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作业初探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作业应能体现以下特点。
  
  一、学生是有差异的,作业也应体现差异性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有适当发挥的空间,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比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内容偏重于理解、想像、运用;B套餐的题型和内容低一层次;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另外,作业形式力求多样化,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二、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具有合作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的作业,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拘泥于课本知识。如,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要延伸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性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而以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体现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开放性作业,应是作业设计的方向。
  
  三、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过于强调“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完成”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四、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
  
  在新课程实验中,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的单一方式将显得力不从心,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师、学生、家庭、社区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已成必然趋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五、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充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紧密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六、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创新性作业
  
  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必将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
  总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型作业必将成为教学与课程发展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促进教学与课程,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的平衡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莲华小学
  ◇责任编辑:张惟祎◇
其他文献
在采煤沉陷地缺乏土壤资源的情况下充填复垦,寻求来源丰富、养分含量高的复垦基质与适种作物成为土地复垦的研究热点。试验将粉煤灰与污泥(基质1)、粉煤灰与酒糟(基质2)各以5:1的质
采用对地观测系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白天、夜间两时相的资料,应用热惯量监测土壤湿度的基本原理,通过拟合计算,建立了土壤湿度和热惯量之间的线性和对数模型,并选择线性模型为干旱监测的基础模型。对辐射方法反演温度和直接反演温度2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直接反演温度法计算简便、易于实际应用。针对热惯量模型只能监测裸地土壤湿度的缺点,给出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订正方法,初步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