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抚触的护理方法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u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两种体位的舒适度比较。方法:选择第一胎足月正常新生儿240例进行研究,从新生儿第一天开始进行两种体位抚触比较,每日2次,每次15~20min,采取对新生儿不同部位的抚触,观察新生儿抚触体位与舒适度的关系。结果:先抚触新生儿俯卧位再抚触其他部位较先抚触新生儿仰卧位再抚触其他部位,新生儿安静舒适更乐于接受、哭闹程度更少。
  关键词:新生儿抚触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60-01
  新生儿抚触是对新生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的良性刺激,以促使其产生一系列积极健康的心理、生理反应的一项实用技术。国外研究表明,抚触可促使新生儿体重的增长及应激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智力发育,尤其是情商的发育和提高,促进了亲子情感的交流。抚触开始的时间越早,效果越显著。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表现为安静、舒适。为探讨新生儿抚触的最佳体位,将新生儿最初开始抚触时体位的舒适度进行比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出生的24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具备纯母乳喂养条件,出生体重2500g~4000g,胎龄38~42周,Apgar评分8~10分。
  1.2方法
  1.2.1分组
  将24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以传统的新生儿抚触体位为先仰卧位后俯卧位为对照组,即护士先进行头面部、前胸、腹部、四肢再进行背部、臀部顺序依次按摩;其中男婴68例,女婴52例。以先俯卧位后仰卧位为观察组,即护士先进行背部、背侧面、头部、臀部、四肢,再进行仰卧位、面部、前胸、腹部顺序依次按摩;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
  1.2.2时间
  从新生儿出生后24h开始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5~20min,一般在上午沐浴后及2次喂奶之间新生儿安静清醒时进行。
  1.2.3抚触前准备
  环境安静、舒适、温暖,室温在26~28℃,伴放柔和的音乐,准备好婴儿毛巾、衣服、尿布,护士剪指甲、洗净双手并涂上润肤油。
  1.2.4观察内容
  在相同条件下,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观察新生儿抚触整个过程中是否安静舒适或哭闹不安,对抚触不同部位的新生儿舒适度进行对比,观察新生儿抚触体位与舒适度的关系。
  1.2.5评价标准
  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抚触新生儿背部、背侧面、头部、臀部、四肢全过程。新生儿以面部或甲床无青紫为耐受力好,反之,如有轻度青紫以上为耐受力不好。
  1.2.6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对资料应用t检验,以p﹤ 0.05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2.结果
  对照组新生儿安静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比观察组多;观察组新生儿哭闹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比对照组少
  3.讨论
  3.1俯卧位使新生儿更安全舒适
  胎儿在宫内生长的姿势是抬头俯屈,头部贴近胸壁,肘关节屈曲,上臂接近胸部,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膝关节与髋关节重度屈曲,大腿贴近腹壁,小腿交叉蜷曲在宫内。新生儿自娩出后告别了安全封闭的子宫环境,来到充满好奇新鲜的世界,新生儿抚触提供了延续母亲接触和维系安全感的生命之路,因而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先俯卧位再仰卧位抚触,新生儿感觉很安全、舒适,表现为安静、不哭不闹。
  3.2抚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新生儿出生时以具备视、听、嗅等各种基本功能,抚触时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感觉器官温和刺激,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而产生更多的激素,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加快体重增长,促进体格发育。
  3.3抚触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功能
  抚触通过触觉刺激调节,增强5-羟色胺的活性,增加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能力,从而帮助机体增强对新物质、新环境的应激反应与免疫应答的机制。
  3.4抚触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
  新生儿抚触是母婴之间联络的纽带,提高母亲的良性反馈,促进母乳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3.5抚触是新生儿需要的被珍惜与被爱
  抚触给新生儿带来喜悦和欢愉;抚触促进新生儿全面的生长发育,通过正确的指导和操作,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
  参考文献:
  [1]胡云清,陈兰兰,申永凡.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1):69.
  [2]李文芳,陈玲玉.新生儿抚触的临床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 (8):123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脑外科病患手术后使用气管插管的临床护理办法。方法:选取2009年-2012年在我院脑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90例,手术后为这些病患提供气管插管,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病患45例,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中的病患在此基础上加入特殊护理,并且每隔4小时向病患的气管插管中注射0.9%的生理盐水20ml,让病患呛咳,有助于将痰液吸出,防止痰
期刊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腺样体刮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9.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77-02  我科2011年2月--2013年1月在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加腺样体刮除术114例,术前和术后及时有效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14例,男78例,女31例,年龄均为2-9岁,病史1-6月;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晚期产后出血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如何做到合理防治.方法对20例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胎盘 胎膜残留导致出血的有10例.子宫复旧不良7例,剖宫产术后切开愈合不良2例,产褥感染1例.结论:降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首先要从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入手,加强妊娠期、产褥期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护理,提高产妇产后对阴道流血的自我监测能力。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 相关因素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19例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以及抢救、治疗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结果 19例患者中死亡1例,4例自动离院,14例好转后出院。结论 在心肌炎发病早期,如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心肌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1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 选取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1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论 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多出现在心尖肥厚型患者,心律失常多出现弥漫肥厚型患者。  关键词:肥厚型心脏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80-01  欧洲心脏病学会
期刊
摘要:抵抗素是2001年新发现的主要由脂肪组织和循环系统中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多肽类脂肪细胞因子,其不仅在肥胖、血脂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着血栓性疾病的发展进程。本文就抵抗素与血小板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0年至2012年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将样本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位于不同的病区。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观察组除采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外还采用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跌倒事件发生率及患者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气管扣在呼吸内科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9月入院呼吸内科治疗的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患。病患因为病情始终得不到稳定,反反复复,短时间内曾经出现多次的气管切开,被迫保持气孔,使用美国Dlymipc 气管扣,实现了预期目的。 结果 此病患在医院中带气管扣超过两个月的时间,病情稳定之后带扣出院,出院之后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病患一切症状良好。 结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宫颈糜烂患者采用阿希米联合微波治疗,探讨和分析药物联合微波对宫颈糜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此次收治的100例宫颈糜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阿希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微波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对这些患者治疗期间,患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89-01  心理学认为,人格包括四个方面: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由于疾病的原因,精神病人的人格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从而不能自如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精神病人更应该受到保护,人格得到尊重。这不仅反映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对建立良好的护惠关系,促进疾病的转归及康复,起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