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创造的物象世界有它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y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生在网络课堂发问:老师,在没有或缺少文字的史前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学家主要依据考古遗迹遗物来试图重建古代社会历史,这当然很重要。可是秦汉及以后的历史时期已经有了大量文献,还需要考古学吗?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文献记录的历史相比会有大出入吗?
  这样的提问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我的答复如下: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创造和拥有“文化”的动物。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含什么?我以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物象世界、语言世界、文字世界、精神世界、行为世界,可供我们研究的历史上的“文化世界”主要是前三者。人类“语言世界”转瞬即逝,因为古代不像现在有录音设备,但语言可以通过文字保存下来,为此,对古代文化世界的研究,其实主要就是“物象世界”和“文字世界”。人类“文字世界”诞生不过5500年左右,中国目前所知在3300年左右。中国真正的文献历史约出现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不过它仅仅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真正的大中国历史是由司马迁的《史记》开创的,距今2100年左右。《史记》所载上起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约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以后到清代为止,形成二十四史,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修成《清史稿》成二十五史,其他还有杂史、野史、私史、地方志、家谱、笔记、专门史等,确实史料丰富。但是,“文字世界”或“文献史学”无论多么丰富,它都无法代替人类文化的“物象世界”及其历史。
  第一,“物象世界”比文字世界要古老得多。古老多少?300万年以上。没有这个以旧石器、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甚至到铁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史学”的完成,我们无从知道人类的器物、城市、艺术、宗教等等的文化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至今我们还无法走出神话时代和传说时代。
  第二,“物象世界”自成系統,正如文字世界自成系统一样。工具、农作物、建筑、艺术品、都市、器用等都是这样。这个物象世界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运行法则和规律,有人就有它的存在,它是人创造的,又服务于人,人离不开这个物象世界。你记录它它存在,你不记录它它也存在。甚至可以说人类可以没有文字世界,但不能没有物象世界。它的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创造力的历史。同时,文字本身也会成为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对象,如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甲骨学、金文学、简牍学、敦煌学、吐鲁番学、墓志学、石刻学等,都是以出土文字和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
  第三,“物象世界”与“文字世界”既各成世界又互有联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物象世界与文字世界互相支持、互相推动,共同取得了人类的一切成就,不断改善着人的品性和生存质量。忽视物象世界的历史,我们就触及不到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和原真状态,无法让文字世界落到具体的物象身上。为此,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前,历史学是残缺和不完整的。文字世界会对物象世界有所记录,但文字世界即使记录了物象世界,它也不可能代替物象世界本身,更何况文字世界对物象世界的记录至多为“九牛一毛”。不要说古代,即使是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眼前的物象世界又有多少被记入史书?为此,无论是在什么时代,文字世界都不可能代替物象世界,文献的历史不可能取代物象的历史。此外,文字记录的历史内容一般包括王朝、人物、纪事、制度、文学、思想、宗教等,它虽然建构了以人为核心的历史,但也呈现出与物象世界相关性的一面,有的还是物象世界的“镜像”或与物象世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第四,作为文化的“物象世界”包含什么?包括人的肉体;人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世界;人的物质文化世界蕴含的制度、技术、艺术、精神;不同地区、不同族群、阶级、国家间物象世界的关系;人类物象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物象世界与文字世界的相互关系等等。物象世界有它自己的发生及发展动力、演化及其进程等,它的绝大多数和文字世界基本没有关系,除非这个文字世界专门关注某种“物象”世界并且做出持续的寻求、记录和研究。而考古学恰恰承载着这个任务,考古学依托发现的人类过去的物象世界建构了诸多学科方向。
  第五,物象世界除了代表着“文化”世界中独立存在的体系之外,还有一个文字世界所无法承担的任务,那就是它在今天可以用“物象”形态“再现”历史,它以“文物”的形态和专门的学术研究支撑着今天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单位、风景旅游区、古城古镇古村、世界文化遗产、独特的传统知识、文化创意等等的存在,让人们可以目睹鲜活的历史与消失的文化,而文字世界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使命。
其他文献
