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戏剧演出,人人扮演着自己选择的角色。而社会则是舞台,是画卷,是波澜壮阔的浮世百态。不要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是非蒙昧,善恶混沌;不要说,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生旦净丑,浓妆淡抹;不要说,社会是一幅浮世绘,悲欢离合,荣辱兴衰,展演人生百态。人生原本是社会的一个切片,从中可以窥见多姿多彩的世情;社会恰是人生的幕后背景,映衬着的是主人粉墨重彩的人生,操控着的,却是每个人的命运际遇。人生就如洪流中的扁舟,惊涛骇浪之中艰难行进。好在,人生之舵尚在自己手中,际遇也许无法选择,人生的价值取向却可由自己取舍。正如此,方才孕育催生出一幕幕丰富多彩的人生大戏。
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摄取人类生活中的一镜一景,一笑一蹙,然而观照的却是整个社会的世俗风情、人心情义。从这一角度说,社会与人生恰似两面明镜,相互观照,相映成趣。文学是人学,是社会学,是历史学,更是哲学。走进文学,便是走进一个或者一群人的人生;走进文学,就是走进一个时代。浮尘俗世的斑斓画卷,应和着个人的兴衰荣辱,社会的炎凉沧桑,或明艳,或晦暗,或纷繁,或寥落。读者你我,且从中观世风民情,看人生悲喜,或许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幸存者
[美国]休·B·卡夫 著 赖盈先 译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钉在那条狗上面。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酷寒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得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扑杀那条狗。尼奴克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要一件武器。脱下手套,他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而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迸发出愈发炽烈的光芒。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愈磨愈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诺尼将那把新磨的尖刀从冰地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的光芒,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
“这里,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狗疑惑地看着他。
“过来,快!”诺尼唤着。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
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掷出那把刀子以后,他变成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反抗的力气。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饥饿的眼神。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唾液声音。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温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它。他伸出一只手臂把狗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呜哭泣……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起来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看起来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之中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孩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抖着……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大众文艺出版社)
阅读点拨
读《幸存者》总想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相似的境遇,相近的情节,同样的人与动物的对峙,只是本文中的人与动物关系更复杂些,人面对的是一条狗,而且是一直钟爱的宠物。故事因此而给读者增加了更多的情感纠结。
人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本性将会得到彻底地暴露。为了生存,哪怕面对的是自己多年的伴侣,都能萌生歹意——此处让人心悸地想到人类历史上的同类相残。只是忍不住地要追问:这样做了,人还能被称为人吗?好在狗尚有温情和“人”性,并没有背弃和伤害自己的主人,而是以德报怨,忠诚地守候在主人的身边。小说用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然而带给人思考的,却是绵绵不断地对于人性的追索。设想小说结尾如果没有被救,那狗就是不离不弃地守候着主人,直至死亡,此情此景该是何等感人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肃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着。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
透明的红萝卜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离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包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院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满是惊恐。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阅读点拨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演讲《讲故事的人》,生动地阐释了他作为作家的身份特质与他的小说所具有的独特个性。《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文革时期一个叫“黑孩”的孩子,受师傅小铁匠唆使去拔村里的萝卜,被队长惩罚和羞辱的事。这个故事看起来简单平俗,然而结合起文革的背景,其中的荒谬与暴行就都有了现实的土壤和深刻的社会意义,黑孩的淳朴憨厚与队长的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革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善恶是非的价值体系,小铁匠的无赖与队长的暴虐,成人世界的冷漠敌视都从不同程度给了黑孩以深刻的影响。小说后面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着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生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细心的读者,联系时代背景定会体会到作品流露出的辛酸与控诉。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摘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4期)
