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眼睛看宇宙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外线是一种比可见光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其波长介于可见光与X射线之间。人类发现天体存在紫外辐射已有20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线的吸收特别严重,因而紫外天文学迟迟得不到发展。
  
  紫外线的发现及早期探测
  
  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硝酸银在蓝光和紫光下照射以后,会分解出黑色的金属银。于是他想到将硝酸银放到紫端以外试试看,令他惊喜的是,他看到了这种反应进行得更快了。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太阳光谱中紫外线的存在。
  紫外线发现之后,人们首先想要观测的就是太阳的紫外辐射。
  1880年,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高空气球探测,发现35千米以上的太阳紫外辐射异常强烈。进一步发现地球大气层的15~35千米范围内,有一层厚约20千米的臭氧层,是这个臭氧层将太阳紫外辐射几乎全部吸收了。
  1920年,有科学家乘气球升到9千米高空准备拍摄太阳紫外照片,没有成功。1930年,又有人放飞无人气球到20多千米高空去拍摄,依然不成。直到1946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发射一枚高空火箭,升高到80千米,才终于获得人类第一张太阳紫外照片。
  
  轨道天文台系列
  
  空间科学的发展,为紫外天文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1966年4月到1972年8月,美国发射了一系列共3颗主要从事紫外探测的卫星,名为“轨道天文台”,简称“OAO”。轨道天文台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在紫外波段巡视宇宙天体辐射源,测定其方向、强度和辐射谱特征,观测恒星、星云、星际物质、银河系和河外天体的紫外辐射状况。卫星长约3米,直径约2.1米,重2吨左右,运行在750千米高空的近圆形轨道上。
  轨道天文台1号(OAO-1)于1966年4月8日上天后,因配置的电源失灵,发射2天后停止工作,没有得到任何信息。
  


  轨道天文台2号(OAO-2)于1968年12月7日上天。它携有4架口径32厘米的望远镜,分别在1400、1500、2300和2600埃这4个紫外光谱区用紫外电视光度计对热主序星作紫外光度观测。有1架口径41厘米的反射镜,配上900~3000埃的宽带光度计,用来研究银河系内弥漫星云的紫外线辐射和星际物质吸收。还有4架口径20厘米的望远镜组用作恒星光度测量;2台恒星紫外端光栅分光计,用来研究1100~4000埃区域的光谱细节。
  轨道天文台2号实现了对银河系的巡视,发现了银河系中5068个具有紫外辐射的天体。根据这些观测资料,1973年刊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紫外巡天星表,列出了这些天体的位置、紫外辐射强度、光谱类型等。轨道天文台2号还发现在比2000埃更短的波长上,许多星系的亮度超出了天文学家原来的想象。轨道天文台2号的成功,真正揭开了紫外天文学的序幕。
  轨道天文台3号(OAO-3)于1972年8月21日上天后不久,适逢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500周年,因而又被命名为哥白尼卫星。哥白尼卫星携带一架直径81厘米、f/20的卡塞格林望远镜和光栅光电分光计,主要目标是研究热星的紫外光谱;另外还有三架小型X射线望远镜。
  哥白尼卫星获得了许多紫外星的光谱以及星际分子的光谱;探测到星际尘埃中有大量氢原子和重氢原子;发现了可能是超新星爆发或热星喷发物质形成的大范围气体云;更重要的是在天蝎座还发现了一个与一颗超巨星相伴的候选黑洞。
  
  天空实验室
  
  天空实验室(简称SL)是美国于1973年5月1日用大型火箭“土星5号”送上435千米高空的大型载人轨道空间站。天空实验室不像轨道天文台那样是以紫外探测为主,而是承担了许多种学科在内的多达270项各类科学试验的重任。而他们用太阳望远镜观测太阳并分别在光学、紫外、X射线波段拍摄了太阳活动照片多达18万幅。其中有一幅太阳紫外照片拍到了一个高达40万千米的巨大日珥,令人叹为观止。
  
  国际紫外探险者
  
  继轨道天文台之后,1978年1月26日又有一个新的紫外探测器进入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它就是美国航宇局、欧空局联合建造的“国际紫外探险者”,简称IUE。这是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卫星上载有一个口径45厘米的光学望远镜和紫外摄谱仪。
  国际紫外探险者是一颗十分成功的卫星。它和美国航宇局地面跟踪站每天24小时都能保持联系,还可以和欧空局的控制中心每天联络10个小时。国际紫外探险者的预定寿命为3年,而事实上它大大地超过了原计划,正常地在太空中工作了十几年,送回了大量的多种天体的紫外分光和紫外测光资料,为紫外天文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国际紫外探险者的预定探测目标包括各类恒星、活动星系、星际物质和太阳系内的天体等。通过它的探测,使早型星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弄清了恒星色球和星冕之间过渡区的情况;发现了处于赫罗图中主序星之外的一些混杂恒星。它还探测到了用其它方法很难得到的宇宙元素丰度,发现了一种以前未曾见过的具有氖、镁、铝谱线的新星等等。国际紫外探险者得到的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都存入了美国航宇局戈达德飞行中心的档案馆中,以供天文学家继续分析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向远紫外波段进军
  
