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本的上升、 政策的调整促使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大量转移,此次产业转移对于我国中西部各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作为中部最为重要的省份,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次产业转移 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293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支撑体系,河南省应如何利用好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本文通过剖析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分析,探寻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一、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正在朝着逐步优化的方向发展。(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的状况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河南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河南省产业结构还存在以下诸多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2:57.7:28.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三次产业构成层面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2009年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4.7%,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与国内产业结构较合理的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二产业实力较弱、第三产业急需发展。
2、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在河南省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五大产业构成偏重于农业,而农业中又偏重于发展传统农业,新型农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为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009年底,河南省工业增加值中69.3%为资源型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增长13.4%。河南煤炭预测储量居全国第八位,但产量长期居第三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低端服务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大部分,金融、物流和旅游等新型服务业成为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瓶颈”。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通过对外开放利用技术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省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同步提升,总体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業规模偏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运用一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显著特征。企业规模越大,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就越强。河南省工业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并将对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一定约束。
2、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许多企业缺乏具有强大业务能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无论从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来看,河南与全国的差距都很大。
3、企业科研缺乏资金支持。就全省而言,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净额”两项资金占用持续处于高位,许多企业尤其是多数非国有制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不利于企业在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实现规模扩张。
(三)工业主导产业层次低。
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资源能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起重要支撑作用,加工链条短、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少,资源依赖度高,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程度低,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等问题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制造产业等相对较弱。
(四)产业结构效益差。
河南就业结构偏离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是反应劳动力结构与增加值结构之间不对称状况的一个指标,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越大,说明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越多,而最具有吸纳劳动能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重低。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如表2所示:
三、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本世纪初,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在将钢铁、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到日本、西德等国;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德、日等国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2007年以来,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国际需求下降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人工、水电、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开始寻找要素成本低的新市场。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已经加快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步伐。第四次产业大转移是河南省完善产业结构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势逐步上升,已经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条件和的能力。
四、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1、丰富的人力资源。
河南是个人口大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危机中,原材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东部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然向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2、充裕的自然资源。
河南省矿产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丰富,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又一亮点。
3、雄厚的产业基础。
河南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这有利于吸引东部一些比较好的加工制造业。
4、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多年以消费带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公正、规范、透明的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健康、健全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风险中增强应对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是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制保障。
5、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河南省位于国内市场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辐射范围非常大。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从我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公路四通八达,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一纵一横经过河南、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 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这是承接产业的最大优势。
(二)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为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河南省要树立新观念,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采取特殊举措,强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1、 转变观念。
全省上下应进一步明确,能否抓住这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决定着河南未来的命运。现在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而是在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不是沿海经济结构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結构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上,被动等待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寻找并引进适合本省发展的产业。
2、理清思路。
首先,坚持产业承接与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先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导向型优势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
其次,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商招商。政府提供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第三,坚持发挥优势与互利共赢相结合。遵循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资源、市场、产业、人力等比较优势,促进我省与发达地区之间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输出方与承接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最后,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 采取措施。
首先,制定好一个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理清河南比较优势所在,找准承接的重点和方向,实现扬长避短展。根据省辖市不同区位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各有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
其次,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机构。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最后,优化政策环境。产业转移内在两大推动力是成本驱动和市场驱动;外在推动力是政策环境。河南省应充分发挥成本驱动、市场驱动和政策驱动三项因素的作用,强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建立专项资金,对承接的高技术企业和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对承接产业转移好的企业和聚集区给予表彰和重奖,鼓励其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杨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王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贸学院世界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次产业转移 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293文献标识码:A
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支撑体系,河南省应如何利用好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本文通过剖析现阶段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分析,探寻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一、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转变。通过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正在朝着逐步优化的方向发展。(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 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产业结构的状况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河南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整体素质不高和运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河南省产业结构还存在以下诸多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4.2:57.7:28.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三次产业构成层面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2009年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4.7%,与世界平均60%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与国内产业结构较合理的江苏、浙江等地相比,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二产业实力较弱、第三产业急需发展。
2、各产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在河南省三次产业内部,第一产业五大产业构成偏重于农业,而农业中又偏重于发展传统农业,新型农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为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2009年底,河南省工业增加值中69.3%为资源型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增长13.4%。河南煤炭预测储量居全国第八位,但产量长期居第三位。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低端服务业占据第三产业的大部分,金融、物流和旅游等新型服务业成为河南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瓶颈”。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河南通过对外开放利用技术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省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未得到同步提升,总体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業规模偏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运用一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显著特征。企业规模越大,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就越强。河南省工业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并将对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造成一定约束。
2、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为薄弱。许多企业缺乏具有强大业务能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无论从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来看,河南与全国的差距都很大。
3、企业科研缺乏资金支持。就全省而言,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净额”两项资金占用持续处于高位,许多企业尤其是多数非国有制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不利于企业在技术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实现规模扩张。
(三)工业主导产业层次低。
河南采掘工业、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资源能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起重要支撑作用,加工链条短、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少,资源依赖度高,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综合利用程度低,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高等问题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对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型制造产业等相对较弱。
(四)产业结构效益差。
河南就业结构偏离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是反应劳动力结构与增加值结构之间不对称状况的一个指标,产业结构偏离系数越大,说明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越多,而最具有吸纳劳动能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比重低。河南产业结构偏离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效益较低,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不足。如表2所示:
三、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本世纪初,全球已完成了三次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在将钢铁、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直接投资转移到日本、西德等国;第二次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德、日等国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将劳动密集型及部分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2007年以来,伴随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引致的国际需求下降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人工、水电、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开始寻找要素成本低的新市场。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已经加快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步伐。第四次产业大转移是河南省完善产业结构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位、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势逐步上升,已经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条件和的能力。
四、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1、丰富的人力资源。
河南是个人口大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危机中,原材料的价格和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涨,东部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迫于成本上升的压力,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然向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2、充裕的自然资源。
河南省矿产比较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丰富,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又一亮点。
3、雄厚的产业基础。
河南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传统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等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这有利于吸引东部一些比较好的加工制造业。
4、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多年以消费带动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化配置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公正、规范、透明的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健康、健全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风险中增强应对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是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机制保障。
5、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河南省位于国内市场的枢纽地带,交通便利,辐射范围非常大。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从我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公路四通八达,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一纵一横经过河南、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 以郑州为中心,半径500公里的5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3.6亿人口;半径1000公里的12小时经济圈可以辐射7.9亿人口,这是承接产业的最大优势。
(二)如何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为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河南省要树立新观念,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采取特殊举措,强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1、 转变观念。
全省上下应进一步明确,能否抓住这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决定着河南未来的命运。现在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而是在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不是沿海经济结构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結构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上,被动等待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寻找并引进适合本省发展的产业。
2、理清思路。
首先,坚持产业承接与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相结合。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优先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导向型优势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
其次,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商招商。政府提供政策引导,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搞好服务。
第三,坚持发挥优势与互利共赢相结合。遵循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资源、市场、产业、人力等比较优势,促进我省与发达地区之间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输出方与承接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最后,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 采取措施。
首先,制定好一个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理清河南比较优势所在,找准承接的重点和方向,实现扬长避短展。根据省辖市不同区位和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各有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
其次,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机构。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最后,优化政策环境。产业转移内在两大推动力是成本驱动和市场驱动;外在推动力是政策环境。河南省应充分发挥成本驱动、市场驱动和政策驱动三项因素的作用,强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建立专项资金,对承接的高技术企业和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对承接产业转移好的企业和聚集区给予表彰和重奖,鼓励其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杨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王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贸学院世界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