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神秘烂脚女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8日下午2时,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手术室。一个30多岁、双足缠满纱布的女人,被一群人推往手术室。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不像是乞丐。却流落于街头;她不像是精神病人。却有反常的举动:她谈吐正常,却拒不开口,更不吐露自己的姓名:她毅力超群,巨痛之下不吭一声,苦难之中从未听到过她的哭声……她身上充满令人费解的谜。但此时已顾不得弄清那些,她的两只脚全部坏死。肌肉腐烂,必须立刻截肢,否则人就会死掉。
  外科主任倪进华主刀,他安慰她说:“别怕。不疼,一会儿就好。”奇怪的是。人们以为这个“精神病”会拼死反抗,不想她却非常平静,似乎等待的就是这一时刻。包裹双足的纱布被剪开了一点儿,手术室立刻充满令人窒息的恶臭,倪大夫心里始终纳闷:好几个月了,烂成这样。既无营养支持,又无药物治疗,她怎么就不得败血症?
  谁是这个病人的监护人?替她签字的人竟然有6个,记者采访时他们全在医院里守着呢。他们谁也不认识这个神秘的女人,他们自己也是互不相识,其中领头的名叫王平安,是一位年整70岁、老眼昏花、走路吃力、说话都有些费劲的老农。
  
  一个不幸的女人
  
  今年4月6日,王平安去河间市民政局办事。事情办完后,一位局领导人问他:“听说你刚又收了一个老头儿去?”
  王平安说:“是,他住街上没人管,忒惨。我弄家去了。”
  局领导人说:“俺们这儿还有一个呢。女的。挺苦。我给你点钱儿,你也收养了她吧。你那儿条件好,人也善。能伺候就伺候一下;病能看的话,就给看看吧。’’
  王平安当即回答说:“行!她在哪?我这就把她带走。”
  局领导人提醒他说:“她可忒臭啊,臭得让人受不了。”
  王平安说:“不碍,多臭我也不嫌。”
  王平安仅是河间市卧佛冀镍北小店村一位农民,却在家里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平安养老院。他的养老院怪。有国家开具的执照,但却不收钱。专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特别是那些流落街头、眼看就要冻饿而死的流浪汉。20多年。这个王平安收养过100多个孤寡老人和流浪汉,其中60多个故去了。还剩40多个住在他家。此人干过小哭卖。开过小工厂,但他绝非大款。他走在路上。你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位老农。他靠自己的一点积蓄、靠儿女们的孝敬和朋友们的援助开办平安养老院。就为做点善事,让自个儿心里高兴。
  王平安从民政局拿了地址,去找那个“挺苦”的女人。他坐自家面包车,一出门。碰上一位戴头盔骑着越野摩托的年轻人。年轻人一看他的车牌号,兴奋地追上来,大喊:“王叔,你去哪?我是段渤啊。”这段渤天天买彩票,就买王平安这辆车的车牌号“82384”。所以一见这车就高兴。
  王平安停车。告诉段渤说去找一个“挺苦”的女人。段渤说:“这事儿我也去。”说完就去前边带路。
  段渤40岁,华北石油下岗职工,现靠经营彩票和给原单位打扫卫生为生。他整天忙于生计,却又古道热肠,天天拿个“卡片机”拍摄他所遇到的奇人奇事。上网贴在他设在“河间吧”中的“河间即景”里,经常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今年3月他在河间某小区发现一个痴呆的流浪汉,饿了捡垃圾,渴了舀阴沟的水,他想这哪行?就到处去呼吁,想给那流浪汉找个不花钱的住处,不想处处碰壁,最后他按一个“高人”的指点,找到数十公里外卧佛堂镇的王平安,才算解决了这件事。段渤亲眼看到王平安像对待走失的兄弟那样接走了那个流浪汉,后又亲眼看到平安养老院里幸福地生活着那么多的流浪汉,他的心灵被震撼,从此他恭称那个土了巴几的老农为“王叔”;从此他以“王叔”的车牌号买彩票。那辆面包车把多少流浪汉拖出了“苦海”、拉进了“天堂”。他认为那是一个吉祥的车牌号。
