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碗桂花茶,泡出好滋味……
小品不小,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曲艺有曲,曲调中唱出真感情。
曲艺小品《一碗桂花茶》通过反映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李书记和普通群众徐大爷及乡村规划师郝意之间发生的一段小故事,从侧面透视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普通人情感中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作品题材内容真实朴素,表演风格清新轻松,说唱切换自然有机。同时还将具有四川曲艺唱曲色彩的演唱方式融入小品表演中,这既是对四川曲艺的延伸和衍生,也是对小品表演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回头再看,《一碗桂花茶》的创作和排演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儿了。在那之后,前前后后又创作了好几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曲艺作品,但说心里话,对这碗“茶”的出炉却最是记忆犹新,感触良多。要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对所有参与者那一份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动。
这部作品缘起于我的一个同学,我管他叫“伟哥”。二十年前我们曾同在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进行学习,他学杂技,我学曲艺。2016年夏末的一天,我接到伟哥的电话,在电话中我得知,他因工作需要和安排,将从他前前后后干了二十多年的艺术舞台和文化管理岗位调到离成都不太远的一个贫困村挂职。在电话里伟哥一次又一次地叮嘱我有时间一定要到他那儿去看看,走一走,找找感觉。他说,他要在那儿干两年。两年,说起来不算长,但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人,担任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务,从事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进行一场完全没有尝试过的付出、开创和拼搏,想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也许正是因為这种不容易,伟哥和其他很多与他相似的人一样走上了这条道路。一旦当上了这“暂时”的父母官,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缓冲、没有退路,更“梭不倒边边”。
后来,这个想法在我对伟哥和其他挂职书记的采访中一次次地被印证。“精准扶贫”带给农村和农民的变化是深刻的、长远的、巨大的,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和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的思想、精神和意识都得到了质的改变。在多次采风过程中,我发现不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村民,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两年农村的变化太大了,连人都变了”“现在这些当领导的天天都看得到,事事都要操心”“通过精准扶贫,干群关系的转变是难以想象的”……这些都太不容易了。
就在接到伟哥电话后不久,为了准备“精准扶贫”剧本的创作,当然,也是为了看看老同学,在一个有着太阳“哄哄儿”的初秋早晨,我独自驱车去拜访了他。我对这个叫“官田”的村子一点儿也不熟悉。从高速转省道,再转进县道、乡道,花了近一个小时,导航把我顺利地带到了目的地。在不大的村委会小院里,我见到了伟哥,随即便开始了对他忙里偷闲的“访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后,伟哥便热情地邀请我去村里转转。说是邀请,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有点急迫和渴望的意味,当时的我还无法准确地理解个中意味,只当是一种好久不见的“过分热情”。阳光透过树叶和竹枝照在身上,满是泥土气息的空气让人觉得安逸。我们走在典型的川西平原风格的农村小路上,身旁是一条水流很急的小沟渠,两侧是错落有致的农居、田地、树丛和林盘。行进中的我们俩几乎是一问一答,我的一个问题总会激发起伟哥对这个来到才仅仅几个月的村子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也正是我想听的。
走在这条伴有花香和很多岔路口的小路上,听到最多的除了鸟鸣就是遇到的村民们“书记”“书记”的招呼声。对此,伟哥一一地回应,偶尔也跟他们拉两句家常,顺便也给我介绍这些不同的农家小院里不同的生活状况。一路走来,村民们的住宅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的是八成新的小二楼,有的是水泥筑的几间相连的平房,偶尔也有那么一两个打理得不错的屋子和院坝,但更多的是显得不那么气派,甚至有些杂乱和随意的普通农舍。当我在一间破损阴暗的土木房子前细细观察时,伟哥告诉我,“这还不算最穷的”,当时我有些意外,没想到离成都仅仅几十公里的地方还会有这样的贫困境况。那一瞬间,我对伟哥急切邀请我“逛逛”的热情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一种急切的推荐和告知,是基于一份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当我们到达一片用铁丝围起来的平地前时,伟哥兴奋地告诉我,这是正在着力打造的一个生态养殖项目,由当地村民自发建立的合作社牵头,争取年底就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那一刻,我在伟哥眼里看到了农村脱贫的决心和希望。于是,我打趣地说:“我既然到了这里采风,到时候一定要成为这里第一批生态产品的受众。”过了不久,我就在伟哥朋友圈里看到了农产品上线的信息。于是,我赶忙购买了一些送给父母和自己家食用。
