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对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改革,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
  关键词:化工与制药 大类培养 创新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按大类招生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此项改革在招生时可以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使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并根据个人志趣理性选择所学专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专业的竞争,有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力,对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皖西学院对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改革,并在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化工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专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属同一专业大类,化学和化学工程技术是其共同的支撑学科,这两个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段教育培养是可行的。根据皖西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通识教育、分类培养”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现代高等教育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我们设定了化工与制药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即“2+1+1”模式。具体是,前两年按大类部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第三年分专业教育,第四年分专业方向教育。具体培养流程如下图所示。
  2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
  在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我们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的基本框架,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的专业内涵,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不含通识教育),以实践体系、实践领域和实践环节三个层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拟定若干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在知识体系中,每個知识领域涵盖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涵盖多个知识点,前两年大类教育阶段,两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是相同的,而在后两年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与专业紧密结合,设置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均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内涵要求,如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专业实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实践、专业实践训练(实验、实习、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和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对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首先将知识体系中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块,与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结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三个平台。然后按专业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专业方向培养等阶段平台,设置了相应的平台课程模块,把化工与制药专业大类的整个课程教育以模块化形式予以实现。各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平台课程模块
  4 化工与制药大类的专业分流
  根据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计划,按大类招生的学生需重新选择专业,这设计到如何进行专业分流问题。我们认为,专业分流是决定每位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方向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涉及每名学生的切身利益,工作必须细致到位,不能草率处理,为此,我们制订了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① 专业分流要在深入动员和详细专业解读下,以及在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充分的深思熟虑后进行;① 专业分流要本着个人志愿优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③ 专业分流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择业;④ 专业分流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效率,适当进行个别动员分流。专业分流按照以下操作程序进行。
  5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为保证我校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了一套完善、合理及体现我校办学水平水平和定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以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制订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各主要环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规范化考核标准和要求,在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四是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标准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总学分要求、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为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相应学分要求等。为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毕业生质量标准,我们还推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对达不到学分绩点的课程实行重修,允许最迟可以延长到6年毕业。
  6 结束语
  皖西学院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改革已进行四年,第一届学生已于今年7月毕业。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创新改革方法和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已融于我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今后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是这项改革更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田美,杨瑞英,黄平安,等.对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7-101
  [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24- 27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08jyxm535)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腾飞,对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在中职教育当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
摘 要: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伴随我们成长的照相机已经被数码相机取代,伴随着照相机的胶卷已被内存卡取代,摄影技术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电子技术时代,加上日益更新的图像处理软件的问世,极大的改善和方便了人们对图像的处理过程。这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图像处理过程——抠图,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本文将对photoshop软件的抠图技巧做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抠图 photoshop 图像处理 电子科技  
摘 要:在数字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的行业已经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共享,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作为向社会提供和输送人才的场所,学校似乎更不能落后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潮流。本文旨在研究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应用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和创新,为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程整合 创新与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用
荣盛发展一直致力于品牌化房地产开发,以做最好的房地产企业为目标,通过专业经营与精品项目阐释现代人居理念.上市13年来,荣盛发展始终坚持在深耕住宅地产的同时,加速多元领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语文是小学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有效的进行授课对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本文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