  段渤带着王叔走进河间烈士陵园内民政部门的一座仓库,一进院儿,就闻到一股浓烈的臭味儿。看门人是一个老者,听王平安说要把一个女病人拉走。立刻高兴地说:“唉呀快拉走吧,可把人给臭死了,她自个儿也快不行啦。”
  王平安说:“她在哪呢?把门打开吧。”
  看门人领众人走到一间库房。一开门,“腾”地一股恶臭差点熏倒了王平安和段渤。王平安、段渤稳住神,屏着呼吸走进去。屋内无窗。昏暗中单人床上躺着一个瘦小的女人。此人脸色惨白,手臂一动,证明她还活着。单人床前垃圾遍地。王平安和段渤把尿桶提出来扔出很远,敞开门散味儿。看门人说:“这没用。那味儿出在她的脚上,医生给她上药时我见了,她的脚趾、脚掌全黑了,脚后跟烂得见了骨头。”
  怎么办?这分明是一个即将咽气的病人,王平安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推掉这差事。谁也不会怪他。但他推不开自己做人的良心,他坚定地说:“走吧。弄家去。”
  王平安、段渤和司机杨树敏等人进屋。伸手要把女人抬走。不知那女人想到什么?还以为要被扔到大街上呢?她拼命反抗,撕咬、抓挠、吐口水。人们怕伤着她。用一床被子一兜。把她抬到车上。
  
  一个幸运的女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谁也不知道。
  民政局的人说,当初“110”从街上把这女人送到民政部门时,她已是倒地不起。臭得不行了。民政干部想送她回家。她拒不开口。一副宁可饿死、病死的模样。她的脚因冻伤而溃烂。民政干部送她去医院治疗,医生一看她的双足烂成那样,说:“这没治,只能截肢,但得亲属签字。这是法律规定,否则谁说也没用。再说你看她也不配合,像是精神有毛病。这病怎么治?”她不说话,无法寻找其亲属。民政干部只好把她安置在一间空置的库房里。找人给她送点饭,派人给她上点药,期望着她的亲属能够找来。时间一久,她太臭了,没人愿意走近她。
  王平安把那女人单独安置在养老院西北角一问空房里,让杨树敏杨大姐专门伺候她。杨大姐想给她洗澡。给她喂饭。全都遭到拒绝。甚至被她啐个满脸;杨大姐和她说话、聊天。想套出她的姓名、家址,她永远都是沉默无言。杨大姐发现她爱吃饺子。爱喝稀饭,就总把这两种东西送到她跟前。
  平安养老院接来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漂亮的年轻女人。这可是一件大新闻。但很快人们就抱怨,住着女人的那个房间尽管门窗紧闭,依然能冒出臭味。有时风向一变。恶臭灌满全院,熏得人们饭菜难以下咽。老人们责怪王平安说:你弄个这么臭的女人来干啥?王平安生气地说:“干啥?她还不是跟你们一样?你们刚来时哪个是香的?忍着点吧。”
  说归说,王平安也想不能让这女人总是这么臭下去。臭是说明有病。有病不治是要死人的!这个可怜的女孩子。看样子也就30来岁吧,他不想让她死去。于是他要给她看病,何况他口袋里还装有民政局因这女人给他的4000元钱。
  王平安把那女人拉到卧佛堂镇医院。他不敢把病人直接送进诊室。怕把病人们熏跑后让医生反感。就先自己去咨询。岂料医生们一听都摇头,说看不了,不让他把病人推进去。   什么病看不了?王平安认为他们是嫌臭。朋友刘军英得知情况后对他说:“我跟院长熟,我去让他看。”
  王平安把那女人再次拉到镇医院,还是不敢进门,远远地等在外面。院长来了,没到跟前就被熏得皱起了眉头,说:“不行。咱这看不了,都这样了还往这儿拉?快去沧州大医院。”
  王平安央求说:“你把纱布打开,给她清理清理,上点药儿,也让俺们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院长知道他不懂医学,说也没用,扭头就走了。作为医生。一闻那浓烈的味道。就知创口已感染到何种程度,就知道自己这里庙小看不了。
  王平安着急,恰逢段渤去养老院看望那女人。就跟段渤诉说此事。段渤憋口气进屋给那女人拍照,准备将其图片上网,替她寻找亲人。段渤看到那女人完全一副有气无力的样了,也担心她随时会死掉。他安慰王平安说:“王叔,联系看病的事儿,我包了。”
  从此段渤成天跑医院。“救救这个可怜的女人吧,总不能看着她活活地烂死呀?”仅是一个河间市人民医院,他就上上下下地找了好多人,见谁他都这么说。
  “你是她什么人?”医务处干部问段渤。
  “我和她不认得。”段渤说。
  “不认得你管她的事?这病得截肢,你替她签字?将来她家属找来,你负责?”