阅读点拨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是什么?显然不是衣服,是“我”的孩子吗?是,又不是。林奶奶作为时下空巢老人的代表,似乎在向人们、向社会诉说着什么。
很感动林奶奶与“我”儿子的“咯咯”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作者节俭的笔墨背后留下辽阔的想象空间——真不知这原本孤独的老人与孩子会怎样说话,怎样相处?然而,这却又似乎无须想象,因为奶孙相处的场景布满于我们周围。只是对于像林奶奶一类的空巢老人,这已然成为奢侈。
林奶奶无疾而终,但“儿子的眼圈红了”。难道是他已窥见这个社会的冷暖?作如此想,令人唏嘘。
钢管滑梯的上天使
张揆辅
从我家到最近的银行,要经过一个垃圾堆,那里是路人掩鼻而躲的污秽地,但却是拾荒者的天堂。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在那里看到一个天使。
她大约五岁的模样,眉清目秀,纵是满身尘土也掩不住她眼中的灵气。然而不幸的是,这小女孩并不是在那儿“点化”垃圾,而是在跟父亲拾荒。看着她在垃圾堆上欢快地走动,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多乖巧的女孩,却陷入贫困生活里,若给她换一对父母,穿上名牌童装,她必定会变成人间真正的天使。
为什么我要路过此地?因为我要去取钱,儿子嚷着学钢琴,当然得满足他,这是一个极高雅的爱好,虽然花费不菲。我从银行回来的时候,小女孩依然在,她的父亲正坐在破纸板上休息,一脸爱意地看着他的宝贝女儿,那眼神足以让我心醉。
回家后,太太带着儿子奔辅导班去了,我站在阳台上抽烟,在烟雾缭绕中体味一些自己不能改变的痛苦。突然,我看见楼下走来一对父女,钻进不远处的棚子里去了,那对拾荒的父女居然就住在附近,他们什么时候住在这里的?我无从知晓,在平日里,谁会注意他们呢,包括我自己。
我继续在阳台观望。不一会儿,棚子里走出一个青衣女人,在外摆好了小凳,喊着什么,那对父女就跟着出来了。他俩在女人的监督下,舀着盆里的水洗手,然后就聚拢在一圈啃馒头。旁边的空地上,堆着小山似的纸板和杂物,那是他们的财富。
吃过饭后,女人开始整理刚拾来的东西,男人从棚顶抽出两根钢管,斜靠在墙上,然后很认真地调整。“他在干什么?”这问题刚刚在我心头产生,随即就有了答案,只见女孩欢快地跑过去,由父亲高高举起,顺着钢管滑梯尖叫而下,滑了一轮又一轮……
很奇怪,我居然有了被感动的滋味,默默地,噙着眼泪看他们嬉戏。我原以为,贫困的生活会让他们愁眉不展,哀叹连天。可是,我看见的却是淳朴的欢乐,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享受她的童年,与其他孩子无异。
正收拾废物的女人被嬉戏声吸引,扭过头看,继而定定地站着笑。她是母亲,抱孩子的是父亲,而在钢管滑梯上的,正是他们的天使,即使没有名牌童装,她依然是天使。
(摘自《读者》,2006年第14期)
阅读点拨
幸福在时下是一个奢侈的字眼,很多人认为衣食无虞之后才能获得幸福,然而温饱等物质的满足是幸福的必需吗?文中小女孩一家以其乐融融的表现,应对着“我”一家的奔忙。虽则一瞬的场景,揭示的倒是时下社会的共同命题:物欲追求就是在趋向幸福吗?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习惯于埋怨命运。言下之意是,现下的卑琐生活实在因为生计所迫。然而,贫富穷达很难成为人生选择的必然条件,倒是心态和取舍,决定着人的生存感受。谁能说清“我”一家与小女孩一家,谁更幸福呢?
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摄取人类生活中的一镜一景,一笑一蹙,然而观照的却是整个社会的世俗风情、人心情义。从这一角度说,社会与人生恰似两面明镜,相互观照,相映成趣。文学是人学,是社会学,是历史学,更是哲学。走进文学,便是走进一个或者一群人的人生;走进文学,就是走进一个时代。浮尘俗世的斑斓画卷,应和着个人的兴衰荣辱,社会的炎凉沧桑,或明艳,或晦暗,或纷繁,或寥落。读者你我,且从中观世风民情,看人生悲喜,或许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幸存者
[美国]休·B·卡夫 著 赖盈先 译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钉在那条狗上面。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是绝对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酷寒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得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扑杀那条狗。尼奴克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要一件武器。脱下手套,他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而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在上面摩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迸发出愈发炽烈的光芒。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愈磨愈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诺尼将那把新磨的尖刀从冰地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的光芒,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
“这里,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狗疑惑地看着他。
“过来,快!”诺尼唤着。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唾骂着那把尖刀,把它疯狂地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
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掷出那把刀子以后,他变成毫无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反抗的力气。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饥饿的眼神。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听到那饥饿的喉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唾液声音。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温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轻轻地舔着他。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它。他伸出一只手臂把狗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呜哭泣……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起来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在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看起来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之中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条狗。那个男孩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抖着……
