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荣与梦想中成长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钢铁工业的萌芽,到上世纪60年代初“鞍钢宪法”的发源地,到如今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路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精于管理、勇于创新,都是这家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孜孜追求。
  她就是与共和国同行的鞍钢,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国家意志,成就了鞍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轨,提升了她抗击产能过剩和行业严冬的竞争能力,也托起了鞍钢高质量发展的希望。
  当记者倾听鞍钢历史见证者对鞍钢的叙述时,仍能从其激动的神情中感受到当年火红岁月的热情。
  “孟泰仓库”见精神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作为重要战略物资输出企业的鞍钢,便成为党中央密切关注的地方。1949年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发出“鞍山工人阶级要迅速在鞍钢恢复生产”的电令,一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任务自此开始,鞍钢恢复生产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战争的炮火下,鞍钢的损毁程度非常严重,几乎沦为废墟。许多外国专家断言:“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鞍钢,无异于痴人说梦。”对此观点,鞍钢人不接受,国家领导人不接受,全国人民更不接受。刚从解放区回到鞍钢的孟泰坚定地说:“咱们就是要炼出铁来给他们看看!”
  勇气虽然可嘉,但现实的困难确实也是迫在眉睫。没资金、没技术、资源和重建设备十分短缺……对此,孟泰顶着东北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从厂区的边边角角的地方一遍遍收集废旧材料和零部件,高压阀门、三通水门、连接管件、各种螺栓以及废旧变形的设备零件都被他抠出来,他甚至翻遍土堆、荒草以及水坑。很快,上千种材料和上万种零部件,堆满了整整一间屋子。
  孟泰小心翼翼地擦拭找回来的宝贝,生锈的东西就打磨光滑,陈旧的设备就喷涂一新、变形的地方小心地恢复,破损的零件就找替代品替代。孟泰这件存放宝贝的小铁房后来成了全国闻名的“孟泰仓库”,在鞍钢高炉的修复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受到孟泰精神感召,人们以孟泰为榜样,发起了一场规模庞大的交器材运动。一时间,钢厂奇缺的设备零件回到了鞍钢,这座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恢复的废墟奇迹般地重获新生。
  1949年6月26日,首先修复的2号高炉流出了第一炉铁水。1949年7月9日,鞍钢第一炼钢厂举行复工典礼,国家领导人到鞍钢亲送“为工业中国而奋斗”的锦旗。
  “三角楼”里干大业
  为了保护鞍钢不在战火中毁于一旦,睿智的工程师们在1948年时连夜赶工,复制了鞍钢的图纸,悄悄搬运到天津,鞍钢的复兴种子才得以保存。这也成为鞍钢能够重建、扩容的重要依据所在。
  1950年4月,42岁的炼铁专家王之玺不顾旅途的劳累,将保存在天津的鞍钢图纸悉数带回。26名苏联专家以此为基础,开始对鞍钢进行了扩建设计。这对苏联专家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扩建的规模过于庞大,海量的工作任务让26名专家无法承担,不得已将专家增加到43名。
  根据鞍钢的基础图纸,苏联专家先把原昭和制钢所各厂与北部五个私人工厂联合成一个整体钢厂,同时恢复二炼钢厂,新建二初轧厂、大型厂、无缝钢管厂、半连续热轧钢板厂、冷轧板厂和热轧薄板厂。又因为鞍钢是我国当时惟一的大型钢铁厂,要支援全国建设,因此在扩建计划中又增加了300毫米连轧小型厂、250毫米连轧线材厂、螺旋焊管厂、电焊管厂、冷拔钢材厂和车轮轮箍厂等。
  不久,120卷的《恢复和改造鞍钢总体规划初步设计书》成为了鞍钢大规模扩建的总体依据。这次扩建旨在“建设新的强大轧钢厂,保证出产多种产品,以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需要”,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设计师们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多达24000多张图纸平面铺开竟然占满了18亩土地。
  参与过这一进程的老鞍钢人每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都会感慨万千:“如果沒有昂扬的斗志,真很难想象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还会取得那样非凡的成就。”
  有了顶层设计的理论依据,国家领导人也放开手脚全力建设鞍钢。1951年12月13日,国家领导人请求动员全国有关方面的力量帮助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四天之后,鞍钢得到中央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
  有媒体报道称,鞍山东山上突然间拔地而起一座大宾馆,住进了几百名苏联专家;厂房边盖起一长排三层高的新宿舍楼,迎来从全国各地抽调的技术干部;被鞍钢人称为“三角楼”的两栋大楼都被清理出来,接待应聘的专家和工程师。
  从1952年3月开始,鞍钢从生产单位抽调了15名老干部,170名一般干部,180名技术干部和大批技术工人。
  原来不大的鞍山城一时间沸腾起来。时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周传典回忆说,办公楼彻夜灯火明亮,工地上人喧车鸣,到处搭起脚手架,闪烁着电焊火花。人们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像是在跑步。
  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破土动工;8月1日,大型轧钢厂破土动工。次年春,七号高炉动工。“三大工程”轰轰烈烈地上马。新华社发表的《祖国建设的新气象》一文中说:“从去年3月到今年2月中旬为止,全国各地派去参加鞍钢建设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农民、大学毕业生和军人等就有4万多人。”
  “三大工程”开好头
  中央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三大工程”被列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鞍山市则由此划归中央政府直接辖管。
  为了抢工期,鞍钢的工人们不畏艰难和危险,在36米高的工程项目上同时开展8项作业。有负责安装管子的组长看到自己8小时只能安装12根,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他检讨自己为何拖了后腿,为何别人能装21根管子自己只能装12根。痛定思痛这个组长带领全组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调整了劳动组织的方式,最后达到了8个小时42根管子的安装效率,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完工速度。于是,建设者们便你追我赶。这个热火朝天的九月后来也被鞍钢人称为“难忘的九月”。   来自大小兴安岭、赣江和湘江流域的两万多立方米木材,关内外67个水泥厂供给的数万吨水泥,大连和沈阳供应的石棉,重庆供应的重轨,上海供应的电缆电线……全国有57个大中城市和199个工矿企业为鞍钢制造各种设备,提供生产建设用料。大批物资经由火车、汽车,甚至是大轱辘车或马车,源源不断地向鞍钢运送。
  衡阳、广州、桂林等招募了100多名架工,送到鞍钢;大连造船公司把计划内的150吨电焊条全部送到鞍钢;哈尔滨工业器材公司也把刚刚批下来的4吨电焊条全都支援出来;哈尔滨机车修理厂原先库存的电焊条只有一吨,也立即献出了一半。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9月15日,无缝钢管厂机组开始试车,试轧现场一片紧张忙碌。
  调度室里40多部电话铃铃铃响个不停、变电所仪表嗡嗡地跳动,调整好试轧的管坯,准备完轧机……14时20分,第一根滚烫的无缝钢管顺利轧制成功。激动的工人们顾不得没有退热的钢管,便迅速切下20厘米,钳工邵明祥在上面刻下了“献给敬爱的毛主席”的字样,派专人送去北京。