舍恩藏品(The Sch?yen Collec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手稿(manuscript)收藏之一,主要收藏地点在英国伦敦和挪威奥斯陆,还有少量藏品外借到博物馆和高校展览和进行学术研究。经过长达百年的收集,收集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舍恩藏品超过2万份手稿,包括120种语言和185种文字,自苏美尔文明早期延续至当代,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  舍恩藏品1920年由挪威历史学家马丁·奥尔森
期刊
洛阳居“天下之中”,水陆交通的便利以及地势的险要使其拥有四千余年的城市文明史,曾多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对外交往中,多次谱写辉煌的历史。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后,开启了北朝时代,孝文帝为实现改革宏图,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此时北魏王朝疆域扩大,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与西域的贸易频率增加,西域诸国朝贡使者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众多具有异域风情的工艺品等。洛阳博物馆所藏两件北朝时期乐舞扁壶即
期刊
自顺治朝进入北京后,炎炎夏日,大热曝万物,消夏避暑便成为夏日里清宫的重要事项,在有温度实测记录的乾隆八年(1743),北京夏季某日气温高达44.4℃。面对如此炎夏,乾隆帝苦暑的诗文《夏日养心殿斋居》说得明白:“都城烟火多,萦禁围红堵。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紫禁城中殿阁楼台顶高墙厚,冬暖夏凉,更是配备了当时能工巧匠制作的巧妙绝伦的消暑器物。  衣—绣罗衣裳照正夏  清代服饰制度已经完善,从《服色
期刊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先周或西周早期空心砖已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使用。其使用时间一直持续到东汉中期。春秋战国时期,空心砖出现在大型建筑以及陶窑中,战国晚期开始出现在新郑及周边地区的墓葬中;西汉时期达到鼎盛,东汉逐渐消失。早期空心砖主要发现于中原及关中地区,后逐渐扩展到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湖广等地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发现。徐州地区汉代空心砖虽发现较少,却极具特色。  发现  徐州地区已发掘汉墓数量
期刊
山跳峁墓地发现于1993年,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内蒙古清水河县山跳茆墓地》简报称,清理的7座墓葬原皆绘有精美壁画,由于壁画脱落和漫毁不清,清理时仅4座墓葬保留有部分壁画。关于这些壁画图像的解读与探讨,考古报告中有较为详细的叙述,也得出了一些启发性的认识和结论。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与山跳峁墓地时代相近的其他地区壁画资料,发现有些壁画图像可能属于孝子行孝题材。 
期刊
射线探伤是利用射线穿透物质的程度不同,在穿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衰减规律,并能使用照相胶片发生感光作用或使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发生荧光,来发现被检物体内部缺陷的一种探伤方法。因其具有无损检测的特性,能在不破坏文物效果的基础上对文物保存状况、修复前痕迹、相关历史信息、器物制作工艺特点等进行一一分析,因此在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中应用广泛。  应用  X射线探伤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对纸质文
期刊
刺激、惊悚、悬疑的盗墓题材小说和影视作品近年来颇受市场青睐,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媒体受众。可长白山上的青铜门、万奴王的云顶天宫,终究都是小说中的虚构故事。在这里我们就从小说中提到的东夏国、万奴王说起,在考古发现中不断还原东夏国历史的真相。  与史结合 梦回东夏  金贞祐三年(1215),金王朝在蒙古大军的打击下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留守东北的金国将领蒲鲜万奴拥兵自立,建国“大真”,改元“天泰”,两年
期刊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一件久负盛名的青铜器——人面盉,这件商代晚期的器物,整体为圆形,器腹外鼓,下垂,有流,敛口,盖作人面形,形制极为独特,风格谲奇怪异,尤其是夸张的人面,格外引人注目,体现出神秘气息,为目前所仅见。  出土与流传  这件人面盉最早著录于黄伯川的《邺中片羽· 三集》(1944年影印本),陈梦家1944—1947年在美国所收集的殷周青铜器资料中也有这件人面盉。据贾文忠的父亲贾玉波回忆
期刊
文博系统评聘职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评委不认可考古报告为学术成果的情况。我在选编《三水集——许永杰考古文存》的最后,舍弃了几篇由我执笔的考古发掘报告。原因不是我认为此类文章不属于考古学论文,而是因为发掘报告虽为个人执笔,但却是集体成果。  前辈考古学者是把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当做考古学论文的。  前辈考古学者是把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当做考古学论文的。1987年出版的《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收录12篇文章
期刊
邱家庄墓地位于运城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庄村北约100米的鸣条岗东端。该墓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一部分,南距上郭古城约1.4公里。根据以往考古勘探和发掘结果判断,邱家庄墓地为东周时期的一处大型墓地。  2018年11月—201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座大型墓葬。该墓墓上有夯土建筑基址及由板瓦和筒瓦组成的护坡,墓上夯土建筑基址东西宽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