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递增,如何确保在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前提下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给研究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研究生管理现状,分析成因,提出如下对策:优化管理模式、建立和谐的管理系统、健全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思路等,以促进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7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之一,是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新形势的情况,因而促使高校加大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关于研究生教学的管理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一、研究生管理现状分析
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1998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7.3万人,到了2011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了49.5万,是1998年的7倍之多。在校研究生超过了180万。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和培养方法。更由于研究生的身份、年龄以及培养形式的多样化,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和理念亟待改进和创新,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管理模式滞后
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由学校的研究生院(研究生处)负责,下设培养科等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管理,院系被动接受任务较多。主动参与研究生管理较少。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不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有效。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单纯依靠研究生处培养科对人数众多的研究生进行管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其他高校也基本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和过程管理考虑,强化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非常必要。
2.管理功能弱化
通常而言,管理需要通过载体来实施。研究生管理载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有导师、行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自治组织等。研究生管理原则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弱化,对研究生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事实上,由于很多高校盲目扩招,研究生数量庞大,而导师数量又跟不上,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最后导致的是研究生管理松懈,一些研究生除了一年级在校外,根本不安于学习和研究工作。修满学分后便外出打工,甚至有的研究生在研期间基本没有在学校参与学习和研究,而是长期处于社会兼职状态。即便这样,竟无人问责。
3.管理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在手段上缺乏多元化。惩罚性管理多于激励性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以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为例,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具体的篇数及期刊等级,但要求太过基本,且审核不严,使学生为了能够参加毕业答辩而敷衍了事,甚至通过中介发表论文,不会投入更大的精力专心科研、发表文章,往往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可,所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并不高,数量也不多。在没有基于很好的学术论文基础上,最后导致毕业论文必定流于表面,没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
二、研究生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研究生主体的特殊性和多元化导致研究生管理难度大
研究生层次相对多样,首先,来源多样化。应届本科生、往届本科生,以及来源于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关系复杂。其次,年龄跨度大。其三,考研动机及目标多元化。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大,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人读研是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研究生读书目的明确,但深造动机较复杂。由于研究生主体的复杂性以及读研的动机不单纯,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整体下降,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者有之;过多从事社会活动,淡化集体意识者有之,从而加大了高校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2.对研究生管理认识不足
研究生管理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这既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周期,又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大多注重管理工作本身,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局部的单项管理,忽视系统的全方位管理,从而使管理工作未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提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问题,都是一味的从研究生的科研入手,忽视了研究生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研究生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和活力,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很难进一步得到发挥。造成了研究生教学管理手段,模式滞后,教学管理理论学习不够;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不高等不利影响。
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人员能力不足。虽然研究生管理队伍的整体学历是呈现高学历的态势,但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具有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并不是学习管理专业,工作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方面的培训,管理经验不足。因此,不少人缺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管理的要求,更谈不上管理的艺术。
(2)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在个人前途发展方面较困难,高级职称评聘难度大,职务晋升更是困难;由于职称低,在学校里他们的收入也不高,在工作上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由于高校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研究生管理人员受尊重与受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研究生管理工作是琐碎的杂事,工作成效难以量化。这些问题导致了研究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很多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转行从事其它工作。因此,很难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3)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研究生管理人员有的定位不清,造成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高校重科研产出、轻管理的思想,所以有的学院在观念上认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主要是研究生学院的事,他们不过是协助管理。造成有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工作不尽职,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充当了“邮递员”、“传声筒”的作用。而没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升研究生管理质量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以此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根据当代研究生的特点,以及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生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优化管理模式,强化院系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作用。
