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民粹主义分析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3301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民粹是当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网络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特定社会转型时期受多重因素影响而衍生一种政治与经济理念。具有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的网络民粹主义代表着弱势民众群体的愿望与诉求。具有极端平民化倾向、反体制、反对社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然而,网络民粹主义对社会发展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要提高公民明辨是非能力,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基础;加强网络空间巡警制度,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加强对国外敌对渗透势力的防范,注重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民粹;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民粹主义是中国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信息时代条件下产生的,主张对精英阶层的反抗,代表弱势民众群体的愿望与诉求。民粹主义思潮在当今的社会治理中备受关注,这种关注到2016年的时候达到之最。曾有社会机构针对中国公民的民粹化作了一份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具有此特征,其中约31%的人属于显著群体。
  在一些公共事件引发社会舆情时,网络民粹主义成为这些事件持续发酵的推手,将问题扩大扭曲,阻碍事态朝着正常方向发展。因此,民粹主义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其潜在地影响也正日趋突出。
  1 网络民粹主义的成因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传统民粹主义的一种衍生类型,自然有着一切民粹主义所共有的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等显著特征。网络的民粹主义是普通民众的内心情绪与诉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能得到实现进而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当今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都表征其后现代性的特殊构造意义,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要素。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也使网络民粹主义与传统民粹主义相比,有了自身所独有的特性,即直接参与性、失真的“人民至上性”、群体极化性、话语霸权性、虚拟现实性以及网络所共有的匿名性、自由性、平等性等。当今不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社会的网络民粹主义,它们的诞生是民粹主义思潮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等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产物。网络中的民粹主义与现实中的民粹主义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质本质上就是对当前政府和精英阶层的反对与不信任。郭夏苗把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大体上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05年国内互联网还是初始阶段,只是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内部,表现形态为网络民族民粹主义。
  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08年国内的互联网社会基本已经成熟,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特征在此时也表现得很突出,对网络上一些事件的讨论已经不再局限在知识精英小范围内,普通的网民反而作为了网络舆论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
  第三是阶段从2008年至今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出现的高峰期,大量涉及阶层矛盾、贫富分化、腐败贪污的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网络民粹主义不断成功地干预现实,这就会误导广大网民,让他们以为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够通过对抗法律、对抗政府和“人民审判”的方式得到解决。在社会矛盾突出时,民粹主义的对抗,最能造成社会撕裂,形成社会对立,最终造成民粹运动,直接挑战国家的稳定和权威。
  2 网络民粹主义的激荡与合流
  网络民粹主义具有极端平民化、反精英、反体制和非理性等特点,并有与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合流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尤其是在政治发展方面。然而,网络民粹主义的某些方面也是社会转型期群众的自身的声音与诉求,也是社会中频发的腐败风气、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丢失以及加剧的贫富差距等社会的丑恶现象的直接批判。因而,笔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不应被直接贴上反动、暴力的标签,网络民粹主义在凸显社会矛盾与冲突、关注底层民众利益、监督精英和社会权威机构以及调动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等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1 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性
  全球性的民粹主义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不乏言语暴力、煽动性话语甚至人身攻击和鼓动群体性事件。网络民粹主义对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如下几点:
  第一,误导网民并使网络充斥不理性。这样的言论不仅会压迫和排斥理性的正当言论观点,还会误导网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网络民粹主义只是简单地看待问题,忽视事件的复杂性,并且对待问题目光短。故网络民粹对社会问题所主张的解决方法通常过激和过急,就如针对当下社会中比较突出的贫富不平等、医患纠纷等问题,它的处理主张粗暴且一刀切。因此,网络民粹主义在对待某些社会问题时,过于理想化,并且表现出非理智、充满仇视、贴标签、裹挟群体意见等特征。
  第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网络民粹主义能够影响官民互信,习惯于用少数的腐败分子来否定整个官员群体。进而导致网民形成“无官不贪”的潜意识的错误逻辑观点,这使得在现实中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这就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降低了官民之间的互信度,事件发生时容易造成民不信官的潜意识,导致官民对立的语言体系的产生。
  第三,撕裂社会,激化矛盾,造成对立。网络民粹主义的不当言论很容易破坏公共舆论,消除各个阶层的共识,并加深阶层对立矛盾、破坏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不仅如此,网络民粹主义还会导致级联放大效应,导致现实社会产生共振继而引发群体性对抗事件,这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的理性自制机制的作用。
  第四,阻碍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网络民粹主义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有事严重阻碍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网络民粹主义长期影响国家政府政策的制定,尤其在民意收集、意见辩论和政策方案的选择等环节。政府在制定决策时,其过程往往是需要依据真实民意而制定的,当真实的民意无处表达时,就会被部分别有用心的团体利用,夸大其权益受侵害的程度,借助互联网炒作舆论,以“真实民意”自居从而来影响政府决策,进而达到其目的。   2.2 网络民粹主义的积极性
  在网络时代,民粹主义具有泛道德化的特征,通常强调对底层民众的极度美化和对权贵、精英的极度丑化。但也不能否认民粹主义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些积极作用。具体如下几点:
  第一,网络民粹主义阵地在网络平台,群众基础是大量网民,更关注弱势群体,更注重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公平性和正义。网络民粹主义对各层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正面驱动性。这样,在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中,网络民粹主义在政策制定方面更能体现绝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网络民粹主义能够关注弱势群体。通过网络途径,能够使成千上万的底层民众快速的聚合起来,他们站在同一战线,具备了人多势众的巨大优势,并通过网络曝光、网民关注、扩大影响、相关部门介入、真相大白的线路在网络上具有极大的优势,使得弱势群体能够快速得到支援并消除不公。
  第三,网络民粹主义对社会精英的監督与警示。网络民粹主义的矛头通常直指各阶层的精英,对他们的政治立场不鉴定、奢靡的生活作风、科研学术不端以及经济上贪污腐败等问题进行极其严厉的批判,这对社会精英们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约束、扭转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并引导社会潮流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
  3 信息时代网络民粹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响应
  3.1 提高公民明辨是非能力,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基础
