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砬子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舅舅那时候年轻冲动,和邻居一合计,就把家搬到红石砬子去了。妈一提起这事就不高兴,跟我念叨说,这么大的决定,连她这个当姐姐的都不知道。
  舅舅带着新婚的舅妈还有姥爷搬到了红石砬子,那地方离高丽屯有六七里的山路,从此我好长时间都没去舅舅家,一是因为山路僻静遥远,二是因为我长大了,要帮妈分担家务。
  舅舅搬到红石砬子不久,舅妈就生下了表弟,姥爷见了孙子一定很开心,他给表弟起名叫金贵。妈去看“坐月子”的舅妈,回来后整天都在夸金贵俊美可爱。妈还说,红石砬子真不错,比富强大队强——人家大队部的箱盖上放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大队部就在舅舅家房后,姥爷和队里的村民们常常搬个马扎去那里看电视。
  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连收音机也不是每一家都买得起的。大队部买电视,当初可是件造福民众的大事,为了把这种民生大事做好,大队部安排电工树起一根高高直直的松树干,上面绑上铝丝做好了天线,又派专人负责每天开关电视机。电视节目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一般都在晚上看,人多的时候,负责人员会把电视机搬到窗台上,大家像看露天电影似的,每天晚上准时聚在院子里看电视。
  搬家到红石砬子,看到了奢侈的电视,姥爷的人生也算圆满了。一年之后姥爷去世前,还念念不忘那些没有结局的电视节目。妈说,从这一点上来说,舅舅搬去红石砬子也不算错。
  可惜我要上学还要干活,没有机会去舅舅家。
  第一次去舅舅家是在寒假,那一年我十一岁,舅舅捎信让我去帮舅妈包黏火烧。妈大致说了一下去舅舅家的路径,我穿戴整齐,系好围巾就出发了。
  出门向北,走到村里的学校时拐向右面的岔路,五十米后就离开村庄走到山路上了。崎岖泥泞的山路因为雪的覆盖而显得平整洁白,山上的雪不知道有多厚。路两旁有灌木也有松树柞树,雪包裹着树木高高隆起,路面凹下去,道路被挤作一条深沟,不到一米宽的路也有牛车车辙的痕迹,中间是行人零乱的脚印。走在雪地上,呼出的气在干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霜,一部分挂在眉毛、头发、围巾和衣领上,一部分向上升腾变成一缕白雾,像在头上竖起一支小烟囱。鞋子冻得硬邦邦的,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加上衣服摩擦产生的声音,让人总是疑心身前身后有另外的人或是什么在走动。偶尔会听到山鸡咕咕地叫,不知名的鸟儿尖声长鸣,刺耳的啼声滑过碧蓝的天空,让人不由得心生惊恐。
  一个人走在山路上,每一种细小的声音都让人胆战心惊。
  最初一段上坡的山路叫侯家坟,上坡之后走一段平坦的山路,就到了三队后山。再往前走就是磨尺子,仍然是向右的岔路,坡度很陡的下坡,我不敢放开脚丫向前走,要拽着路旁的树枝以防滑到,踩着碎步一路向下。
  下了山坡就看到一户人家,这便到了大荒沟了,这家人姓吕,独门独院,养了两条很厉害的大黄狗。我恨不得把两只脚扛起来,免得闹出动静惹得狗来追撵,可是越是害怕就越容易被狗发现。我正左顾右盼找寻狗的行踪,呼地一下,两条狗一起窜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我面前狂吠。我吓坏了,一边跺脚一边狂叫,狗像是得到了召唤,凶相毕露,叫声更加响亮,而且扑过来。一条狗竟然把前爪搭在我的肩膀上,它那猩红的舌头,尖锐的牙齿就在我眼前,一股腥臭的热气扑到我的脸上。我伸出双手胡乱地拍打着,吓得大哭大叫起来。
  这时狗的主人出来了,呵斥我叫得太大声,吓到了他家的狗,我被他训斥得蒙了,也不知道我和狗谁更过分些——他大着嗓门把狗叫开,我一边抹眼泪,一边逃也似地向前跑。
  沿着村路继续向前走,在遇见下一户人家之前有一条向右的岔路,那是一条上山的路,我要翻过这道山梁,按妈说给我听的,山下就到了舅舅所在的红石砬子村了。
  我像刘姥姥进城左顾右盼,好在村庄没有纵横的岔路,只要沿着唯一的路向前走就行。越过几幢草房,一块开阔的村路边有一口井,那井既没有辘轳,也没有围栏,只是周围有木头垛成的痕迹,比别的地方高一些。井的周围全是冰,还能看到水流的层次感。我慢慢走过去,发现井的水面离地面很近。这时恰巧有挑水的村民来到井边,只见他用扁担勾住水桶下到井里,因为浮力的原因,最初桶是直上直下的,那人用力一扫,让水桶横下来,井水慢慢流进桶里,水桶也就慢慢沉到水里。等到全部沉到水里之后,再向上一提,水桶就是满的。