(选自《世界经典小小说100篇》,大众文艺出版社)
阅读点拨
读《幸存者》总想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相似的境遇,相近的情节,同样的人与动物的对峙,只是本文中的人与动物关系更复杂些,人面对的是一条狗,而且是一直钟爱的宠物。故事因此而给读者增加了更多的情感纠结。
人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本性将会得到彻底地暴露。为了生存,哪怕面对的是自己多年的伴侣,都能萌生歹意——此处让人心悸地想到人类历史上的同类相残。只是忍不住地要追问:这样做了,人还能被称为人吗?好在狗尚有温情和“人”性,并没有背弃和伤害自己的主人,而是以德报怨,忠诚地守候在主人的身边。小说用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然而带给人思考的,却是绵绵不断地对于人性的追索。设想小说结尾如果没有被救,那狗就是不离不弃地守候着主人,直至死亡,此情此景该是何等感人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肃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着。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
透明的红萝卜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他拼命挣扎着,骂着:“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秆儿都向两边分开。走着走着,他停住脚。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离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包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出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老头子大叫一声。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院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黑孩的眼睛里满是惊恐。
“你爹叫什么名字?”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瘦老头说。
“放了他?”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滚吧!”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
(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阅读点拨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演讲《讲故事的人》,生动地阐释了他作为作家的身份特质与他的小说所具有的独特个性。《透明的红萝卜》讲述了文革时期一个叫“黑孩”的孩子,受师傅小铁匠唆使去拔村里的萝卜,被队长惩罚和羞辱的事。这个故事看起来简单平俗,然而结合起文革的背景,其中的荒谬与暴行就都有了现实的土壤和深刻的社会意义,黑孩的淳朴憨厚与队长的暴虐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革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善恶是非的价值体系,小铁匠的无赖与队长的暴虐,成人世界的冷漠敌视都从不同程度给了黑孩以深刻的影响。小说后面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着很深的含义,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生无所谓的态度。对于细心的读者,联系时代背景定会体会到作品流露出的辛酸与控诉。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摘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4期)
阅读点拨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是什么?显然不是衣服,是“我”的孩子吗?是,又不是。林奶奶作为时下空巢老人的代表,似乎在向人们、向社会诉说着什么。
很感动林奶奶与“我”儿子的“咯咯”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作者节俭的笔墨背后留下辽阔的想象空间——真不知这原本孤独的老人与孩子会怎样说话,怎样相处?然而,这却又似乎无须想象,因为奶孙相处的场景布满于我们周围。只是对于像林奶奶一类的空巢老人,这已然成为奢侈。
林奶奶无疾而终,但“儿子的眼圈红了”。难道是他已窥见这个社会的冷暖?作如此想,令人唏嘘。
钢管滑梯的上天使
张揆辅
从我家到最近的银行,要经过一个垃圾堆,那里是路人掩鼻而躲的污秽地,但却是拾荒者的天堂。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在那里看到一个天使。
她大约五岁的模样,眉清目秀,纵是满身尘土也掩不住她眼中的灵气。然而不幸的是,这小女孩并不是在那儿“点化”垃圾,而是在跟父亲拾荒。看着她在垃圾堆上欢快地走动,我的心猛地沉了一下,多乖巧的女孩,却陷入贫困生活里,若给她换一对父母,穿上名牌童装,她必定会变成人间真正的天使。
为什么我要路过此地?因为我要去取钱,儿子嚷着学钢琴,当然得满足他,这是一个极高雅的爱好,虽然花费不菲。我从银行回来的时候,小女孩依然在,她的父亲正坐在破纸板上休息,一脸爱意地看着他的宝贝女儿,那眼神足以让我心醉。
回家后,太太带着儿子奔辅导班去了,我站在阳台上抽烟,在烟雾缭绕中体味一些自己不能改变的痛苦。突然,我看见楼下走来一对父女,钻进不远处的棚子里去了,那对拾荒的父女居然就住在附近,他们什么时候住在这里的?我无从知晓,在平日里,谁会注意他们呢,包括我自己。
我继续在阳台观望。不一会儿,棚子里走出一个青衣女人,在外摆好了小凳,喊着什么,那对父女就跟着出来了。他俩在女人的监督下,舀着盆里的水洗手,然后就聚拢在一圈啃馒头。旁边的空地上,堆着小山似的纸板和杂物,那是他们的财富。
吃过饭后,女人开始整理刚拾来的东西,男人从棚顶抽出两根钢管,斜靠在墙上,然后很认真地调整。“他在干什么?”这问题刚刚在我心头产生,随即就有了答案,只见女孩欢快地跑过去,由父亲高高举起,顺着钢管滑梯尖叫而下,滑了一轮又一轮……
很奇怪,我居然有了被感动的滋味,默默地,噙着眼泪看他们嬉戏。我原以为,贫困的生活会让他们愁眉不展,哀叹连天。可是,我看见的却是淳朴的欢乐,看见一个孩子正在享受她的童年,与其他孩子无异。
正收拾废物的女人被嬉戏声吸引,扭过头看,继而定定地站着笑。她是母亲,抱孩子的是父亲,而在钢管滑梯上的,正是他们的天使,即使没有名牌童装,她依然是天使。
(摘自《读者》,2006年第14期)
阅读点拨
幸福在时下是一个奢侈的字眼,很多人认为衣食无虞之后才能获得幸福,然而温饱等物质的满足是幸福的必需吗?文中小女孩一家以其乐融融的表现,应对着“我”一家的奔忙。虽则一瞬的场景,揭示的倒是时下社会的共同命题:物欲追求就是在趋向幸福吗?
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习惯于埋怨命运。言下之意是,现下的卑琐生活实在因为生计所迫。然而,贫富穷达很难成为人生选择的必然条件,倒是心态和取舍,决定着人的生存感受。谁能说清“我”一家与小女孩一家,谁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