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电影”玩具为中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为大班添置了一款科学玩具——“小电影”。这款玩具运用光和影的互动让孩子们理解光影原理,展现动画的过程,体验播放“小电影”的乐趣。为了充分利用该款玩具来促进幼儿的学习,我园的玩具研究小组开展了小电影玩具的教研活动,以大班为实验基地,开展了以“小电影”玩具为中介的幼儿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玩具研究小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任何一款要投放到班级的玩具,教师自己要先会玩。这次也不例外,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玩“小电影”。在玩的过程中,教师研究该玩具中的每一样材料和每一个实验的目标,总结归纳该玩具中蕴含的科学概念和核心价值。
  有的教师认为,这款玩具太复杂了,对幼儿来说挺难的。也有的教师认为,材料虽然复杂,但是很有趣,又有挑战性,大班幼儿应该会很喜欢。还有的教师说,很多玩具我们觉得难,但最后发现到了孩子那儿一点也不难,孩子比我们会玩。大家虽然一致同意这个观点,但还是认为这款玩具除了提供了光源筒、剪影卡、投影托板等基础材料,还提供了很多像棱镜、聚光透镜、散光透镜等的复杂材料。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指导,幼儿很难找到各种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玩具的意义和价值很难发挥出来,最后很可能幼儿只是满足于动作的操作而缺乏深入思考。
  如何介入和指导幼儿的探索活动呢?有的教师认为可以把玩具中配备的实验说明書直接给幼儿,幼儿可以很快地掌握材料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有的教师不同意, 认为这样做幼儿会失去探索材料和玩法的兴趣。园长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在追求让幼儿玩得快?”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目的,一是在于理解幼儿游戏时是如何与玩具、材料、同伴互动的,二是在于理解幼儿探索、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不是追求让幼儿学得快。小电影是一款教育性很强的高结构玩具。教师必须介入支持,应当根据这款玩具中蕴含的任务,降低难度,由简入难,分解探索步骤;不要去为幼儿介绍材料和玩法,应当让幼儿自己找到使用材料和操作玩具的方法,把探索材料视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开始;不给幼儿提供图册,以教师的问题为主要支持策略;以教师参与游戏的方式介入,预设出每阶段探索的核心问题以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聚焦。
  区域游戏时,小海、豆豆、月月、俊熙等6名孩子选择了新玩具玩。贾老师刚拿出光源筒,孩子们马上说是手电筒。俊熙扭开了手电筒,里面的电池掉了出来。“啊,有电池。”“3个电池呢!”小海说:“我知道,加号是正极,另一边就是负极,负极对着弹簧。”他边说边干,手电筒再次亮了起来,孩子们一片欢呼。
  贾老师拿出剪影卡和投影板请孩子们观察,问道:“这两个卡片和这个手电筒会有什么关系呢?”小海先拿手电筒对着投影板左右照了照,什么也没有出现。豆豆把剪影卡放到了投影板的背后,让小海照一下,仍然什么都没有。这时,月月把剪影卡挪到了投影板和光源筒中间,其他孩子叫了起来:“影子,看见影子了!”
  贾老师马上提问:“大家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影子的?”月月说:“光照在剪影卡上,影子就出现!”贾老师撤掉了白色的投影板,孩子们说:“那个白板子不能拿,拿走了,影子就没有地方待了。”“对啊,必须要把剪影卡放在白色板子和手电筒的中间,才能看见影子!”贾老师把白色的投影板又拿回来,影子又出现了。孩子们说:“是这样的,剪影卡放在中间就可以了。”教师这时伸手把光源筒关掉,孩子们又叫了起来:“影子没了,不能关灯!”“关了灯,没有亮光,影子就消失了!”