  一句话把段渤噎住了。段渤向王平安汇报此事,王平安说:“我签字,我负责,只要他给咱看病。我70岁的人啦。怕什么?我只要这女人活命!”
  段渤赶紧又去找医院,拿着平安养老院的执照,说养老院院长王平安愿为本院收养的病人签字。院方勉强认可了王平安可为病人签字的法律资格。但又说,按医学规律,此人双足长期溃烂,程度严重,毒素扩散。估计早已息上了败血症。一旦患有败血症,即使手术也不管用了。
  段渤抱着一线希望,通知养老院那边赶紧去镇医院给病人化验。化验报告当日即出,结果让医生们惊讶:这病人双足烂成那样,居然没得败血症。而且除血糖因缺乏营养较低外,其他各项指标全正常,此人免疫力超强。
  得知这一结果,王平安大喜过望,当即派人乘长途车送化验报告到市里。段渤等在车站上,化验单到手,他驾驶摩托紧急传递,赶在医院下班之前,把它交到外科主任倪进华手上。医务人员被段渤、王平安这些普通的平民关爱他人的精神感动了,倪大夫对段渤说:“快把病人送来吧。”
  5月8日一早,女病人被送往河间市人民医院。“别闹啊,咱去看病去,看好了病咱就不疼、不臭了。”王平安安慰着,女病人像是听懂了,一点也不闹。
  上午8时。一行人赶到医院后。段渤和王平安去见倪主任。王平安说:“太味儿了,推进来,您这儿的人保证全得跑光了。还是请您先在院里给她清理一下吧。”倪主任同意。带着医生、护士去见病人。“什么名?总得写上个名字啊。”倪主任问。段渤说就叫“杨丽”吧,他看杨树敏杨大姐待她像亲妹妹一样,让她随了杨姐的姓。
  来到院里,倪主任和助手戴着口罩和手套。一点点打开病人脚上的绷带,所见伤情触目惊心——十趾炭黑,脚掌脚面脓血模糊,后跟露出白骨。倪主任从医多年。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外伤!他和助手强忍恶臭一遍遍清洗病人溃烂的创口。然后给她上药、包扎,推进住院病房。立即施以抢救性治疗。
  治疗中,杨丽疼得拼命挣扎,甚至咬人、挠人,好几个人才能按住她。令人奇怪的是。她浑身的肌肉因剧痛而颤抖,她却没有大喊大叫,更不骂人。
  
  一群互不相识的人
  
  把杨丽送进医院之后,段渤立刻上网做两件事情:一是在他的“河间即景”里,用大量图片叙说杨丽的悲惨遭遇,呼吁河间的网友们为杨丽捐款:二是动员网友们帮他一起寻找杨丽的亲人。
  段渤第一次见到杨丽时,就质疑她是否是真正的乞丐?他发现,在那么肮脏的环境里,没水,没人照料,她的身上、手上全是污迹。胳膊腿儿一层黑泥。可她的脸却很干净。远非乞丐常见的那种蓬头垢面。另外。他还发现这女人衣着合体、时尚、价格不菲。同时染了黄发,涂了红唇,手里紧紧地攥着一串钥匙。因此段渤想她不应是一个无家可归、常年流落街头的人,其背后肯定藏有一段极其特殊的隐情。让她受到强烈刺激,最终沦落冻伤在街头。
  段渤在网上把杨丽的照片放得很大。并说明她是四川口音。希望有人能认出她来。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杨丽长得挺漂亮。如此严酷的摧残。竟未毁掉其俊俏的容颜。段渤甚至怀疑到她是否被坏人强暴,并被抢走了手机、身份证和财物?为此他特意在网上给那可能的犯罪分子留言,说:“如果我猜测得对。那个现在持有她身份证或手机的人。请你把那存有救命信息的东西还给我们,让我们找到她的亲人,好顺利地进行手术。救她一命。我将感谢提供这些东西的人,现在你能出来救人,就是好人。”可惜,他所期待的信息并未出现。
  不过,捐钱的人开始有了。一日,王平安接到一个电话说:“你去卧佛堂汽车音响店取1000块钱,给那女人治病。”“你是谁呀?”王平安问。对方说:“你就甭问是谁了。”王平安去那音响店,果然有人给他1000元。“谁捐的?”他问,人家笑而不答。