  “三大工程”中率先竣工的无缝钢管厂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个月,1953年12月15日,鞍钢大型轧钢厂举行竣工移交生产签字仪式;12月18日,七号高炉竣工。至此,鞍钢“三大工程”全部完工。
  “三大工程”为中国的钢铁业开了个好头。1956年1月,鞍钢支援包头钢铁公司建设的200名干部和技术工人启程,同时,武汉、包头和本溪钢铁公司6000名技术工人到鞍钢学习培训。
  锐意改革振雄风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来临。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面对困境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俩的领导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解了燃眉之急,也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
  接踵而来的技术攻关成果对有志于革新创造的工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到1962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伍已有1.5万多人,车、钳、铆、电、焊等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具有高度主人翁精神和精湛技艺的队伍不仅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还应邀为鞍山市乃至辽宁省、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王崇伦是与老英雄孟泰同时代的鞍钢劳动模范,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王崇伦与孟泰一起被誉为“永远的鞍钢功臣”。王崇伦的事迹鼓舞着鞍钢几代人,他的改革精神也成为鞍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鞍钢几代人的传承,形成了具有鞍钢特色的创新文化。
  随着时光进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鞍钢人以浓墨重彩,绘就了更加壮丽的历史画卷。
  一场转变观念的“头脑风暴”在鞍钢内部展开。从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间,鞍钢连续开展了以 “如何振兴鞍钢”等为主题的12次“大讨论”,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解放了思想,树立了市场是企业的生存空间、用户是“上帝”、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等市场经济新观念,并进一步理清了做好鞍钢工作的思路。
  1997年,鞍钢集中优良资产组建了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在香港和深圳上市;2000年,鞍钢落实国家“债转股”政策,组建了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鞍钢实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九五”以来,鞍钢通过大力实施“三改一加强”,使这个钢铁巨人重振雄风,再创辉煌,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鞍鋼的钢铁产能,已从开工时年生产铁10.16万吨、钢9.97万吨、钢材7.76万吨的生产水平,发展到目前年产2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综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建设、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了从热轧板、冷轧板到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重轨、无缝钢管、型材、建材等完整产品系列,能够生产16大类型钢材品种、120个产品系列、600个钢牌号,计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企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国际先进企业行列,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集团。
  在武汉长江大桥、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青藏铁路、重庆朝天门大桥、神舟载人飞船等国字号重点工程中都有鞍钢品牌的身影。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中,鞍钢提供了大量精品钢材。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奥运专线胶济铁路,都有“鞍钢制造”大显身手。
  进入新世纪,鞍钢积极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如重轨、船板、冷轧板、无缝钢管、镀锌板、彩涂板、冷轧硅钢等已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包括德国大众、美国通用、韩国现代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全球供货商,用户遍布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在全国同行业居于前列,出口创汇额从1982年的1957万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23.02亿美元。鞍钢产品的国际影响和信誉进一步提高,鞍钢正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品牌。
  从封闭经营到开放经营,再到国际化经营;从单一的经营体制到股份制公司建立,再到整体上市;从内陆发展到沿海布局,再到全球布局;从计划经济时期只完成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到产品走出国门,再到高端化、国际化鞍钢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上稳稳扎根……鞍钢已昂首挺进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   代表事件
  1949年鞍钢炼出第一炉钢,随后鞍钢实行钢厂复工典礼,年底基本恢复生产。
  1950年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同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
  1970年3月22日开始,鞍钢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150吨转炉在第三炼钢厂动工兴建,当年12月建成。
  1978年,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鞍钢的钢、铁、钢材分别比上年增加105万吨、102万吨和64万吨,鞍钢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的发展时期。
  2010年7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5月13日,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与美国钢发展公司总裁在纽约签订《鞍钢向美国钢发展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协议》等三个投资合作备忘录。
  代表人物