  孩子们开始把剪影卡和投影板不停地调换位置,每换一个位置,小海就把手电筒开关一次。孩子们边玩边说:“必须有灯光照着!”“还要把剪影卡放在灯光和白色板子的中间。”
  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对着影子做着各种动作,俊熙说:“我的影子还能上墙呢!”孩子们开始满院子找影子,发现跑到树荫里和屋檐下,影子就不见了,只要一跑到太阳光照到的地方,影子就出现了。小海回教室找来了一个大纸箱说:“只要藏在里面影子就没有了。”孩子们都跑到纸箱里去试,月月把手电筒带进纸箱,说:“手电筒一来,影子也来了。”
  回顾分享的时候,孩子们说:“教室里的影子是用剪影卡做的,院子里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教室里用的是灯光,院子里是太阳光。”“还有影子待着的地方不一样。”“院子里的影子待在地上和墙上,教室里的影子是在板子上。”“在院子里,我们自己的身体就好像是那个剪影卡,被太阳一照,影子就照在地上了。”
  幼儿通过探索手电筒、剪影卡、投影板这三种材料,激发了对影子的好奇和兴趣;通过比较玩具制作的影子和院子里、箱子里的影子,区分出自然光和灯光,知道了出现影子除了要有光,还要有不透明的物体做遮挡物,还要有地、板子、墙等能让影子“待”着的地方。幼儿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已经总结出了影子形成的三个要素。
  关于教师的支持,贾娜老师说自己最初是有一点担心,因为之前已经习惯了要为幼儿介绍玩具的组成,演示玩具的玩法和规则。这一次完全不提示,担心幼儿会出现什么情况。但是,看到幼儿的表现,发现自己低估了幼儿的能力。不用教师提示,幼儿很快就能在材料之间建立联系,自己发现怎么玩。
  研究小组的教师认为“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个问题抓住了幼儿经验提升的关键点。贾娜老师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没有用语言讲解,而是撤换三次不同物品,一次次引导幼儿发现影子形成的三个要素——光源、遮挡物、投射物缺一不可。
  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影子的形成,贾老师在第二天的区域游戏中,继续加入玩小电影的游戏小组。有5名孩子选择了这款玩具,其中有3名是昨天探索过材料的孩子,还有2名新加入的孩子。
  小海在实验操作台的一端固定好投影板。豆豆取了一张女孩的剪影卡,放在投影板的前面。千千打开了光源筒的开关,照射到剪影卡上。这时,投影板上出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影子,孩子们欢呼起来:“影子来了,影子来了。”
  接下来,豆豆取出一张男孩剪影卡,插到与女孩剪影卡相对的投影脚架上。妮妮说:“快看,出现了两个影子了。”“而且,他们面对面。”“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博雄和毛毛补充。   小海转动剪影卡,发现影子开始变化。豆豆说:“影子越来越细了!”当剪影卡转了90度时,毛毛说:“影子变成一根小棍了,像1一样的小棍。”月月转动另一个剪影卡,发现影子也变细了。当两个影子都变成了两条线的时候,男孩和女孩的剪影卡也成了面对面。
  贾老师问:“影子为什么会变细?”小海说:“因为这个小女孩和小男孩动了。”其他孩子说:“因为剪影卡转方向了。”“因为这个影子是这个黑卡(剪影卡)的影子啊。”“就像在院子里,我的影子就是我,总是跟着我,我转,它也会转的。”“挡住光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影子就是什么样子。”小海边把自己的拳头伸过来边说:“你看,我的拳头的影子就是我的拳头的样子。”小朋友听了,都纷纷把自己的手伸过去动起来,他们的影子也动起来。
  小海无意中向前推了光源,这时候影子一下变得很大。大家觉得很有趣,就把光源筒一会儿向前推,一会儿向后拉。妮妮从盒子里找到一个右上角有只黑色蝴蝶的白色投影板:“为什么这个投影板上有只蝴蝶?”博雄说:“肯定也是用来做影子的。”就把带蝴蝶的投影板换上,反复试了几次说:“这只蝴蝶动不了,是死的。”“这个蝴蝶是画上去的,不是影子。”小海把男孩、女孩剪影卡取下来,换上了一只青蛙的剪影卡,小海把手电筒向上抬了一下,青蛙的影子变大了。这时,千千叫了起来:“快看,青蛙要吃掉蝴蝶了!”幼儿兴奋起来,把手电筒繼续抬高。当影子青蛙碰到蝴蝶的时候,小海说:“哈哈,终于吃掉你了!”几名幼儿轮换着操作手电筒,不停地抬高或放低、推前或拉后。青蛙也忽大忽小,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头。
  讨论的时候,贾老师问幼儿:“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小海说:“剪影卡如果往前放,影子就变大了。”“如果光靠着剪影近一些,影子就大,远一些,影子就小。”还有的孩子说:“谁挡住了光,影子就是谁的。”“影子的样子和遮住光的东西是一样的。”老师表扬了孩子们观察得认真、仔细,请大家把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从这次游戏来看,幼儿的兴奋点在于影子的变化,开始关注剪影的形状和影子的关系。幼儿通过自己转动剪影卡,就很快总结出了“影子的样子和遮挡物是一样的”“遮挡物动,影子也会动”。幼儿替换了一个带蝴蝶的投影板,为了让“青蛙”捉到“蝴蝶”,在不断调整光源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近大远小”的原理。