  河间地方不大,段渤个人网页影响也小,捐款数额有限。段渤、王平安天天为筹款的事情犯愁。不想在杨丽入院的第四天。倪主任突然告诉他们说:“以后你们就只管护理吧,费用的问题不用再管。病人住院治疗的开销,市民政局和我们医院全包。市里领导人发话了,尽管杨丽不是河问人。但她病在咱河间。咱河间人就不能不管。”这话让王平安、段渤欣喜若狂。他俩把这好消息告知所有关心杨丽的人,也告知杨丽。对她说:“想不到你还是一个有福的人哪!”杨丽听了毫无表情。
  杨丽是不是精神病患者?不然她为何不识好歹?一些妇女心疼她,跑到病房里来伺候她,分文不取,她有时突然啐人一口,有时突然张嘴咬人。院方想弄清这个问题。从沧州、保定两市请来精神科医生给她会诊,岂料她双眼一闭,一言不发,拒不回答任何问题,弄得那些医生们无法给她鉴定。
  不管她是不是精神病。倪主任都得给她看病。经查。杨丽体质非常虚弱。而且缺钾,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倪主任从药物和营养上精心调治。希望能扭转其现状。输液、输脂肪乳、最后还输血,杨丽胳膊天天不闲着,体质未见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原因是她脚上的毒素在加速侵蚀她的肌体。
  倪主任找王平安谈话说:“不能再等了,再等恐怕连现在的机会也没了。病灶不除不行。我想立刻手术。尽管这有很大的风险。”
  王平安说:“我只问是否对病人有利?有,我立马签字。天大的事情我兜着。”
  倪主任说:“签字的人最好多来几个。一人为私。众人为公,分担一下风险。”
  这话传到病房里,段渤、杨树敏、吴广学和刘军英等人当即表态说:“算我一个。”结果,为杨丽手术签字的人一共是6个。那绝非几个普通的签名,素不相识,为何要为一个陌生的、而且可能是连一个谢字都不会 说出来的女人承担法律责任?那是一颗颗赤诚的心,是善良的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一个神秘的女人
  
  手术时间定于5月18日下午。那天上午,记者前去采访,看到杨丽的病房里挤满了人,一问全是前来帮她的人。杨丽正在输血,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副假寐的样子,她脚上的绷带缠得老厚。像是穿上两只高到小腿的棉靴,严实地包裹住异味。周围三、四位老大姐鞍前马后地伺候着,跟她说话像是哄孩子。
  记者问王平安。将来病人出院后去哪?王平安说:“还是去我那儿,我会给她安排个人,让她坐轮椅,好好地生活下去。直到她家人找来。要是没有家里的人,我会养她一辈子。”
  “您都70了。您百年之后呢?”王平安说:“我百年以后也没事儿。养老院会继续存在下去,这事儿我有安排。”旁边段渤插话说:“河间露德庄有个教会办的养老院。免费。专收女人,不收男性,服务人员全是修女。经王叔同意,我去那边跟教堂的负责人联系了,她们答应考虑这件事,还说要来看看杨丽。但愿这女人能够落在那里。假若不行的话,再回王叔的农家大院。”
  记者采访时。杨丽闭眼躺在被窝儿里,貌似漠不关心。记者感觉着她是在听。听得还挺仔细。她知道马上就要手术了,知道自己的双脚马上就要没有了,表情和神态却平静得出奇,全无人们事先所顾虑的大喊大叫、拔针头或打人的疯狂举动。至此。人们已确定她不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但她仍是只字不提她的身世和故事。
  这杨丽到底是什么人?