  孟泰: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宪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后担任鞍钢炼铁厂配管组组长、技术员、副技师、设备修理场场长、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作出了重大貢献,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誉满全国的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王崇伦: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曾任鞍钢工会主席。一五计划时期(过渡时期)出现的革新能手,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雷锋:原名雷正兴,1958年11月,雷锋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担任推土机手。由于他虚心好学,处处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在技术上刻苦钻研,在生产劳动中埋头苦干,在鞍钢化工总厂的1年零40余天时间里,先后3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3次被评为节约能手,并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郭明义: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业务主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职)。
  李晏家:1975年,李晏家进入鞍钢化工总厂二炼焦车间当钳工。当时,生产设备陈旧、工作强度大是二炼焦车间的最大“特点”。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李晏家在立足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之余,继续针对生产设备难题大搞技术创新。《可调节筛选的条筛》等5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专利,累计创效1200万元。
其他文献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国家品牌引领战略得到全面实施的一年。  中国民族品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继续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品牌、有效激活民营企业品牌活力、持续放大服务业品牌潜能、大力提升制造业品牌创新力度,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瞄准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弘扬企业家精神
期刊
9月7日,北京的天气已从酷热转向秋凉,在朝阳的一个居民小区里,虽是正午,但在林荫下仍有许多嬉戏的孩童和陪伴着他们的大人。其中在约定的凉亭里,一位老人朝记者招了招手,他便是人保已退休的老员工张成。笔挺的西裤,锃亮的黑色皮鞋搭配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再加以挺拔的身材,若不是这满头银发,实在难以令人相信张成已年近古稀。张成说,这是他几十年来从事保险行业的穿着习惯。他感慨道,初入人保时还是一位翩翩少年,现今
期刊
坐标安徽,定位芜湖,时间回复到1997年,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注册成立。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放在香港回归倒计时上,没有功夫理会这偏安一隅的“大事件”。当听说几个一汽出来的理工男,拿了不足30万元的初创资金,想要在两间走风漏水、四白落地的茅草屋内,孵化自主生产、价格亲民的国产小轿车项目,他们自己都能被自己的幽默感逗得笑出声。  在质疑、嘲讽乃至打击下,奇瑞人谋大业于陋室,创新业于未萌。他们披荆斩棘
期刊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金城修复的第一架飞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新中国的检阅时,便预示着金城集团不一样的宽广胸怀与高远志向。走过近70年风雨历程的金城集团,从航空发动机维修,到航空附件制造,再到实施军转民军民融合式发展,摩托车产业等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专用车产业从无到有,借助外部并购和资本化运作,为中航工业专用车产业开疆拓土……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逐渐向智能装备产业
期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从封闭到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汕头、
期刊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前往苏联访问期间,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  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 实际上,这不仅是毛泽东主席的愿望,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刚解放的新中国,汽车行业处于缺重少轻、没有成型汽车厂的困难局面。  因此一汽在筹谋阶段,就奠定了其“共和国长子”的地位,当仁不让地要成为“国车巨擘”。正是在这些背景下,一汽解放坚韧不拔、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地发展起来。可以
期刊
10月13日,由新华社主管的中国名牌杂志社主办的“发现本来美——城市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研讨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近20位国内顶级城市研究专家与企业代表,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本来美”在城市品牌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并一致认为“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国家的和谐发展,不仅仰赖于经济的腾飞,更应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提升。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要有文化的积淀,文化自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10月25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新华社总经理室总经理张永平,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安进,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吴迎秋等出席签约仪式。  安进表示,民族品牌既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核心载体,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参与和
期刊
一花一叶一知秋,六十九载数风流。  新中国成立69年,中华民族无比接近伟大复兴的梦想,各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繁榮、社会安定,其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与共和国同行的优秀品牌。  这些品牌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根植于经济命脉,或负有特殊使命,或因缘际会而来,或追溯铭记而生。他们的发展见证了共和国的历史,一点一滴铸就动人的传奇;他们的足迹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一步一脚印写下恢弘的诗篇;他们的脉搏与时代同步
期刊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8.2亿美元,其中中国预计达到87.4亿美元,占据全球近1/3的市场规模。2013至2018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增长率达到29.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5.1%。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指导,中国正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片蓝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