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对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改革,并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
关键词:化工与制药 大类培养 创新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按大类招生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此项改革在招生时可以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使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并根据个人志趣理性选择所学专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专业的竞争,有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力,对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皖西学院对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改革,并在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化工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专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属同一专业大类,化学和化学工程技术是其共同的支撑学科,这两个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段教育培养是可行的。根据皖西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通识教育、分类培养”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现代高等教育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我们设定了化工与制药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即“2+1+1”模式。具体是,前两年按大类部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第三年分专业教育,第四年分专业方向教育。具体培养流程如下图所示。
2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
在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我们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的基本框架,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的专业内涵,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不含通识教育),以实践体系、实践领域和实践环节三个层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拟定若干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在知识体系中,每個知识领域涵盖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涵盖多个知识点,前两年大类教育阶段,两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是相同的,而在后两年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与专业紧密结合,设置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均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内涵要求,如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专业实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实践、专业实践训练(实验、实习、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和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对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首先将知识体系中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块,与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结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三个平台。然后按专业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专业方向培养等阶段平台,设置了相应的平台课程模块,把化工与制药专业大类的整个课程教育以模块化形式予以实现。各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平台课程模块
4 化工与制药大类的专业分流
根据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计划,按大类招生的学生需重新选择专业,这设计到如何进行专业分流问题。我们认为,专业分流是决定每位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方向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涉及每名学生的切身利益,工作必须细致到位,不能草率处理,为此,我们制订了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① 专业分流要在深入动员和详细专业解读下,以及在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充分的深思熟虑后进行;① 专业分流要本着个人志愿优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③ 专业分流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择业;④ 专业分流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效率,适当进行个别动员分流。专业分流按照以下操作程序进行。
5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为保证我校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了一套完善、合理及体现我校办学水平水平和定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以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制订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各主要环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规范化考核标准和要求,在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四是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标准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总学分要求、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为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相应学分要求等。为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毕业生质量标准,我们还推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对达不到学分绩点的课程实行重修,允许最迟可以延长到6年毕业。
6 结束语
皖西学院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改革已进行四年,第一届学生已于今年7月毕业。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创新改革方法和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已融于我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今后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是这项改革更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田美,杨瑞英,黄平安,等.对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7-101
[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24- 27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08jyxm535)
关键词:化工与制药 大类培养 创新与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按大类招生培养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实践。此项改革在招生时可以减少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使学生有时间和机会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并根据个人志趣理性选择所学专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专业思想。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专业的竞争,有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力,对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皖西学院对2008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模式改革,并在专业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化工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专业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属同一专业大类,化学和化学工程技术是其共同的支撑学科,这两个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分段教育培养是可行的。根据皖西学院“宽口径、厚基础、通识教育、分类培养”总体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现代高等教育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我们设定了化工与制药大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即“2+1+1”模式。具体是,前两年按大类部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第三年分专业教育,第四年分专业方向教育。具体培养流程如下图所示。
2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
在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我们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的基本框架,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的专业内涵,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教育知识体系(不含通识教育),以实践体系、实践领域和实践环节三个层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以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知识单元和实践环节,拟定若干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目标,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在知识体系中,每個知识领域涵盖若干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涵盖多个知识点,前两年大类教育阶段,两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是相同的,而在后两年分专业和专业方向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与专业紧密结合,设置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均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内涵要求,如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专业实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等。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普通教育实践、专业实践训练(实验、实习、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和思想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对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首先将知识体系中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分类划块,与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教育体系结合,构建了化工与制药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实践训练体系和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三个平台。然后按专业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专业方向培养等阶段平台,设置了相应的平台课程模块,把化工与制药专业大类的整个课程教育以模块化形式予以实现。各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平台课程模块
4 化工与制药大类的专业分流
根据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创新改革计划,按大类招生的学生需重新选择专业,这设计到如何进行专业分流问题。我们认为,专业分流是决定每位学生今后专业学习和就业方向选择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涉及每名学生的切身利益,工作必须细致到位,不能草率处理,为此,我们制订了专业分流的基本原则:① 专业分流要在深入动员和详细专业解读下,以及在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志向进行充分的深思熟虑后进行;① 专业分流要本着个人志愿优先,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③ 专业分流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择业;④ 专业分流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的效率,适当进行个别动员分流。专业分流按照以下操作程序进行。
5 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为保证我校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制定了一套完善、合理及体现我校办学水平水平和定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以保证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制订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要求,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和各主要环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制定学生学业质量规范化考核标准和要求,在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四是按照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标准严格执行学分制管理。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总学分要求、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为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相应学分要求等。为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业,达到毕业生质量标准,我们还推行3~6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对达不到学分绩点的课程实行重修,允许最迟可以延长到6年毕业。
6 结束语
皖西学院化工与制药大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改革已进行四年,第一届学生已于今年7月毕业。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已经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创新改革方法和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已融于我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今后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方案,是这项改革更深入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田美,杨瑞英,黄平安,等.对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7-101
[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24- 27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08jyxm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