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什么呼号,什么自主学习组,什么教师不讲学生讲……使得小学生学习上的两级分化的现象极为严重。如果不及时重视,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分化,这样既不利于整体班级的学习,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如何对待呢,笔者来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是防止两级分化的前提。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青少年心理往往有倾向性,喜欢某一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就要一直关爱自己所接触的每一位学生,坚持表扬为主、循循诱导的策略,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优生做示范,鼓励学差生试一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人人参与,把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在学习上吸收及反映能力总是有快有慢,理解与记忆力总是有强有弱,表达与创造力总是有高有低。因此不能要求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取得一样的成绩,而建立友谊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是防止兩极分化的前提。
二、教师对学生要分类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上分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得不得法,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步,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也会陷入恶性循环,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也无法挽回。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给他们以学习过程的指导,向学生们传授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教师对于学习过程的指导应该放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学习策略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尽快地适应这种学习办法。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坚持经常
课外辅导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经常性的课外辅导,成绩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作业中的错题给予辅导,并要求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成立课外互助学习小组,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均有一个知识点没弄懂,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辅导每个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班上成立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互助学习。具体做法如下,在全班范围内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小辅导员,倡导学优生争当小老师,在帮助学差生中也可以锻炼学优生的能力还可以将学优生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感染"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分组互助辅导的方法,既减轻了教师过重的辅导负担,又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
四、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决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是差等生,作为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要信任。杜绝"满堂灌"进教室。
另外,我们还不能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考,迷信于死记硬背。对于教学,师生要一起减负,否则,学生将成为学习的奴隶,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教师则麻木不仁,没法还原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以致用上来。因此,教师首先是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乐事,与老师一起学习是快乐的,建立和谐教育。那么,"两极分化"将有可能缩小到极限。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之所谓"善学者",其实质就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于这种好方法,我们就要大力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都努力掌握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善学"的人。
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是防止两级分化的前提。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青少年心理往往有倾向性,喜欢某一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就要一直关爱自己所接触的每一位学生,坚持表扬为主、循循诱导的策略,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优生做示范,鼓励学差生试一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人人参与,把他们从自我封闭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学生在学习上吸收及反映能力总是有快有慢,理解与记忆力总是有强有弱,表达与创造力总是有高有低。因此不能要求学生以同样的速度取得一样的成绩,而建立友谊的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人,是防止兩极分化的前提。
二、教师对学生要分类进行学习过程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上分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得不得法,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步,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也会陷入恶性循环,往往花很大的力气也无法挽回。避免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给他们以学习过程的指导,向学生们传授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教师对于学习过程的指导应该放在具体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在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学习策略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尽快地适应这种学习办法。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坚持经常
课外辅导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对于学困生教师应给予经常性的课外辅导,成绩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作业中的错题给予辅导,并要求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可以成立课外互助学习小组,促进他们共同进步。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如果每个学生均有一个知识点没弄懂,教师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辅导每个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班上成立学习小组,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互助学习。具体做法如下,在全班范围内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当小辅导员,倡导学优生争当小老师,在帮助学差生中也可以锻炼学优生的能力还可以将学优生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感染"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分组互助辅导的方法,既减轻了教师过重的辅导负担,又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
四、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决不能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是差等生,作为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要信任。杜绝"满堂灌"进教室。
另外,我们还不能迷信于讲,迷信于练,迷信于考,迷信于死记硬背。对于教学,师生要一起减负,否则,学生将成为学习的奴隶,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教师则麻木不仁,没法还原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学以致用上来。因此,教师首先是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乐事,与老师一起学习是快乐的,建立和谐教育。那么,"两极分化"将有可能缩小到极限。
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之所谓"善学者",其实质就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于这种好方法,我们就要大力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都努力掌握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善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