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打造宜居宜发展的现代新城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osh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在雁门关外的辽阔大地上开工建设。之后,随着露天矿的建成投产和广大建设者的生活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朔州市正式成立。经过20年的建设,朔州早已今非昔比:宽敞平坦的马路让人心旷神怡;美观大方的路灯令人目不暇接;鳞次栉比的建筑使人眼花缭乱;格调高雅的小区叫人心驰神往。还有那让人陶醉的广场、公园、苍翠欲滴的绿树、草坪,造型精美的雕塑,流光溢彩的夜景,处处彰显出这座年轻城市20年来奋力赶超、铸就辉煌的无穷魅力…
  建市20年来,朔州市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日益增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4亿元,是建市初的23.8倍,平均年递增11.5%;增幅由2001年的全省第十一位逐年前移,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二,2008年跃居全省第一。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02年突破百亿元,2006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2008年突破400亿元,绝对额从全省的第十一位前移到第九位。财政总收入2008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是建市初的67.7倍。今年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6%,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一;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3%、5.4%、9.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10.4亿元,是全山西省11个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海关进出口总额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增幅均为全山西第一;财政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10.4%。另外,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列山西省前茅,朔州已由一个村镇式的工矿区变为一个初具规模和良好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市。
  在经历了20年成长后,朔州市又响亮提出,要建成一座“最宜居、最宜发展”的塞外名城。建市20年来,朔州市的城市面貌由黑变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年攀升,去年达到了318天。该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别具一格。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覆盖城乡,经过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民生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在 “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奋力赶超”的新朔州精神引导、教育、激励下,市民形成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整体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准则,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努力打造塞外最宜居、最宜发展的和谐朔州、魅力朔州!
  (作者单位:朔州市委宣传部)
其他文献
2008年全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10%,主要表现在出口将随外需放缓和国内成本上升而进一步放缓。    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呈现以下六大鲜明特点:  第一,出口和投资放缓使得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上半年GDP 增速10.4%,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受外需放缓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出口实际增速上半年已降至11%,远低于去年20%的增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8%,但实际增速约为15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目前的发展模式仍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中国经济已陷入了无就业增长的境地。    经济发展模式的几大转变上世纪8O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农村联产承包制释放的活力,对外开放形成的投资、技术和管理动力,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管制宽松而涌动的创业潮,特别是乡镇企业如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加之对农民向城市转移从限制盲流到鼓励流动形成的结构转型力量,形成了
针对特种船舶培训软件开发中的问题,以天然气船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天然气船装卸系统和实际操作系统的仿真研究.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系统整体模型、系统故障检测模型、船体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