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要教会“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最近读了帕克·帕尔默写的《教学勇气》。他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教师要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使我想起去年我对歌曲《秋天多么美》的三次教学经历。    第一次相遇    这次的教学对象是我园的大班幼儿,对这个班幼儿知识经验、思维和语言能力我比较了解。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考虑最大化地开放幼儿学习空间,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挑战性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如引领他们不断地思考歌词是什么,有
教育部召开《学前教育法》立法座谈会  《学前教育法》是《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重要立法项目,开展《学前教育法》研究起草工作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学前教育法》立法座谈会,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立法的意见和建议。  在座谈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一年多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宏观情况,主要包括四项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学前教
摘要  法律信仰的培养是初中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感受法律尊严,在情境体验中深化法律认知,在思维碰撞中感悟法律信仰,并在模拟运用中不断内化,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法律信仰。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信仰;情境体验  美国当代法学家伯尔曼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要建设法治国家,除了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实施外,公民内心对法律的极度信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目标,而其措施之一就是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骨干,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为了了解当前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10年6月,我们组织四川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对其家乡所在地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了45个乡镇的
案例中的教师不止一次地引导孩子画得大些,目的是想让孩子因画得“好”而感受到成功,从而维持对绘画的兴趣。而事实上,这样做很容易导致孩子再也不敢画了,怕自己画得不符合教师的“要求”,长此下去孩子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了,这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对绘画的兴趣。  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动作尚在发育中,他们还控制不好力度和方向,因此常常会出现“想画苹果,画着画着成了梨子”的现象。我觉得这可能是案例中孩子会把人物头像画得很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教育讲的是“规矩”;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的教育讲的是“自由”。前者由“规矩”演绎出了“纪律”“遵守”“服从”等,其背后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后者由“自由”演绎出了“自主”“自选”“自我满足”,其背后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一方面,中国人的教育在向西方学习,西方人的教育也在向中国学习,这叫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可称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教育同时也在排斥西方人的教育,同
潇潇是中班时插入我班的。一开始我们就发现他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任何情况下(不论对错),他都会大声反驳别人、为自己辩解,喜欢对任何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分场合)。这让班里的老师很不适应:这个孩子太自以为是、强词夺理了。而我则认为,虽然潇潇表达时不注重场合,不讲究对错,但他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一个聪明、自信的孩子。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明理,而不是抹杀他的个性。顺应其个性,
“参与”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经验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质量和戏剧教育的效果,因此关注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状态,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和对待幼儿的参与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的参与类型  戏剧主题活动中,幼儿因角色承担能力不一,扮演角色的状态也不同。按照幼儿角色承担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幼儿的参与分为假性扮演、角色扮演、角色投入多种类型。  1.假性扮演  假性扮演指的是幼儿混淆“我”和“角色
迈克·内格尔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儿童发展问题专家之一,但他显然并不擅长推销自己。他于2012年初出版的新书有个相当平庸的名字:《生命之始:大脑、早期发育和学习》(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如果放在腰封派高手那里,呈现在眼前的或许会是《早教如何毁了你的孩子》《扔掉iPad》。然而,这种差异正是现代育儿的怪异之处
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是实现教学活动目标的手段,对于教师和儿童而言,主要解决的分别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教学活动内容和教学活动目标相符的程度,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者所持的价值取向能否得以实现直接相关的。在考察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是不可能不涉及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有不同的取向,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理解,在其背后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目的取向。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