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APP收费引争议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mufe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下旬,中國第一部规范性的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推出了APP版本,厚重的“大部头”工具书变成了手机上的一个小应用。一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变成电子版后,不仅包括了纸质版全部内容,还新增了多种检索方式和多元呈现内容,使用更便捷、功能更强大。但另一方面,该APP每天只能免费查找两个词语,如果需要查找更多,并使用其主要功能,需要付费98元。此事在9月22日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争议。
  针对《现代汉语词典》APP版本收费一事,网友们的看法主要分为三派:支持收费、反对收费、支持收费但希望收费能便宜点。而在2017 年,当40元付费版《新华字典》APP刚推出时,也曾引发过类似的争议。这说明两年过去了,大家对辞书APP是否应该收费还是存在很大的分歧。
  多维解读
  辞书APP收费是应然也是必然
  “知识付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对带有公共利益性质的产品进行收费,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大多数反对的声音都在强调,《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国民教育工具书,进行商业收费是破坏了其公共属性,放弃了其在普及和规范汉语言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沾染上了“铜臭味”。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APP每日有免费查询额度,构不成垄断词典版权、阻碍文化知识传承、放弃词典权威性等“罪名”。且该APP提供了智能化的知识服务,新增多种检索方式和多元呈现内容,其并非是简单地将纸质版内容移植到网络上,而是附加了多种增值服务的“升级版”。一款辞书类APP从概念设计到细节完善再到个性化功能,能被打磨得如此精致,本身就包含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心血和热望,用户也应该为此付费。
  对于辞书类APP来说,竖起“付费墙”可以保证APP在不搭载广告的情况下进行盈利;对一些用户来说,一次付费买断词典的永久使用权,好过在使用搜索引擎或免费软件查词查字的时候,忍受附赠的各种弹窗广告和无关信息的骚扰。由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APP走向收费之路也是必然的。《现代汉语词典》APP进行收费,既是要提醒消费者,应习惯为知识产权埋单,也是在为其他工具书类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通过提供多元增值服务、改善用户体验等多种方法,平衡盈利目的和公共利益的冲突。未来的辞书类APP,还需要乐于转型、敢于试错、善于总结,持续寻找收费模式在中国的最佳出路。
  辞书APP价格不妨亲民些
  其实,作为市场行为,《现代汉语词典》APP收费没有任何问题。毕竟一个APP的开发、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而且新增了更加方便和智能的服务内容,完全免费,反而不太合理。更为重要的是,一部辞书的编撰和修订,需要大量的专家耗费很长的时间,做海量的工作,可以说每一个简单的词条都凝聚着专家的辛劳和才智。如果能通过收费,以合理的方式对他们有所补偿,既能够体现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能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现有的《现代汉语词典》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修订的。从1958年6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开编,到1978年12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经历了整整20年,不仅耗费了包括吕叔湘、丁声树等语言文字大家在内的诸多学者的心血,更包含着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智慧。作为一本在国家主导下诞生的、凝聚着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经典辞书,作为一名承担着一个民族语言规范化职能的“老师”,虽然享受版权的保护,也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但APP接近纸质版图书的收费,似乎也不尽合理。
  收费理所应当,但面对舆论热议,其不妨改进收费方式,比如按次或包月、包年,对中小学生等特定群体提供优惠等,这既能体现辞书APP的含金量,也更符合市场规律。毕竟,市场上大部分电子书的价格都大幅低于纸质版图书,毕竟电子版不存在印刷、物流等费用。当然,辞书APP收费的效果,最终要由市场去检验;是否花钱用辞书APP,最终也要让读者去选择。
其他文献
总是于睡眼蒙眬走出房门之时,瞥见那置于餐桌上的早餐:喝水的杯子是素白的,早餐盘亦是素白的。素白的杯子里是浓浓的牛奶,素白的早餐盘上摆放着飘着香味的面包。窗外种了成片的太阳花,一抬眼就能看见。那花色是明朗的,似是特意与这素白的早餐相配。  从记事开始,我的早餐就由父亲一手打理。他工作虽忙,却总是能在我和母亲醒来之前的几分钟,就为我们准备好各自的早餐。母亲喜粥,我却嫌喝粥太过麻烦,总是一杯牛奶,一片面
1柔和的日光斜挂在苍松翠柏常年不凋的枝叶上,为本就古朴的校园平添了一份安详和静谧。我漫步在撒满落叶的林荫道上,望着那棵老杨树的最后几片黄叶终于不舍地飘离枝头,打着转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题记  奶奶很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院子里鸡叫过头一遍,她便小心翼翼地起身,穿上新制的长襟棉袄,把两鬓的白发细细地收至耳后,然后就去菜园子里摘新长的蔬菜。  我起身默默地跟着她。屋外晨光熹微,雾气很重。山脊处的天空白花花的,像奶奶的鬓发。我望着山坡上的小路,想象着父亲从那里走来的情形,于是问奶奶:“阿婆,我爸他啥时候回来?”  奶奶直起腰,手里拿着鲜绿
在孩提时代,当别人家的孩子背些“浓妆淡抹总相宜”之类的时候,父亲便让我背《老子》。于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句子便成了我儿时的梦魇。父亲的初衷或许是有些功利的,
近日,据媒体报道,在朋友圈卖课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那些课程的用户也早已激情退去。当年,'罗辑思维'等知识付费产品风头正劲的时候,忙于工作,却充满'知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