  贾老师说:“小海太聪明了,而且知道的很多,常常等不及其他小朋友思考,就很快说出答案。”
  有的教师提出:“这会不会也是一个问题呢?这些非常‘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常常会处于控制和主导的地位,那些相对能力弱的孩子会不会缺少机会,成了跟着跑的‘黄花鱼’呢?”还有的教师说:“现实情况就是有的孩子能力强,有的能力弱,教师又不能强行把强的分一组、弱的分一组。”园长反问:“同伴的经验对幼儿来说是不是学习?如何让幼儿把同伴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经验?大家要思考的问题是小海太聪明,还是应当去想如何带动那些弱一点的孩子。当小海说出了答案,是不是意味着其他孩子已经理解这一概念?教师是不是就立刻‘收场’?”教研组长认为,教师其实可以问那些一直不参与讨论的孩子“你同意小海的观点吗”“你是怎么想的呢”,把“球”抛给其他孩子,带动他们的参与。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贾老师也表示要试一试。
  玩了几天“小电影”之后,孩子们提出来,想玩一玩袋子里没有玩过的材料,包括棱镜、聚光透镜、散光透镜。这几种材料主要是感知折射、聚光、散光等科学现象,这些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非常抽象,即使操作材料,也很难理解。贾娜老师决定以集体探究活动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补充关于光的传播现象的知识经验。
  贾老师抛出问题:“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小海说:“有口的地方光就透过来了。”毛毛说:“一下子光就来了。”贾老师站在有阳光的地方,打开手电筒,另一只手拿了个喷壶在手电筒的前方,快速喷了几下。这时,有的孩子喊起来:“看见了一个柱子。”“里面有好多灰尘(水雾)。”贾老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试试,
  贾老师问:“你们看见的这个柱子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说:“是直的!”“上边小,下边大。”贾老师请孩子们围绕“光是怎么样传播的”进行小组讨论。尽管孩子们的描述不同,但大体都表示光是直着传过来的,不会拐弯。
  讨论结束后,幼儿开始玩棱镜。幼儿先把棱镜竖着放,照了照,什么也没有发现,有幼儿把棱镜平放。这时,俊熙叫起来:“哎呀,光拐弯了!”小海问:“光不是直线传播的吗?怎么现在拐弯了呢?”一直没有说话的滔滔也问:“对啊,光怎么拐弯了?”
  贾老师把棱镜拿掉,换了一个空心剪影卡问孩子们:“现在光拐弯了吗?”毛毛说:“没有。”贾老师又换上棱镜:“现在呢?”孩子们纷纷说:“拐了,又拐弯了!”
  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开始不停地替各种材料。孩子们发现,只要换上棱镜、聚光透镜和散光透镜,光就会拐弯,而且在不同的透镜里拐的弯也不一样。小海指着棱镜说:“这中间有个角,光就是在这里交叉在一起了。”“是这个角把光弄成拐弯了。”俊熙说:“有的把光聚在一起了,有的把光分开了”。
  几个孩子开始讨论。有的认为,光会拐弯,是这几个透镜搞的鬼;有的认为,是因为它们是透明的;还有的孩子们认为,是因为光进入这几个透镜里迷路了。孩子们对这些新材料非常感兴趣。之后,教师又相继投放了颜色滤镜和导光棒,让幼儿自由探索。
  在这次游戏中,探索玩具材料的过程实际上引发了幼儿的一个认知冲突。一开始,幼儿看到光柱,都认为光是直着传播的,但是后来看到光通过棱镜后的现象,产生了疑惑,发现光拐弯了。通过不停地替换材料,幼儿又进一步发现,只有光通过这几个透镜时,才会发生光拐弯的现象,而且,每一种透镜让光拐弯的方向不一样。最后,幼儿自己总结出“是这几个镜子搞的鬼”。幼儿觉得这几种新材料很好玩,让他们看到了光不一样的样子。
  大家认为,贾娜老师补充了“水雾光柱”实验,对幼儿理解“光是直线传播的”还是有帮助的。有的教师认为,光为什么在棱镜中会拐弯,幼儿还是没有真正弄明白。有的教师质疑,在幼儿阶段,是否有必要探索这么深奥的问题。有的教师觉得,既然有这样的玩具,就应该鼓励幼儿去探索学习。也有的教师认为,玩具和材料都是让幼儿玩的,没必要非被科学概念“牵着鼻子跑”。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在引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玩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不能被玩具所“控制”。对于折射、聚光、散光、光的混合和传导这些复杂的概念,没有必要做幼儿无法理解的更深奥的解释。
  “让影子动起来”,也就是做出小动画,是“小电影”玩具很有趣的一种玩法。其中,探索穿孔圆盘这个新材料是感知动画的关键性步骤。于是,贾老师与5名孩子一起研究怎么让小人动起来。
  贾老师首先请孩子们观察穿孔圆盘的特征。宁宁说:“圆形的,上面还有洞。”豆豆说:“每一个洞都一样大。”月月说:“这个圆盘应该可以转。”小海说:“这个就和放电影的机器一样,一边转一边就出来电影了。”
  贾老师请幼儿想办法怎么把圆盘转起来。孩子们先是把穿孔圆盘直接放在地上,但是马上发现光照在地上,没有办法把剪影卡放进去。宁宁在材料箱里找到了放映支架,卡在上面一试发现正好,而且可以立起来,把光投在投影板上。孩子们开始分工,宁宁负责插上投影板,豆豆负责装剪影卡,小海和滔滔开始组装放映机架,月月装置好光源。组装完成以后,月月打光源,小海转动穿孔圆盘,投影板上的小人动了起来,像在跑步一样。孩子们惊呼:“小人动了,小人动了!”
