷。北方是干冷,四川的冬天是湿冷,冷得钻心透骨。这里也一样,经过了一夜的冷雨,气温骤降,变得寒冷起来,所以厂里人不多。
  在这座老宅子里采访的感觉很特别,几乎处处都能体会到沉淀的历史。随意推开一扇木门,都可以看到——一盏白炽灯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糊纸、或者做着其他什么活计。他们如此的用心,如此的专心致志。似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房里的物件也是老古董,随便一把刀、—个架子,或者一块油墨石印,就是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历史,其中的一块油墨石印甚至足足用了400年!75岁的屈正全老人有一把磨得锃亮的篾刀,用了30多年,如今锋利依然。
  据《泸县志》记载,分水岭的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其正式的工艺名称是手工桐油石印纸伞。在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书上,载明这是“全国惟一一家还在使用此项传统技术的手工制伞厂家”。
  据了解,分水岭最初生产的油纸伞为单一的红色伞,后来逐步发展到手工绘画伞。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有了石印油纸伞。其生产范围也从分水岭逐步发展到泸州境内的蓝田、沙湾、弥陀和小市等地。从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仅分水岭从事油纸伞生产的匠人就多达1000多人。产量的高峰期出现在建国后的1952年至1958年间,整个泸县生产的油纸伞高达520万把,可谓盛极一时。但至此以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尼龙折叠伞和布伞的兴起,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冲击,原有的手工生产大受影响,油纸伞厂纷纷倒闭关门,目前只剩下分水岭伞厂还在苦苦支撑。在申请书上,对于现在的困境,方案起草者甚至提出“油纸伞传统制造技艺处于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
  不可否认,油纸伞厂目前正面临困境。但即使是困境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其人文之脉的韧度。
  采访期间,记者几乎看到了制作纸伞的全过程,每一个过程原始得没有一点现代化的气息。7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绘图是手工描绘,印刷用手工石印,整个生产听不到一丝机器声。惟一的机器声还是手动发出的:给伞架网线的时候,需要手摇机器完成。除此之外,就是刷纸声和篾刀砍削竹片的声音。而所选的材质也固守传统,比如伞托,必须是从大山砍下来的通木,伞架则是上好的楠竹制成的。   整个生产过程几乎就是—部活的油纸伞史,几百年前如此,几百年后依然如此。整个油纸伞除了固定伞柄的一颗铁钉之外,不用一点铁器,全是用竹子、牛皮纸和棉线制成。除了携带不方便以外。油纸伞遮风挡雨的性能也非常突出。据了解,现在的生产标准依然按照制伞宗师许桐森定下的标准: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变形,顶五级大风行走不变形。
  为了证明质地上佳,徐世友师傅随手撑开一把伞,呼的一下用力扔在地上,伞骨击在地上砰的一声,滴溜溜转了一个圈。完好无损,“这就是油纸伞!”
  
  老人与伞
  
  有人称这些老师傅为桐油伞最后的守候者。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们也许并不懂得守候的涵义。但是他们确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做着同样一件事情。
  