  一位大姐说:“那天她突然开口对我说:‘请您给我倒杯水。’声音很轻、很好听,还特意用了一个‘请’字。我递给她一杯水,她不接,原来是没用她自己的杯,尽管那是一只一次性的小纸杯。”另一位大姐说:“她吃东西很讲究。两根手指捏住一点点。用的是兰花指,说明她不像是农村人。”
  这杨丽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一大显著的特征是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杨丽拒不回答精神科医生的提问:不愿让镜头对着她拍照,全是自我保护的表现。据一位大姐说。有一天她还自己嘟哝说:“不想截,我不想截。”
  精神病患者另一显著的特征是不会隐瞒自己的情感。想哭即哭,想闹则闹。这杨丽却有着超强的自制力。双脚烂成那样,人们从未听到她因疼痛哭闹喊叫。清洗创口时碰触到她的神经。疼得她痉挛、出汗。但却不吭一声。
  此外,精神病患者对他人发动暴力攻击时,因他不认为那是错误的行为,所以他的攻击在一段时间内应是连续而又认真的。但杨大姐在和其他的大姐们“交班”时总会这样说:“她要咬你,你就伸出手去让她咬,她就扭头不咬了:她要打你。你就伸出胳膊让她打。她就眼睛一闭不打了。”另外,在她眼里。记者找不到精神病患者常见的那种或呆滞、迷惘,或游离不定和焦躁的眼神。
  人们毫不怀疑在被救助的初期,因受巨大的刺激,这女人会有强烈的应激反应。例如担心人们是否又会把她扔到街上?担心是否又会受到她曾受过的某种伤害?或者是自惭形秽害怕见人。从而表现出精神病样的症状。但她后来的种种反常,又实在让人怀疑她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
  为观察杨丽的反应,记者故意对段渤说:“我看她不像精神病人。”刹那间,她朝记者身上飞快地瞟过一眼。一会儿,当记者走近她时,她突然毫无预兆地“扑”地一口唾沫啐在杨姐脸上。杨姐正弯腰哄她说话呢,一下子被她啐傻了,始终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啦?杨姐用纸巾抹去唾液,什么也不说。那口唾沫,给人的感觉像是成心啐给别人看的。
  假若杨丽不是精神病人,她为何要装成这样?最大的可能,就是她不愿让人追问她的姓名和住址。不愿回到她自己的原地。伺候她的大姐们说,有时看着她是很正常的,她还带着一串钥匙,但从未听她提到过“家”字。更听不到她说想回家,或是想亲人、想孩子,而她的年纪,看着应是一个30多岁的母亲。
  其实,包括救助杨丽的这些人。也都觉得她身上藏着很多谜,甚至也怀疑过她是否真正的乞丐?是否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但那并未影响人们救助她的热情。王平安老人说:“不管她那些,反正是不能看着她烂死,那是一条生命啊。”段渤也说:“救人要紧,别管她是怎么回事,她身陷绝境的时候,我们就有责任救助她。”多么善良的一群人啊!