  从扁担钩摘水桶时,因为水太满,有水从桶里漾出来,沿着井台上的冰面一直流下去,一边流一边就结了冰,井沿上的冰就像烛泪一样一层层地堆积起来,天长日久,看上去倒像一个冰晶结成的小山包。
  问了这位挑水的大叔,找到了舅舅家,原来舅舅和一家姓尹的合住一幢草房子。村路在舅舅家房后,道路的另一侧是大队部,还有小学校。
  舅妈的妹妹妨树也在,她和我年龄相仿,但按照辈分我要叫她小姨。半天之后和尹家的女儿红梅也熟识了。那女孩比我还小一岁,是家里的老姑娘,舅舅管她父母叫叔叔婶子,没办法,我还得管她叫小姨。
  三个女孩嘻嘻哈哈,没费力气就把黏火烧包好了。出问题的是舅妈,她厨艺实在不够好,白白净净的火烧被她烙得糊了,焦黑的样子很不好看。
  在舅舅家住了三天,和两个小姨竟然难舍难分,我们相约暑假仍然到舅舅家聚齐。
  暑期天热,去舅舅家的理由是拔草。妨树小姨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有我自己去了舅舅家。舅舅胆子大,拔草的时候遇见一条蛇,就活捉了,包在葵花叶子里喂牛,说是天热老牛也上火,一条活的蛇可以和一下老牛胃里的血。
  老牛全无知觉,那么坦然地吞下一条活蛇,当初吓得我脊背发麻,现在想起来还不免要颤栗。我不知道老牛胃里的血为什么需要蛇来喝——舅舅有他自己的生活理论,我永远也弄不懂。
  晌午,红梅小姨约我去大河洗澡。大河就在舅舅家门前,村里的河没有名字,村子叫啥它就叫啥。这条河就叫红石砬子河,它是富尔江的支流,一路弯弯曲曲直奔富尔江而去。
  河水很浅,正合我意,我从小就怕水,是个旱鸭子。我老老实实把自己泡在浅水里,红梅却觉得不过瘾,一直往下游去找深水处来展示她的“狗刨”,我偏不和她去。
  晚上我们一起去大队看电视,大队院子里热闹极了,有跑来跑去的孩子,有吸着旱烟吹牛的男人,有东家长西家短爱说闲话的妇女。只要没到睡觉的时候,耳边就会有嗡嗡嗡嗡的声响。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喧阗的人世间吧。
  夜深了,天气闷热,蚊子又多,我不愿意和舅舅一家挤在一铺炕上,干脆就睡到柜盖上。后来红梅要和我一起睡苞米仓子,我和舅妈要了一条褥子,我俩踩着梯子爬上槭树条子编成的苞米仓子上。苞米已经快吃光了,露出仓底的木板,把褥子铺在木板上,苞米仓子就成了两个女孩的吊脚楼,睡在里面又安静又凉快,真是惬意。
  园子里的草拔完了,我和舅舅就去大田里,有一天我终于看到了那块红石砬子,准确地说那是一座山,如果从半拉背过吴家街走进村子,这座红石砬子便是必经之地。
  这座山就伫立在村口,山体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靠近道路那一边岩石裸露,呈赭红色,偶尔会有小石子兀自从山上流淌下来,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红石砬子的村名,也就缘于此了。
  舅舅在紅石砬子住了六年,搬回高丽屯时我已去外地上学。那时候舅舅穷,但是他不会板起一张愁苦的脸。舅舅的日子有一点得过且过,因此在他身边没有压力,每到假期我都会去舅舅家。
  那一年我去外地读书之前,舅舅把腕子上的手表撸下来给我。舅舅希望我过得好,他自己也一直想找到梦寐里的生活,表弟长大一些后。舅舅又把家搬去长白山深处,我与舅舅相隔得越来越远了。
  舅舅一直像个孩子,喜欢跟我和弟弟一起玩,他用仅有的钱给我们买糖果,买鞭炮,逗得我和弟弟嘎嘎地笑,有时也会把我们惹哭……直到有了小表弟,他每次来我家仍然迟迟不肯往家走。
  一直怀念红石砬子舅舅家,怀念那些细碎的过往。丢在红石砬子的都是些细小的往事,到底是什么,回去却找不到。可我总觉得有好多过往应该拾起,应该拍打掉岁月的灰尘,抚平坚硬的折痕。我常常听到时光深处那些清脆的笑声,常常听到大队部放电视时那些喧嚷的人声……物是人非,红梅早已嫁为人妇,再没有当初的灵巧轻盈。红石砬子也改成了红石村,如今成了半拉背的一个屯子。我不知道那口井还在不在,我只知道,舅舅,已经走了很多年……
其他文献
石榴  黄雀惊叫。中断的呓语和藕丝  打碎的日子捏在手心  皮囊衰败,胎盘尽破  你以牙齿和鲜血映我  艳丽、激昂、糜烂  羊水冰凉。含着烈火  含着火焰孕过的种子  我要在月宫造一千所庙宇  每一座都闪烁蓝色的光芒  我要为你牧养一千匹白马  每一匹都驮着新娘,顶着花轿银嫁妆  亲爱的,不要让恐惧结下疙瘩  抱紧猩红的夜晚  抱紧瓦罐底空疏的心跳  法师与蝰蛇  夜折断翅膀,匣底藏着戒指。  西
期刊
