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准备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导入;有效性;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合作,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实施等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其中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就像战场上的鼓声一样,需要“一鼓作气”,只有第一锤如雷贯耳,才能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导课是关键。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现总结如下:
一、复习导入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查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复杂电路的分析”的导入
已知图1中E=4V,R1=1Ω,R2=3Ω,求电流I=?
再提出用同样方法计算
已知图2中E1=140V,E2=90V,R1=20Ω,R2=5Ω,R3=6Ω,求I1=?,I2=?,I3=?
并提问:图1中用什么方法计算电流?图2中用同样方法能计算出来吗?学生回答:图1用欧姆定律,图2中的电路太复杂,用欧姆定律计算太麻烦了。进而引出,像图2这样的电路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复杂电路”,它是由两个以上的简单电路组成的,用计算简单电路的方法计算会很麻烦,它有专门的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习的驱动力,也可以在新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分析,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悬念引入
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第一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悬念是点燃知识之火的“导火索”,悬念的设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非弄清楚不可的求知心理,迅速进入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思考、研究中学习新知识。
三、提问导入
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新课题的导入。在讲授某些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加以启发,引入新课,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问导入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所提问题应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要有趣、具有可思考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要能在思考后找到答案,否则,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导入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某些熟悉的事物、事例为出发点来设计导语,通过提问、讲解,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讲串并联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先看看我们教室的灯,当我打开这个开关时,只有这个灯亮,其余的灯却不亮,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要来研究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突然意识到,自己经常接触这个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立即激起了求知欲,吸引了注意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课前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采用直观导入,一方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六、实验活动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是在讲授新课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看到某一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一种方式。这种导入方式能帮助学生认知抽象的知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讲串并联时,可以先准备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几根导线,让学生动手连接,实现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同时亮和灭,开关控制一个灯泡亮和灭。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世界,探求世界、开创世界的技能。
关键词:课堂导入;有效性;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合作,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实施等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其中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就像战场上的鼓声一样,需要“一鼓作气”,只有第一锤如雷贯耳,才能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导课是关键。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现总结如下:
一、复习导入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查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复杂电路的分析”的导入
已知图1中E=4V,R1=1Ω,R2=3Ω,求电流I=?
再提出用同样方法计算
已知图2中E1=140V,E2=90V,R1=20Ω,R2=5Ω,R3=6Ω,求I1=?,I2=?,I3=?
并提问:图1中用什么方法计算电流?图2中用同样方法能计算出来吗?学生回答:图1用欧姆定律,图2中的电路太复杂,用欧姆定律计算太麻烦了。进而引出,像图2这样的电路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复杂电路”,它是由两个以上的简单电路组成的,用计算简单电路的方法计算会很麻烦,它有专门的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习的驱动力,也可以在新的学习中,通过比较、分析,调动学生的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悬念引入
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第一环节,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悬念是点燃知识之火的“导火索”,悬念的设置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非弄清楚不可的求知心理,迅速进入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在思考、研究中学习新知识。
三、提问导入
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新课题的导入。在讲授某些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并加以启发,引入新课,是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问导入的关键是问题的设置。所提问题应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要有趣、具有可思考性,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要能在思考后找到答案,否则,便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联系实际导入
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某些熟悉的事物、事例为出发点来设计导语,通过提问、讲解,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讲串并联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先看看我们教室的灯,当我打开这个开关时,只有这个灯亮,其余的灯却不亮,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要来研究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突然意识到,自己经常接触这个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立即激起了求知欲,吸引了注意力,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和研究。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课前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采用直观导入,一方面,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六、实验活动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是在讲授新课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看到某一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一种方式。这种导入方式能帮助学生认知抽象的知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讲串并联时,可以先准备电池、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几根导线,让学生动手连接,实现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同时亮和灭,开关控制一个灯泡亮和灭。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的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我们的任务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接受世界,探求世界、开创世界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