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要求协会探索建设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稳步推进行业自律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2011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期间召开了“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圆桌会议”,探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等问题。此次会议主题为“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助力国际化进程”。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副主席乔治·莫哈菲主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发言精彩纷呈、气氛热烈,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一、多方联动,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立交桥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在讲话中指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把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考虑进来,合作互利,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立交桥。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质量保障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责任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至高等教育及学习处高等教育部主任斯达曼卡·尤瓦里克·特鲁姆比克指出,跨境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输出国和输入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承担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5年联合制定了《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涉及的对象包括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组织、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术互认机构和职业性机构六大利益相关方,它们分别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应主动承担责任,加强合作,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立交桥。
(二)质量保障应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如何构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立交桥?章新胜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有全球化的概念和国际的视野,加强国际理解与合作,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坚持合作共赢;要官民并举,把学生、教师、学校、协会、政府、社区、工商业界等等一起考虑起来,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对跨境教育质量的共同监督和治理。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校长柯琳达则提出,互利互惠是跨境教育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在进行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质量文化和评价文化,本国的教育质量标准用到跨境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适用性,既要能体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也要有大的统一的标准。
(三)继续推进区域性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建设
在如何推进合作、达成共识方面,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及学习处高等教育部主任斯达曼卡女士认为,国际性和区域性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在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继续加强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等的建设,寻找共识,合作共建,共同促进跨境教育质量的提升。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学生及留学生课长松尾泰树介绍,中日韩三国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洲校园”计划,制定了三国在大学质量保障框架下进行合作交流的指导方针,这或许对建立东亚的高等教育区和质量保障网络是一个有益尝试。
二、积极探索,设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质量越来越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与会人员认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顶层设计,多方参与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处长李亚东研究员介绍,目前在国外有两种跨境教育监管和规范模式:一种是将跨境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管;还有一种是双轨制,在国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外单独构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质量保障和监管。我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令法规,实施的是双轨制,这就要求我们顶层设计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实施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
(二)官民并举,发挥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章新胜特别提到,我国在目前的国情下还需要“官民并举”、“两条腿走路”,有些事情必须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才能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李亚东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要纳入到中国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考虑,交流协会有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丰富的全球资源,在发挥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当中大有可为。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一是要替国家把好关,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二是要为学校会员提供专业性的服务,成为会员的家园;三是要借助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力量,构建行业自律的体系,创造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行业质量保障文化;四是要发挥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讲公正、讲公信,为老百姓服务。
(三)认真试点,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
江波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采取两种质量保障模式,并已分别进行了试点: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性、规范性评估,带有强制性,反映的是政府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二是以行业为主导,以自愿申请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特点的质量认证,强调的是过程诊断和质量提升,更重视同行交流和互动,反映的是同行业内的相互认可。两种模式各有特色,相辅相成,在中国国情下,哪个都不能少。
据江波介绍,交流协会开展的质量认证工作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以及交流协会各会员和成员的支持。自2006年起,交流协会与上海的质量保障专业机构合作,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认证工作坚持“认真试点、积累经验、稳步开展、保障质量”的方针,不断完善认证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相继修订和完善了各类专业技术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外调研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不断加强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在此次会议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筹)由章新胜会长和斯达曼卡揭牌成立。此外,与会人员还共同见证了交流协会与浙江两所院校签订新一轮的试点认证协议。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三、保障质量,努力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在于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要保障质量,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在宏观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
政府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政府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机制;其次,做好相关立法与决策工作,引导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最后,做好调研和信息服务,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
(二)质量保障机构和行业性、专业性组织的能力建设
目前,中国质量保障机构的能力建设还需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化能力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做好专业特色服务;三是要充分发挥民间行业性、专业性组织的特点,做好行业会员服务,为行业自律和行业发展提供渠道平台;四是要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网络。
(三)合作办学者自身的能力建设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来说,一是要逐步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提高与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共同维护行业质量和声誉;三是要提升与外方合作办学的能力,引进优质资源,促进学生流动。
章新胜认为,在“官民并举”的方针下,交流协会应充分发挥民间和半官方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服务于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于学生流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找准角色、定好位,从管理型、事务型向专业型、服务型转变;其次要依靠政府、依托专家,善于学习和借鉴;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专家库,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新任董事会主席米奇·伯尼姆在总结大会发言时,号召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呼吁国家、地区、学校、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尊重,具有投入和奉献精神,为全球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共同努力。?筝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信息部)