那天采访时间虽然不长,但印象却极其深刻。回程时车已经开出去很远了,但我总觉得还能闻到村里浓浓的乡土气息和那一阵若有若无的桂花香,在我心里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桂花香氛已经开始进入熬“茶”的阶段了,想要动手写点儿什么的欲望很强烈,也很真实。一个多月以后,作品《一碗桂花茶》的初稿完成。经过多次听取身边几位老师的建议与反复修改,到最后排演时,剧本已经与初稿大有不同了。在这中间,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李蓉和曲艺作家严西秀老师反反复复地对这碗“桂花茶”进行了指点和帮助。同时,她们也对我在作品中将曲艺演唱和小品表演相融合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非常多的好建议、真问题,这些使我受益良多。此外,这个节目的著名导演袁永恒老师更是数次与我讨论剧本修改、调整唱词表达、把握人物定位、提升情感寄托等问题,这样的反复研磨不仅使作品更加完善,更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也让这个故事更有趣,更有味。
作品进入到排演阶段,我邀请了著名的曲艺作曲家付兵老师参与完成作品的唱曲部分。七十岁高龄的付老师不仅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创作,还多次亲自为我们伴奏排练唱段,这样的投入和付出,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剧组的所有人。和我一起完成演出的徐光举和龚晓燕两位老师,也在排练中不断地克服自身局限,不停地打磨唱段,商讨表演技巧,精益求精。团里的年轻演员张秋露,在这个节目中干着本来不属于她的“业余”工作——担任音效播放。她陪着我们在酷暑里一次次地排练,在修改中一遍遍地重播,还不时地参与作品的讨论……这样的创作和排练过程,对所有人来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表演类节目的成功与否必须在舞台上进行检验。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正式首演,导演和我们所有人一起去社区为观众免费试演。通过试演中观众的反应和表演的感受,再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积累经验、完善表演、提升质量……
这些事说起来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依旧感觉历历在目,现在再回头看走过的每一步都很有意义,都很值得。一部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也要感谢很多人,但在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还是那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亲赴一线的“第一书记”们。两年多来,通过对十多个不同挂职书记们的走访和交谈,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下,在与众多乡亲们零距离的相处中,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完成、去热爱、去创造这么一项极不平凡的伟大事业。不论遇到怎样的难题、困扰和波折,他们都用勇气、勤奋、坚持、智慧和耐心去一一解决。从这些“第一书记”身上,我真的看到了广大乡村充满朝气和姿彩的无限未来,还有乡亲们脸上的甜蜜微笑,以及他们充满希望和拥有梦想的深情眼神。
一次采风,一份感动,一碗茶香。
我真的希望观众们能从《一碗桂花茶》里尝到更多生活中的鲜活故事、更多的可爱形象、更多的香甜滋味、更多的真情点滴。(摄影:范杨)
小品不小,小切口反映大时代;曲艺有曲,曲调中唱出真感情。
曲艺小品《一碗桂花茶》通过反映精准扶贫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李书记和普通群众徐大爷及乡村规划师郝意之间发生的一段小故事,从侧面透视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普通人情感中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作品题材内容真实朴素,表演风格清新轻松,说唱切换自然有机。同时还将具有四川曲艺唱曲色彩的演唱方式融入小品表演中,这既是对四川曲艺的延伸和衍生,也是对小品表演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回头再看,《一碗桂花茶》的创作和排演早已是一年多以前的事儿了。在那之后,前前后后又创作了好几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曲艺作品,但说心里话,对这碗“茶”的出炉却最是记忆犹新,感触良多。要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对所有参与者那一份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感动。
这部作品缘起于我的一个同学,我管他叫“伟哥”。二十年前我们曾同在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进行学习,他学杂技,我学曲艺。2016年夏末的一天,我接到伟哥的电话,在电话中我得知,他因工作需要和安排,将从他前前后后干了二十多年的艺术舞台和文化管理岗位调到离成都不太远的一个贫困村挂职。在电话里伟哥一次又一次地叮嘱我有时间一定要到他那儿去看看,走一走,找找感觉。他说,他要在那儿干两年。两年,说起来不算长,但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完全陌生的人,担任一个完全陌生的职务,从事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进行一场完全没有尝试过的付出、开创和拼搏,想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也许正是因為这种不容易,伟哥和其他很多与他相似的人一样走上了这条道路。一旦当上了这“暂时”的父母官,就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缓冲、没有退路,更“梭不倒边边”。
后来,这个想法在我对伟哥和其他挂职书记的采访中一次次地被印证。“精准扶贫”带给农村和农民的变化是深刻的、长远的、巨大的,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和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的思想、精神和意识都得到了质的改变。在多次采风过程中,我发现不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村民,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两年农村的变化太大了,连人都变了”“现在这些当领导的天天都看得到,事事都要操心”“通过精准扶贫,干群关系的转变是难以想象的”……这些都太不容易了。
