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三境”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教学亦然,知识就像海洋,既有“浅水湾”,亦有“深水区”。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可使学生在“浅水湾”得“鱼虾”,亦可在“深水区”观“蛟龙”。“万以内数的读法”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者可谓是不可胜数,其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然其大略,可归结为以下三种教学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案例一:教学本课,教师在课堂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学习内容:一是读中间、末尾都没有0的数;二是读中间有0的数;三是读末尾有0的数;四是读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这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百位是几?怎么读?十位、个位呢?解决问题之后教师给出结论: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课堂中师生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数方法,阅读课本,齐读结语。
  显然,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以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整体给人以精雕细琢、丝丝入扣、无懈可击的感觉。但细细品来,有三点感受:第一,学生是接受者、被引导者。与此相对应,教师是施教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课前预设、实施引导、达成目标的过程。第二,教学强调的是结果,关注的是学生的外在行为,持行为主义的观点。第三,教师是在教教材,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教材。在这种教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教学预设中,“乒乓式”的问答看起来流畅自然。实际上学生所学知识是被动跟进,缺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读数现象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看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仅仅把学生带到了“浅水湾”,学生之所得,充其量不过只是“小鱼小虾”而已。如果我们引领学生只到“浅水湾”,那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则浅尝辄止,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潜能的开发自然可望而不可即也。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案例二:在“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三次游戏。第一次“数位排队”游戏。要求5名同学各抽取一张上面写着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的数位卡片,然后按数位顺序排成一队。第二次“数字站队”游戏。教师出示4张数字卡片(分别写着4、8、0、0),要求4名同学上台,发给每个人一张数字卡片。提出:请按要求站成一个四位数,看谁站得又对又快!第三次“击鼓传花”游戏。鼓声一停,花在谁手里,谁就上讲台到盒子里摸出一道题。答对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当时想不出来,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
  在这里,教师建构了新的数学课堂,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动起来了。第一,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释放了学习的真正意义。第二,学生的发展是多维的。这节课预设了全面的目标追求:既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有思维能力的目标,还有情感态度的目标。第三,教师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有了这样的预设和生成,对特别喜欢游戏活动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加深了他们对万以内数的读法的感知,实现了在做中学、在乐中学。与案例一相比,这种境界应该是高的,知识技能与思维开发都比较到位。但站在新课改的理念上,这样的课在形式上是活跃了,但数学思维的含量是比较有限的。这与新课改追求的“真实自然的动态生成课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境界应该说依然未能带领学生涉过“浅水湾”,学生所得最多算是“大鱼大虾”。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案例三:课始,教师首先以“百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导引,让学生读出一些百以内的数,进而请学生说出这些数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来读的。其次,教师写出一些更大的数,即“万以内的数”,让同学们尝试着去读。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读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即三位数和四位数,并随机进行概括。最后,教师询问学生哪些数是难读的,哪些数是容易读的。学生们对数中是否有零以及零所在的位数,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这里,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大胆引发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体现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这一新理念。第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第二,关注学生发展的实质,坚持现象学的观点“回到事物本身”。学生可以自由思维、自主思想,这才是发展的真正前提和真实保障。第三,教师拥有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是“教师即课程”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读一年级时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并让学生讲出读数的方法,再迁移到新的内容——读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如此预设,真正实现了“真实自然的动态生成课堂”。这样,就把学生从会读万以内数的“浅水湾”导进了“深水区”,其所得乃为“蛟龙”也。
  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一般都伴随着教学“三境界”。在这三种境界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自主的建构者,教师由对学生表象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生发展实质的关注,教师的理解视角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教师当竭尽全力追求教学的第三境界,以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cjf@126.com
其他文献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江苏潘雪琪老师执教了“秒的认识”一课。课堂上,教师组织了许多的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使学生对“秒”这一时间概念的理解更入微。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动静结合体验1秒时长  师:时间是1秒1秒过去的,你会用声音或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生(齐声):能!  师:这样吧,大家拿出钟面,自己看一看,听一听。(学生开始观察,倾听)谁愿意
期刊
几年前,笔者曾经就当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几个“误区”(详见2005年《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其中特别提到课堂教学的“三无现象”,即无看书、无板书、无作业。最近,笔者就数学课堂的文本阅读问题再次进行了专题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现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课本的阅读价值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在访谈中有些低年级老师认为,现在的数学课本(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得
期刊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教师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或难以把握。总之,第一课时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是阅读教学认识的严重误区!殊不知,哪一课的阅读教学如果没有第一课时厚实有效的教学奠基,怎会有第二课时渐进的精彩呢?特级教师严明新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对第一课
期刊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航。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能动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片段一】在“迷”读处拨云见日(《清平乐 村居》魏 星)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他“无赖”呢?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生读)  师:我
期刊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在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听了江苏省吴静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本节课吴老师在充分解读教材、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紧扣数学本质,以数学模型为抓手,大胆突破教材,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层层剥笋,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需求,有理有据,有情有趣,学生对三角形
期刊
教人之人,师也。追及师之源,上溯尧舜禹。古有韩公《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今者称誉园丁,堪以德艺双馨。师者,泰斗巨擘也;乘孔孟遗风,汲文明珍琼,树后世师宗。  上下五千年,师表立中间;教化启懵懂,文明开繁荣。教为民族大厦之根基,师乃教育根基之磐石。崇文重教,薪火同擎;辟古开今,师教先行。提民族民生之心智,发人类前进之动力,创文化开明之盛世。  爱矣,师之深情;宽矣,师之胸襟;严矣,师之尺度;活矣,师
期刊
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作者的积累和创造,期刊就失去了稿件资源,编辑也就失去了再创造的意义。作者不能盲目投稿,否则会失去很多被录用的机会。  1.作者在投稿前一定要对所投期刊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刊物所载内容范围、性质、读者群、作者群及约稿重点,形成一种无形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对所投刊物进行选择。  2.作者要按拟投刊物的格式、写作规范整理自己的稿件,使之符合刊物的要求,使编辑看到稿件有一种熟悉和
期刊
“自主体验”,意即自我进行自觉、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以求获得以心、以行验之的经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自然理解了。”分析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给我们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是自我的、自主的实践体验与总结。我国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指出
期刊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语言表达能力就是通过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实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一种能力,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学校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园地,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他们所要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良言一句三冬暖: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期刊
特级教师张兴华执教“可能性”一课时,语言朴实,充满灵气,多次用了“傻问”艺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正是这些 “傻问”,使课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凸显了教学智慧,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现撷出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傻问”,构成共融的心理磁场  师:同学们一定在想,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怎么是一个爷爷?不过,爷爷上课可不空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袋球礼品,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咱们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