  什么叫做守候,通俗地说就是几十年做一件事情。比如几十年爱一个人,叫作为爱情守候;几十年做一件事情,叫作为事业守候。那么,伞厂的老师傅们是不是为油纸伞守候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应该算是。
  厂里的师傅都很老了。30多个师傅,六七十岁的占了多半,最年轻的也有近40岁了。厂里第二年轻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徐世友师傅,他今年44岁了。
  他们做事都很用心。
  周德国,4g岁,糊工。他专门糊纸,至今已经糊了20多年了。糊工的过程大致如下:把一个网好线的伞架放在架子上,将8张扇形的用糨糊浸湿并染成红色的薄牛皮纸依次糊在伞架上。薄薄的湿牛皮纸糊在伞架上,需要很好的手感,否则很容易破。为了保持手感,不管多冷,他都赤手糊纸,“冬天冷,容易生冻疮。”为什么不戴手套呢?“戴手套手感就差了。”
  他的工作间在楼下一间漏风的屋子里。每天能糊20多个,糊一个5角钱。
  屈正全。75岁。扎工。他十几岁开始做伞,已经做了60多年了。熟悉每一道工序,是厂里不多的通才之一。他的工作间在二楼,四面漏风。整个屋子里仿佛一幅油画:房间积满了灰尘,一个老者穿着棉鞋戴着帽子埋头制伞,一把鲜艳的刚做好的红纸伞撑在地上,和周围的一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做的是最后一道大工序—扎工,其中又分成若干小工序,一把粗糙不成形的伞。经过他的手之后,立马变得油光锃亮。“可以出厂了”。他曾经受邀去一个风景区做油纸伞。成了该风景区最受游客欢迎的人——合影的背景。
  徐世友,44岁,扎工。他也是一个通才。他饶有兴致地向记者演示修伞的绝活。他说,每一把损坏的伞根据不同情况有着不同的修法,一边说一边随手抽出几把伞骨损坏的伞,用棉线和篾刀。切削捆绑,几下就把一把伞修好如初。“技术不好的人。很容易越修越破,技术到家了,才能修得不留痕迹。”他父亲是厂里的退休职工,也算是家传了。
  赵希才。50多岁,印刷工。他主要负责石印。所谓石印就是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上制出图案、刷上油墨,然后将牛皮纸铺上去,压平压实,揭开之后,石印上的图案就印在纸上了。他说。石印是个夫妻活,需要两个人一起配合才行,自然的,他老伴就成了他的搭档,每天要开印了,老伴就要来给他帮忙。在他的工作间里,有一块400多年的石印。几乎和分水岭油纸伞的历史一样长。赵师傅也算是名师的徒弟,他的师父曾经印过《挺进报》,就是他教会了他们油墨印刷。
  毕禄福,50岁,厂长。不怎么擅言辞,不过一坐在油纸伞前。就神采飞扬。他是伞厂的承包者之一,主要管生产。他是老板,也是员工。除了公务,他每天都会到车间和老工人们一起做伞。他说。“已经做了四辈人的伞了。做出感情了。”
  类似的老师傅还有不少,在他们的生活里。每天基本上都是做伞。很多老师傅说,做其他的不会,就只会做这个。老师傅们的手艺是过得硬的。比如抹桐油,一只手伸入桐油桶里抄一把桐油上来,从入手上油到收手抹油,无论伞顶、伞中、伞缘,桐油厚薄一样,抹桐油的关键点在于桐油要抹得均匀,多一分伞不亮,呈麻点,少一分皮纸就破损。这种功夫都是老师傅们用了几十年的光阴锤炼出来的。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对这门手艺的挚爱。谁能坚持几十年的光阴做一件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守候吗。
  曾经有人在采访了老师傅们之后写道,“做伞是一门细致的艺术,工艺都保存在老艺人的脑海里。而工人们的技术奥妙。全凭一种感觉。”诚然若是。
  