就在接到伟哥电话后不久,为了准备“精准扶贫”剧本的创作,当然,也是为了看看老同学,在一个有着太阳“哄哄儿”的初秋早晨,我独自驱车去拜访了他。我对这个叫“官田”的村子一点儿也不熟悉。从高速转省道,再转进县道、乡道,花了近一个小时,导航把我顺利地带到了目的地。在不大的村委会小院里,我见到了伟哥,随即便开始了对他忙里偷闲的“访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后,伟哥便热情地邀请我去村里转转。说是邀请,我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有点急迫和渴望的意味,当时的我还无法准确地理解个中意味,只当是一种好久不见的“过分热情”。阳光透过树叶和竹枝照在身上,满是泥土气息的空气让人觉得安逸。我们走在典型的川西平原风格的农村小路上,身旁是一条水流很急的小沟渠,两侧是错落有致的农居、田地、树丛和林盘。行进中的我们俩几乎是一问一答,我的一个问题总会激发起伟哥对这个来到才仅仅几个月的村子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也正是我想听的。
走在这条伴有花香和很多岔路口的小路上,听到最多的除了鸟鸣就是遇到的村民们“书记”“书记”的招呼声。对此,伟哥一一地回应,偶尔也跟他们拉两句家常,顺便也给我介绍这些不同的农家小院里不同的生活状况。一路走来,村民们的住宅引起了我的注意。有的是八成新的小二楼,有的是水泥筑的几间相连的平房,偶尔也有那么一两个打理得不错的屋子和院坝,但更多的是显得不那么气派,甚至有些杂乱和随意的普通农舍。当我在一间破损阴暗的土木房子前细细观察时,伟哥告诉我,“这还不算最穷的”,当时我有些意外,没想到离成都仅仅几十公里的地方还会有这样的贫困境况。那一瞬间,我对伟哥急切邀请我“逛逛”的热情有了新的认识:那是一种急切的推荐和告知,是基于一份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当我们到达一片用铁丝围起来的平地前时,伟哥兴奋地告诉我,这是正在着力打造的一个生态养殖项目,由当地村民自发建立的合作社牵头,争取年底就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那一刻,我在伟哥眼里看到了农村脱贫的决心和希望。于是,我打趣地说:“我既然到了这里采风,到时候一定要成为这里第一批生态产品的受众。”过了不久,我就在伟哥朋友圈里看到了农产品上线的信息。于是,我赶忙购买了一些送给父母和自己家食用。
那天采访时间虽然不长,但印象却极其深刻。回程时车已经开出去很远了,但我总觉得还能闻到村里浓浓的乡土气息和那一阵若有若无的桂花香,在我心里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桂花香氛已经开始进入熬“茶”的阶段了,想要动手写点儿什么的欲望很强烈,也很真实。一个多月以后,作品《一碗桂花茶》的初稿完成。经过多次听取身边几位老师的建议与反复修改,到最后排演时,剧本已经与初稿大有不同了。在这中间,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李蓉和曲艺作家严西秀老师反反复复地对这碗“桂花茶”进行了指点和帮助。同时,她们也对我在作品中将曲艺演唱和小品表演相融合的方式和技巧提出了非常多的好建议、真问题,这些使我受益良多。此外,这个节目的著名导演袁永恒老师更是数次与我讨论剧本修改、调整唱词表达、把握人物定位、提升情感寄托等问题,这样的反复研磨不仅使作品更加完善,更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也让这个故事更有趣,更有味。
作品进入到排演阶段,我邀请了著名的曲艺作曲家付兵老师参与完成作品的唱曲部分。七十岁高龄的付老师不仅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创作,还多次亲自为我们伴奏排练唱段,这样的投入和付出,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剧组的所有人。和我一起完成演出的徐光举和龚晓燕两位老师,也在排练中不断地克服自身局限,不停地打磨唱段,商讨表演技巧,精益求精。团里的年轻演员张秋露,在这个节目中干着本来不属于她的“业余”工作——担任音效播放。她陪着我们在酷暑里一次次地排练,在修改中一遍遍地重播,还不时地参与作品的讨论……这样的创作和排练过程,对所有人来说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表演类节目的成功与否必须在舞台上进行检验。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正式首演,导演和我们所有人一起去社区为观众免费试演。通过试演中观众的反应和表演的感受,再来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积累经验、完善表演、提升质量……
这些事说起来已经过去很久了,但依旧感觉历历在目,现在再回头看走过的每一步都很有意义,都很值得。一部作品的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也要感谢很多人,但在最后,我要特别感谢的还是那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亲赴一线的“第一书记”们。两年多来,通过对十多个不同挂职书记们的走访和交谈,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作为“精准扶贫”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下,在与众多乡亲们零距离的相处中,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去完成、去热爱、去创造这么一项极不平凡的伟大事业。不论遇到怎样的难题、困扰和波折,他们都用勇气、勤奋、坚持、智慧和耐心去一一解决。从这些“第一书记”身上,我真的看到了广大乡村充满朝气和姿彩的无限未来,还有乡亲们脸上的甜蜜微笑,以及他们充满希望和拥有梦想的深情眼神。
一次采风,一份感动,一碗茶香。
我真的希望观众们能从《一碗桂花茶》里尝到更多生活中的鲜活故事、更多的可爱形象、更多的香甜滋味、更多的真情点滴。(摄影:范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