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星团的近期研究进展(Ⅱ):动力学和形成过程

来源 :天文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散星团动力学及形成过程的研究对于恒星动力学理论和银河系恒星形成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疏散星团动力学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但是通过理论(特别是N体模拟)和实际观测的结合研究,对于疏散星团的结构、内部运动和动力学演化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和了解。有关疏散星团形成过程的研究理论和观测也都在进展之中。本文试就疏散星团动力学和形成过程的近期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评述。
其他文献
活动星系统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早已成为天体物理学最热门的前沿之一。在射电天文学中,按其观测形态又常将AGN和致密射电核等同看待。对ANG及CRC的含义、分类、总的频谱特征、射电结构和
自从人们获得河外射电源的第一个结构图像以来,30多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在这段时间的后半期,人们对许多源中的喷流状结构作了大量研究。目前,我们正在分析所获得的有关喷流的第一代
总结了星族综合模型的两个要素:处于根本地位的恒星演化计算,以及把理论赫罗图转化为可观测量的光谱定标。当前恒星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输入的物理参数;原子数据,对流理论,辐射
给出并解释了星际介质中轻元素D^3He,^4He和Li的最新观测数据,星际介质中轻元素的丰度观测结果可以用来检测标准大爆核心合成理论,因此对这些元素的丰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天体物理意义,到目前为
Butcher-Oemler效应是探讨团星系演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Butcher和Oemler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十余年来,对该效应的探究已带动了有关星系团成分和演化的大量实测与理论研究
讨论了迄今超新星爆发现论中各种爆炸性核燃烧核合成^26Al的问题。评述了星际^26Al天体起源的SNII+SNIb模型的有利因素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一种产生星^26Al的新途径和有关部分星际^26Al起源于SNIa的初步设想。
综合叙述了白矮星诞生率研究的近况,详细介绍了DA,非DA型白矮星质量,质量分布以及确定质量的方法,对白矮星光度函数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指出了一些目前白矮星研究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
在中子星作为γ暴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种辐射机制及能谱形成。由于中子星表面磁场很强,我们首先讨论了强磁场中的辐射过程,包括同步辐射和吸收,单光子和双光子的产生和湮灭,康普顿
“朔”简言之表日月黄经相等,先民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平朔到定朔的过程,通过研究古历,文中分析并归纳了不同时期中国古历日制度的基本元素之一-朔的两种推步方法:“积年法”和“
本文评述了高能γ射线脉冲星Geminga的发现、证认过程及其观测性质。探讨了脉冲星γ射线辐射的理论模型用来解释Geminga的观测事实时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