编辑:张力玮
一、多方联动,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立交桥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在讲话中指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把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考虑进来,合作互利,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立交桥。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质量保障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责任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至高等教育及学习处高等教育部主任斯达曼卡·尤瓦里克·特鲁姆比克指出,跨境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输出国和输入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承担的责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05年联合制定了《保障跨境高等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涉及的对象包括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组织、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术互认机构和职业性机构六大利益相关方,它们分别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责任。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应主动承担责任,加强合作,共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的立交桥。
(二)质量保障应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如何构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立交桥?章新胜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有全球化的概念和国际的视野,加强国际理解与合作,寻找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坚持合作共赢;要官民并举,把学生、教师、学校、协会、政府、社区、工商业界等等一起考虑起来,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对跨境教育质量的共同监督和治理。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校长柯琳达则提出,互利互惠是跨境教育各方进行合作的基础。在进行质量保障的国际合作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质量文化和评价文化,本国的教育质量标准用到跨境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适用性,既要能体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也要有大的统一的标准。
(三)继续推进区域性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建设
在如何推进合作、达成共识方面,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教育及学习处高等教育部主任斯达曼卡女士认为,国际性和区域性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在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继续加强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组织等的建设,寻找共识,合作共建,共同促进跨境教育质量的提升。据日本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学生及留学生课长松尾泰树介绍,中日韩三国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洲校园”计划,制定了三国在大学质量保障框架下进行合作交流的指导方针,这或许对建立东亚的高等教育区和质量保障网络是一个有益尝试。
二、积极探索,设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境教育在我国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质量越来越成为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与会人员认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顶层设计,多方参与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处长李亚东研究员介绍,目前在国外有两种跨境教育监管和规范模式:一种是将跨境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管;还有一种是双轨制,在国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外单独构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质量保障和监管。我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令法规,实施的是双轨制,这就要求我们顶层设计和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实施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
(二)官民并举,发挥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章新胜特别提到,我国在目前的国情下还需要“官民并举”、“两条腿走路”,有些事情必须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才能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李亚东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要纳入到中国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考虑,交流协会有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丰富的全球资源,在发挥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治理的作用当中大有可为。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一是要替国家把好关,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二是要为学校会员提供专业性的服务,成为会员的家园;三是要借助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力量,构建行业自律的体系,创造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行业质量保障文化;四是要发挥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讲公正、讲公信,为老百姓服务。
(三)认真试点,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
江波在会上指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采取两种质量保障模式,并已分别进行了试点: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性、规范性评估,带有强制性,反映的是政府的意志和人民的需求;二是以行业为主导,以自愿申请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特点的质量认证,强调的是过程诊断和质量提升,更重视同行交流和互动,反映的是同行业内的相互认可。两种模式各有特色,相辅相成,在中国国情下,哪个都不能少。
据江波介绍,交流协会开展的质量认证工作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以及交流协会各会员和成员的支持。自2006年起,交流协会与上海的质量保障专业机构合作,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试点工作。认证工作坚持“认真试点、积累经验、稳步开展、保障质量”的方针,不断完善认证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相继修订和完善了各类专业技术材料,开展了一系列国内外调研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不断加强人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在此次会议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委员会(筹)由章新胜会长和斯达曼卡揭牌成立。此外,与会人员还共同见证了交流协会与浙江两所院校签订新一轮的试点认证协议。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证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三、保障质量,努力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在于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要保障质量,实现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在宏观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
政府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政府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管办评”分离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机制;其次,做好相关立法与决策工作,引导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最后,做好调研和信息服务,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
(二)质量保障机构和行业性、专业性组织的能力建设
目前,中国质量保障机构的能力建设还需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二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化能力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做好专业特色服务;三是要充分发挥民间行业性、专业性组织的特点,做好行业会员服务,为行业自律和行业发展提供渠道平台;四是要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网络。
(三)合作办学者自身的能力建设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来说,一是要逐步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管理机制,提高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要提高与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共同维护行业质量和声誉;三是要提升与外方合作办学的能力,引进优质资源,促进学生流动。
章新胜认为,在“官民并举”的方针下,交流协会应充分发挥民间和半官方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专业化能力建设,服务于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于学生流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找准角色、定好位,从管理型、事务型向专业型、服务型转变;其次要依靠政府、依托专家,善于学习和借鉴;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专业化建设,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专家库,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新任董事会主席米奇·伯尼姆在总结大会发言时,号召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呼吁国家、地区、学校、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尊重,具有投入和奉献精神,为全球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共同努力。?筝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学术交流与信息部)
编辑:张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