记得诗人长征在《我的诗观》中,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我曾经想怎样才能回到传统,可我忘记了我就在传统里;我曾经想怎样才能忘记传统,可我忘记了我正在遗忘着。”这段表述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传统在我们每个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我们和传统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刻意强调的关系,不论这种“刻意强调”,是从“怎样才能回到”的角度正向地提出,还是从“怎样才能忘记”的角度反向地述及。  由此我想到,提倡
期刊
达布察克镇,在我离开的时候,还未称为嘎鲁图镇。离开它之前,我在达布察克镇度过了童年、少年。这个蒙古族为主的乌审小镇,那里的羊、马、草……以及那些和星光一样的事物,它们闪烁在星空,我能够清晰地在异乡的夜晚和梦中找到,如此熟悉和怀念。  羊  远处,丰茂的草地绵延着皎洁的皑皑白雪。  一群开春出栏的羊正在阳光下啃食青草,牧民正在抓紧时间,赶在太阳毒辣的时辰搭好帐房。  从丘陵上一眼望去,大地的青草刚探
期刊
信仰之诗  他时刻审判自己,感受着  岁月的虚幻与荒诞  他来自哪里  酒桌、赌场、还是红灯区  无人知晓  他有爱与恨,也放纵自己  有时候,他还能从飞鸟的羽翼里  取出歌声。他是落魄的诗人  一只受困的雄狮  从他的跛足上点燃金色的火焰  他注视着黎明前的俗世  无数次,他看到似曾熟悉的人  从遥远的海平面上泛舟归来  同时他也看见密集的大楼  从一面破碎的镜子里抬起头来  青春之诗  他文身
期刊
沉睡  睡了好长时间,麻雀落在纸上  丢弃的梦里有麻雀,也有小脚印  还有故乡  睡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再睡多久能梦到  远去的你  为此,我安静的睡着,不必打搅麻雀  也不必打搅字迹  所谓  所谓世界,就是一个人的心  所谓人间,就是你  不要拆穿两个人中的秘密,不要指向两个人中的一张脸  我们相安无事,你若病了,就到病床上  你若想走,就去江湖  各人拿捏好各自的枪和木头  学会对工具忠诚  
期刊
被文身的白杨  我相信每棵白杨都有深刻的疼痛和记忆  把迫不得已的伤痕当文身  那赫然裸露的“马清芳 我爱你”  “李敏 叶子龙爱你”  “强强携娜娜到此一游”的人  曾经都那么清澈、纯净  一把水果刀分享过甜蜜之后,又在爱与  暴力的懵懂中游走  疼在树上,也疼在心上  我相信他(她)们现在已经长大  或各奔东西,或形同陌路,或两肋插刀, 或鱼死网破  只是人会逃离,树不会  那些留在树上的青春
期刊
每次午睡醒来,我的胸口都会有种无比空虚的感受。我会睁着眼睛,躺在被窝里,静静地呆几分钟。有时,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如果是阴雨天气,我还可能以为是夜晚。渐渐地,我才有点清醒过来。然而,那种空落落的情绪依然充塞着我的心。我想,人反正是要死的,那么这些奋斗、挣扎、痛苦、幸福又有何意义呢?人追求着所谓的意义,然而意义或许本来就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造化星辰,不会因为我的死而停留
期刊
壁花少年  我將墙壁上的花  抠下来  放进草丛里  我将欠过的和即将要欠下的花香  还给逼债的春天  我将每一根杂草安抚好  让他们鼓励这些花  真实地开放一次  我还想将贫血的自己堆放进石头里  最后  不知谁开始喊疼  我立刻将自己摁进墙壁中  小秘密  一滴水太重  不小心把今天压碎  我把别人的故乡当梦乡  里面装满了流动的男女老少  你肯定是忘了每一根木头的秩序  才会一次又一次从陕北
期刊
屋檐下的蚂蚁  姑且,给它们取名  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姑且,给其中一只  也取名叫孟松  看它们早上出门  也看它们,晚上疲惫归家  每每,屋檐下  看它们忙碌的身影  不由心生怜悯  就像上帝,看芸芸众生  被一张上帝的嘴吹了一下  是的,它就是  一只路过我家阳台的蚂蚁  是的,我用嘴  只是那么轻轻地一吹  是的,它就从  十九楼的高度掉下去了  是的,可以肯定  它摔在地上时并没有死
期刊
不到九点,军城的人民商店就打烊了。而国栋的大河商店和春山的商店正热闹着。大河商店里灯火通明,一阵阵的搓麻声如潮水一样哗啦哗啦地响,春山的店里传出的是吕剧《李二嫂改嫁》的唱腔: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一个门字拖着长腔上下左右缠缠绕绕拐了好几道弯,加上醉琴地伴奏,把哀怨悲切玩味了个够,引起听众们的唏嘘泣涕。这可倒好,引起得是一帮男人拿捏声调的跟唱,怪声怪气地引起一片大笑,唱什么不主要,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