  我国在前两年公布的:“谣言入刑”“转发谣言达到500 次判刑”等法规,对网络舆论的约束产生了良好的积极效应,使得网络民粹主义分子得以收敛。网络民粹主义想要得到消解,要取决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培养现代公民意识,针对普通民众实施必要的公民教育。这部分内容应当从中小学就开始,从小培育百姓的公民意识。此外,各个社会团体组织要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培养人们正确、理性、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的习惯,使百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思维,并做出合理的政治行为。最后,国家社会治理部门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形式宣教,使网民在互联网中也能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及文明的氛围。
  3.2 加强网络空间巡警制度,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我们党中央对网络空间矗立的问题也格外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精确的方向引导和计划指导,强调秉着对人民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强网络安全和文明管理,在网络内容建设方面做到内容正面健康积极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和培育人类历史及未来的优秀文明果实,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给青少年。针对网络热点事件,一方面需要积极与社会的网络意见领袖沟通、谈判、交流;另一方面,要培养党政企事业单位自身意见领袖,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上灵活地评论,能用专业有效的意见合理引导网络民意。
  3.3 防范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注重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教育
  近年来,国外敌对势力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通过新兴媒体,以炒作社会敏感与热点问题作为煽动的基本手段,在网络上高喊“自由”“民主”的口号,实则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隐藏表现形式。因此,我国政府、社会,特别是高校要注重加强对青少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更要防范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利用新兴媒体,以网络民粹主义为手段对我国的青年一代进行渗透,这将危害国家民族的未来与根本。
  参考文献
  [1]郭中军.价值观与经验现象:民粹主义概念的尴尬及其重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1):147-156.
  [2]刘小龙.从管制到治理:网络民粹主义治理的内涵,目标与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3):105-114.
  [3]沈丹丹.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2.
  [4]郭夏苗.中国网络民粹主义一形态、根源与消解[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5]赵若含,张红茹.网络民粹主义形成机制与社会威胁——从哈尔滨杀医事件到李某某案[J].今传媒,2014,(1):64-66.
  [6]雒有谋,李霞.激荡与合流: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J].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1):49-52.
  [7]陈尧.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J].学术月刊,2011,(6):24-29.
  [8]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读[J].人民检察,2013,(23):22-27.
  [9]连子强,郝玲.两岸民间新媒体交流中的民粹主义[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144-152.
  [10]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应急管理,2016,(4):12-1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正在通过不同层次的创新来驱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比如像华为、Tiktok等大型公司。在民营企业中开启党建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引导民营企业,而且拉近党与人民的关系,增加群众对党的支持。因此,本文探究党如何在民营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民营企业;问题  1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民营企业已涌现了
基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进行分析,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灵活可调的教学方法、时事内容补充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效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在会计准则、营改增政策不断的变化下,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下,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号召下,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培养高质量会计人
摘 要: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它是一种法律思维也是一种文明,它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写照,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人们在不断更新和定义法律文化。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入手,从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递进式发展,从三个方面阐述法律文化发展对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启示,以期为法律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法治建设的实践提供一点补充。  关键词:法律文化;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法
摘 要:本文主要以环境设计专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了如何在环境设计课程教学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求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专业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性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性极强的课程,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将各
摘 要: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又面临新的挑战。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工程化教学是应对新挑战的合理路径和策略。本文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C语言教学为例,引入工程化教学思想并设计教改策略,通过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C语言;工程化教学;教学研究;工程思维  0 引言  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又面临新的挑战。教
本文在利用陕西省9个地区498个脱贫农户家庭数据基础上,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相关的理论,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计资
摘 要: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对于“自由”这一概念有其不同理解,本文依据疫情下西方民众的行为试析背后的“自由”观念,进而尝试剖析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看法及实现途径,从而更好应对欧美文化侵蚀,对我国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疫情;马克思;自由  1 “自由”与疫情期间下的自由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美国社会的怪现状层出不穷。美国各个州政府面对疫情采取不同政策,民众公然反
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新要求,国内高校面向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结合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要求,从教
摘 要:“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再认识来探究实践哲学的起源与发展,由此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其与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实践哲学;实践;方法论  从字面意义理解实践哲学,这是一种体现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哲学或是应用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特意为自己的哲学理论命名为“实践哲学”,而是叫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