  5月19日清晨,段渤给记者发来短信说:“手术3.5小时,顺利,双足从踝上1寸处截肢。她状态很好,没有哭闹。大夫说她只要好好地吃饭就行了。”
其他文献
一见倾心    今年26岁的李芳芳,是河南省郑州市某汽车销售部的一名副经理。家住在登封市一个偏僻山村。天生的苗条身材加上不凡的工作能力,一度在业界内小有名气。  且说2009年2月底的一天。李芳芳正在公司销售部忙前忙后上班时,一名穿着灰色警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展厅。饶有兴趣地端详着一辆东南牌商务车。  见有顾客光临,李芳芳连忙微笑着迎上前去介绍说:“这是一部比较新颖、驾驶舒适的商务车,相信
期刊
2009年的仲春暖日,寂静的湖南益阳九鹤山公墓内芳草萋萋。微风习习。在松柏簇拥着的墓碑丛中,一块新立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前鲜果陈列、花束环绕。雕花饰边的碑面正中上方嵌一尊端庄美丽的女子彩照,下书“爱妻文菊之墓”,左隅署名有“夫君林仲武率女胡菁菁泣立”字样。  这座小小坟茔让人在感伤逝者之余,也颇羡慕这位名叫文菊,有着夫宠女孝的女子。可是令旁人无从知晓的是:共同署名立碑的林仲武和胡菁菁这对继父女此刻正对
期刊
“快要冻僵的时候,她擦亮了手里的火柴。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丰盛的圣诞大餐……”在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主人公的凄楚遭遇令人心酸。今天。在上海最繁华的徐家汇,也有一位女孩卖起了火柴。不同的是,她把火柴卖成了艺术品。不仅满足了都市人追求复古时尚的需求。还从一团团怀旧的火焰中掘金100多万元。    不做白领卖火柴    林琳是太原的“80后”女孩。2005年大学毕业后。学艺术设计专业
期刊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不分你我。大庆市的柳毅浩和黄小鸥在情浓意切之时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房子,准备做婚房。然而世事难料,两人同居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不得不黯然分手。分手时。对于共同购置的房产,两人并没有明确分割。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套曾经记录了两人甜美恩爱的房屋,竟引发了一场令人震惊的血案——    恋人共同出资买婚房    2006年12月中旬的一天傍晚,空中纷纷扬扬飘舞着雪花。37岁的大庆市
期刊
在北京市朝阳区现代城西门旁边,有一家名叫JENNY LU’S SHOP的蔬菜超市。虽说这里销售的都是蔬菜,可进进出出的顾客绝大部分都是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让人十分好奇。  走进超市仔细一看。发现这里的蔬菜品种齐全。摆放讲究,而且每种蔬菜都标有外文说明:英文、韩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一个中国字儿也没有。就连超市里回荡着的曼妙音乐,也全是外文歌曲。显然这是一家专门为老外开的超市,但让人啧啧称奇
期刊
川妹子当上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    1974年,胡小燕出生于四川武胜县中心镇大中坝村。她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妹妹。胡小燕的父亲是位退役军人,性格刚直。受父亲影响,胡小燕生就一副倔强、不服输的性格。  因为家境贫寒,胡小燕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她到村办幼儿园当了几年幼儿教师。1995年。经人牵线。她和刘加明认识,经过一年的恋爱,两人结了婚。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当时家乡人纷纷到广东
期刊
一、读者个人情况:
期刊
通过司法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维护司法公正。这是当前万众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司法必须公正    司法公正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必须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能够保护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称得上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分为实体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实体的公正,也称为结果的公正,实质公正。这是指裁判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确的。对诉
期刊
2009年5月2日6时43分,由北京开往齐齐哈尔的特快列车。缓缓停在大庆火车站。从列车上。数名侦查员将一名镣铐加身的男子押下火车。  经过6个多月的追捕,大庆警方从广西柳州将该男子抓捕归案后,一桩十分血腥的报复情敌案真相大白。与此同时。也揭开了案件背后一幕鲜为人知的荒唐闹剧。  “这桩犯罪性质十分恶劣、作案手段十分残忍的重伤害案件,可以说全国十分罕见,教训也十分深刻。”办理此案的大庆市公安局会战公
期刊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国企第一贪”陈同海的落马恰恰应验了这条古训。  ——题记  “近年来国有企业腐败案件频发,陈同海是其中级别最高、掌管企业规模最大、犯罪数额最大的一个,案值之巨、危害之深、影响之广。令人震惊。”  ——这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总经理兼董事长陈同海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法院有关负责人在答新华社记者时说的一段话。一个国企掌门人。八年受贿近两个亿。陈同海当之无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