  贾老師马上追问:“小人为什么会动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因为转了这个圆盘。”“圆盘有露孔的地方,一转,光就出来了!”小海说:“有的地方会挡住光,然后再出现、再挡住。”边说边用手比划。豆豆说:“是因为剪影卡上的两个小人动作不一样,一个腿是站直的,一个腿是弯曲的。”“是的,圆盘一转,小人就一会儿直腿,一会儿弯腿,一快起来,感觉就像在跑一样。”
  孩子们反复尝试慢慢转动圆盘和快速转动圆盘产生的不同效果。结果发现,光是透过圆盘上的孔洞照射在投影板上,圆盘转得慢,小人就动得慢,圆盘转得快,小人就动得快。
  知道了动画如何产生以后,孩子们很热衷于让影子动起来,乐此不疲。每次区域活动,都会有孩子说,我要去放电影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小电影的过程中,一直不停地转动圆盘,看着影子动起来就算完成了。当贾老师发现孩子们持续几天停留在原有经验上不断重复玩法,就决定加入游戏,介入指导。
  贾老师问:“小人在上面动就是电影吗?”孩子们都摇头:“不是。”月月说:“要有人说话。”其他幼儿开始补充:“要有人物和故事。”“要有表演的情节。”“还应该有音乐。”
  月月说:“我们应该先编一个故事,然后用剪影的小人把它演出来。”小海说:“我听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我想演孙悟空。”豆豆说:“可是我们没有孙悟空的剪影啊?”月月回答:“我们可以自己画一个然后剪下来。”“我想演唐僧。”“我想演白骨精。”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想演孙悟空的小海说:“我们可以用黑色的纸来做剪影。”豆豆说:“不一定是黑色啊,只要不透明,能有影子就行了。”毛毛说:“要硬一点的纸,这样才能立起来。”
  孩子们开始找可以使用的材料,在美工区的架子上发现了酸奶的包装盒,又找来铅笔、橡皮、剪刀,开始制作。在做镂空的时候,剪刀剪不动了,孩子们喊老师帮忙。老师反问:“剪不动,那怎么办呢?”月月说:“可以用刻刀刻出来。”于是,孩子们把画好的人物用刻刀沿着边缘刻了出来。
  贾老师问:“人物有了,应该怎么演呢?”“先出现唐僧,去取经,然后路上遇到白骨精。”“这时,孙悟空就和猪八戒来打妖怪,妖怪就被打死了。”孩子们互相补充。孩子们在一起讨论了每个人物出场后应该说什么,然后分配角色:唐僧、孙悟空、白骨精、妖怪和小鸟。
  角色和台词都准备好以后,一名幼儿负责转动穿孔圆盘放映工作,一名幼儿负责更换剪影卡,其余几名孩子负责配音。最后,5个孩子把光源和投影板准备好后,合作完成了第一部小电影。
  唐僧首先出场,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说:“唐僧你到我家休息一下吧。”孙悟空出场说:“妖怪,你别跑。”旁白:“孙悟空会72变,跑着跑着就变成小鸟飞起来了。”小鸟飞出场。猪八戒上场说:“大师兄,你别跑,我来帮助你。”然后,小鸟又会变回孙悟空,把白骨精打死了。
  “小电影”好精彩,许多小朋友看完也想加入。在回顾环节,5人小组决定请更多的人一起加入,编一个更长、更有趣的电影。其他教师认为,贾老师始终以问题引导幼儿的探索和游戏,不急于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景,引发讨论,以“问题”为导引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经验,逐步把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小电影”这款玩具呈现了许多科学现象,这些科学现象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是无法通过语言媒介来教给孩子们的。贾老师通过统整成人、幼儿、玩具之间的互动,让幼儿直觉地感知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和现象,充分发挥了这款玩具的教育价值。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品质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大家提出,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可以多支持幼儿把玩玩具中学到的新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不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例如,通过玩“小电影”玩具中的滤镜,幼儿初步建立关于光的颜色的经验,可以向“为什么只有在下雨后才能看到彩虹”“彩虹为什么是七种颜色的”等方面扩展。教师还需要观察不同幼儿与玩具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为更多幼儿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支持。
  玩具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学习材料,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当我们尝试以研究玩具作为园本教研的抓手,明显看到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我们幼儿园关于玩具的研究还在继续,研究教学策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落实儿童观转变的旅程才刚刚启程。
其他文献
如何让儿童通过长期的运动习惯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并形成可持继健康发展已成为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健康部分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