  供不应求,卖不起价
  
  对于很多手工艺品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卖不出去,但是油纸伞的困境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卖出应有的价钱?
  在很多报道里,以及分水岭油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里,都提到了油纸伞的困境。记者也向毕厂长请教了这个问题,是卖不出去吗?他回答,不是,是供不应求,但卖不起价,“现在是有多少卖多少。”
  这真是一个让人意外的回答。
  采访中,老师傅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收入很少,比如糊一把伞,5角钱;网一把伞,几分钱;穿一把伞,2角多;做架子,2角。在他们的工资计算标准里,基本单位是角或者分。每个月收入最高的300多元,少点的100多元。毕厂长也不回避这一点。他说,由于油纸伞全部靠手工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以前,生产多少,都是上级下达指令,生产原料也是上级划拨。后来取消计划经济了。就必须面对高成本的问题了。
  另外,市场方面。他们的大红油纸伞主要销往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除了把大红油纸伞当作雨具以外,还是祭祀、恭贺、婚庆、馈赠等礼仪用品,很受当地人喜欢。但是,由于8年前,当时贵州有一批老货甩了出来,1块钱1把,把市场冲烂了,使得他们的伞卖不起价。直到3~4年前才有所好转,但是价格还是上不去。
  高成本、低价格,能够给老师傅的报酬也就很有限了。按照目前他们的年产量1万把左右计算。一把伞就算卖上50块钱,也只有5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确实难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据毕厂长介绍。他们目前的销售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老客户,比如贵州的,一种是网上销售。他们建了一个很漂亮的网站,古色古香的网页上,一个红衣女郎打着一把油纸伞飘然而过。在网上。他们列出了详细的报价表。
  毕厂长的办公室在一间老房子里,里面没有电脑,只有一部电话。窗户是整块木板的那种,客人来了只有一根木条凳。在这种环境里讨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让人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但是,对于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哪一种又不是如此的呢?
  毕厂长说,近几年,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纯粹的以遮风挡雨为主的消费市场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手工艺品市场。在泸州、成都、重庆等地的一些茶楼、酒吧别出心裁,在茶座或者室内的上方,悬挂着一把把漂亮的油纸伞。现代与怀旧,在室内装饰中融为一体。类似的情形在广州也可以看到,在广州白天鹅宾馆的日本料理馆,摆在门口的就是一把大大的褐紫色纸伞。当然,这把伞可能来自于日本,但是分水岭的油纸伞也可能出现在其他什么高档的地方。在这个市场,也许最大的价值就是原汁原味的手工、流传几百年的艺术价值。
  目前,他们已经在尝试提价,这几年都在提。每次提价,毕厂长会事先通知老客户们。在征得老客户同意、及双方协商一致后,才正式提价。不过,“每次不能提得太高,否则市场不接受。”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之后
  
  如何提高效率和效益,在体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体现出商业价值。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然。对于分水岭的油纸伞而言。最大的转机来自于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分水岭的油纸伞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处于市场困境的毕厂长而言,确实是一个大大的好消息。
  在完成于2006年6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上,对油纸伞的价值做出了如下表述:悠久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观赏装饰价值;人文收藏价值。
  为了保护这个工艺。该申请书制订了相应的一些保护计划,比如投入资金修缮现有厂房。完成油纸伞工艺的发掘、整理、保护和研究,给老艺人按月给予生活补助,招收新学徒,举办油纸伞传统工艺培训班,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等等。
  毕厂长说。这些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比如招收学徒,在2007年就要开始着手了,还有一些修缮房屋的资金也会很快拨下来。他表示,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他也准备和老师傅们好好谈论创新的问题,争取在保证人文价值的同时,贴近市场需求。
  就在2006年12月初,成都一家布伞厂请他们去做了一场展示,据说,来参观的人对他们的油纸伞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也感叹布伞的生产效率和大场面。比如赵希才师傅,他一边清洗从成都搬回来的石印,一边和毕厂长交流心得以及体会。看得出来,他们有一种迫切改变现状,以及迫切希望把油纸伞的价值展现出来的渴望。
  据老师傅们介绍。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里采风,拍摄“最后的油纸伞”。也许,到了未来的某一天,来分水岭的人除了采风的人以外,还有商人,还有订单,以及各种各样的需求……总而言之。当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都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时候,也许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的时候。毕竟。像这样的传统已经日渐稀少,我们都有责任让它们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我们期待这一天。
其他文献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的",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该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前提、理论依据及现行利率管理体制所存在
<正> 爆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本田与雅马哈公司之间的摩托车市场之争,被称为摩托车行业的第一恶战,又被称为“近代日本工业领域最残酷的一次竞争”。尽管这场历时两年的
新加坡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于1970年8月1日。出席成立大会的作家共有14位,即:连士升、苗秀、赵戎、柳北岸、姚紫、李廷辉、杜红、周粲、苗芒、黄孟文(孟毅)、陈凡、钟祺、谢克与麦
“北京绢人”是一门仅有五十多年历史的工艺。一位女人为它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惜,传到第三代就后继乏人。杜蓓女士纵然终生相守不离不弃,但……
带着贪婪的眼光 注视那数字的变动 在每一张不同面孔上 有欢笑 有焦急 有盼望 闲言碎语 似股市浮动升降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具有中国的特色。本文就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趋势归纳为10个方面。1.伴随企业改制的管理制度科学化:2.企业家职业化;3.企业资本要素的运营商业化;4以市场为中心的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