  空间天文学中,紫外辐射的探测是很困难的,远紫外波的探测就更困难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轨道天文台、天空实验室和国际紫外探险者在紫外天文探测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展。然而,这些探测器在紫外波段的工作波长大都长于1200埃,在100~4000埃广阔的紫外波段范围内还有短于1200埃的远紫外波段一直是一个空白。
  这不仅是因为宇宙中星际气体对于波长从100~912埃的远紫外辐射的吸收非常严重,而且还因为可以用来制造紫外望远望成像系统和探测器的透射材料是非常有限的,能够用于远紫外波段的材料就更少了。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澳、加的空间机构和欧空局就致力于远紫外波段空间探测方法的研究。
  1992年6月美国航宇局发射了一颗极远紫外探索卫星,简称EUVE,由美国加州大学研制,由德尔它火箭发射,预期工作寿命3年。它利用6种不同的极远紫外波段滤光片和扫描成像系统,在极远紫外波段,即80~800埃范围内作巡天观测。可获得分辨率为6`的全天亮源图,在这个尚未开垦的波段取得了较为详尽的全天资料。
  继EUVE之后,1996年,美国又用德尔它火箭发射了一颗远紫外光谱探索卫星,简称FUSE。这颗卫星的设计思想早在80年代初即已提出,因为已有的紫外卫星都因镜面涂料的限制,在1200埃以下的远紫外波段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在这一波段又存在着大量的原子吸收谱线,对研究宇宙元素丰度、星际介质和恒星大气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这两颗远紫外卫星的探测资料的逐步被利用,人类对紫外宇宙的认识又会大大地前进一步。☆
其他文献
特邀嘉宾:朱毅麟(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为了满足广大航天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需求,本刊在“宇航博士”栏目中开辟“航天科普讲坛”,请航天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世界和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以及与航天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同时,它也是“全国少年宇航技师”培训工作的辅导教材。    第二节 火箭是航天的交通工具    提出利用火箭作为飞向太空的交通工具这一伟大科学设想的人,是俄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名叫齐奥
期刊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无一生还。这一悲剧让我们再次认识到,通往太空的道路充满风险与挑战,在这不可预知的道路上,航天员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就一曲曲悲壮感人的乐章。在这里,我们只能以极其贫乏的文字,记录他们的英魂。    苏联航天员    1961年3月23日,被确定为苏联首航太空的航天员邦达连科在充满纯氧的舱室里进行紧张的训练,休息时,他用酒精
期刊
6月7日,俄质子K运载火箭以及和风上面级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把一颗将为北美地区提供服务的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卫星由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制造,装有24个C波段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最终将定点在西经85度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这是质子号火箭的第300次飞行。(阳光)
期刊
借助一种最新技术,天文学家们近日发现了一颗遥远的太阳系之外的行星。这颗“怪异”的行星表面炽热无比,且有云和含铁的“雨滴”。来自美国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学中心的一个专家小组发现,这颗行星绕着距离我们5000光年的一颗恒星运转。当它通过恒星和地球上望远镜之间的区域时,会有微弱的昏暗光线,科学家们就是通过探测这一丝的光线得出上述结论的。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高精尖技术呢?最形象的说法是,探照灯前方30
期刊
50年前月球表面的一次神秘闪光,可能是一块直径20米的陨石撞击月球表面所致。美国科学家近日宣称他们已在月球上找到了相对应的陨石坑。  最近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1953年,天文爱好者利昂· 斯图亚特在观察月球时,发现它朝向地球一面的中央部位附近产生了一次闪光。根据强度推测,它相当于一场当量为50万吨级的爆炸。  天文学家对这次闪光的原因有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次闪光是一块陨石撞击月球表
期刊
(4) 70年代用于实现新目标的新型号  7K-TM(联盟号) 7K-TM是专门为“阿波罗-联盟试验项目”(ASTP)设计的一种飞船型号。该型号方案于1972年提出,是由7K-T运输型飞船衍生而来的,装备有新的雌雄同体式对接系统以及经过改进的生命保障和电力系统。它的发射还使用了一种改进型的运载火箭。从1974年到1976年,7K-TM共发射了5次,其中3次载人。3艘载人飞船对外均称“联盟号”。 
期刊
  
期刊
2003年6月2日,欧空局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及同行的“猎兔犬”2着陆器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开始了飞往火星的旅程。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是俄欧合资斯达西姆公司联盟-弗雷盖特运载火箭。    火星路上伙伴多    “火星快车”的成功升空,标志着已有40多年历史的火星探测活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1962年11月,苏联发射的“火星”1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亿千米时与地面失去联
期刊
太空城的建材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虽然我们用三篇文章进行介绍,但也仅仅是说个大概,如要进行详细介绍,可能得写一本大部头的专著。前两期介绍了与月球有关的建材系统,这一期主要介绍利用小行星资源的问题。在未来太空城的建设中能否利用小行星的资源,主要考虑以下问题:小行星上有何种资源?小行星上的环境?小行星资源的开采、冶炼、加工和运输?从经济上或从其它方面比较,是用小行星资源合算还是用月球资源合算?    
期刊
10月15日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  10月15日5时30分,身着乳白色宇航服的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请示出征。  10月15日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到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此时按计划离火箭升空还有2小时45分钟。起飞前,杨利伟在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