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模式,逐步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院系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直接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工作,为其成才提供服务,更方便对本院系研究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及科学管理,所以,务必强化院系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作用。院系研究生管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能,充分发挥院系在研究生管理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档案与政审等方面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全面和谐的管理系统,权责明确。
首先,从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看,管理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人格塑造和实践能力提升多方面,管理内容应该与质量目标全面接轨,确保研究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研究生管理主体较多,明确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职责,建立以导师管理为中心,融合其余教师和学生组织管理,使各管理主体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和谐管理。其次,需要注意系统内各组织要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最后,推行参与性管理和协商性管理。为研究生的参与、协商管理提供渠道,设置研究生管理意见的快速反馈机制,尽量保证研究生管理意愿的上传。
3.强化激励手段,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中尽量采取奖励、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使那些在学习、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党团工作等各方面取得成绩的同学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但如果仅强调激励,或仅强调情感管理,极可能导致组织的涣散。所以,恩威并施、激励与鞭策,是领导和管理必不可缺的两个主题。在研究生管理中,也同样要擅长运用负强化激励,对组织不允许、不鼓励的行为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并明示给被管理者。研究生的学习情绪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乏有些学生纪律松懈,自控能力差,在缺乏外部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必须有章可循,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以行政措施为基础,用纪律来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工作管理制度,需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的质量和水平。
4.创新工作思路,以发展促稳定。
要拓宽研究生日常管理形式和渠道,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争取对研究生进行良性管理。整合现有的资源,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机构。切实保障研究生各类咨询机构、服务中心和活动场地的配备。根据当前研究生的综合情况调整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力度,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实用性和吸引力,提升研究生对教育教学的认同度、满意度。从而把研究生的积极性转移到学术研究中来,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峰娟.浅谈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4)
2 徐翠华.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石[J].煤炭高等教育,2007(7)
3 范成枝.高校院系研究生管理岗位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4 薛 辉、许继芳.人本管理理念在院系研究生管理中的体现与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关键词】研究生管理 管理模式 管理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7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之一,是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新形势的情况,因而促使高校加大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关于研究生教学的管理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一、研究生管理现状分析
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1998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7.3万人,到了2011年,全国研究生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了49.5万,是1998年的7倍之多。在校研究生超过了180万。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和培养方法。更由于研究生的身份、年龄以及培养形式的多样化,我国目前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和理念亟待改进和创新,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管理模式滞后
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由学校的研究生院(研究生处)负责,下设培养科等机构专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环节管理,院系被动接受任务较多。主动参与研究生管理较少。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不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有效。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单纯依靠研究生处培养科对人数众多的研究生进行管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其他高校也基本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和过程管理考虑,强化院系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非常必要。
2.管理功能弱化
通常而言,管理需要通过载体来实施。研究生管理载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有导师、行政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自治组织等。研究生管理原则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弱化,对研究生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事实上,由于很多高校盲目扩招,研究生数量庞大,而导师数量又跟不上,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基本处于“放任不管”的状态。最后导致的是研究生管理松懈,一些研究生除了一年级在校外,根本不安于学习和研究工作。修满学分后便外出打工,甚至有的研究生在研期间基本没有在学校参与学习和研究,而是长期处于社会兼职状态。即便这样,竟无人问责。
3.管理质量堪忧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在手段上缺乏多元化。惩罚性管理多于激励性管理,约束型管理多于服务型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思维。以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为例,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具体的篇数及期刊等级,但要求太过基本,且审核不严,使学生为了能够参加毕业答辩而敷衍了事,甚至通过中介发表论文,不会投入更大的精力专心科研、发表文章,往往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可,所以,发表的学术论文质量并不高,数量也不多。在没有基于很好的学术论文基础上,最后导致毕业论文必定流于表面,没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创新。
二、研究生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研究生主体的特殊性和多元化导致研究生管理难度大
研究生层次相对多样,首先,来源多样化。应届本科生、往届本科生,以及来源于社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关系复杂。其次,年龄跨度大。其三,考研动机及目标多元化。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大,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人读研是为了回避就业压力。而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研究生读书目的明确,但深造动机较复杂。由于研究生主体的复杂性以及读研的动机不单纯,从而导致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整体下降,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者有之;过多从事社会活动,淡化集体意识者有之,从而加大了高校研究生管理的难度。
2.对研究生管理认识不足
研究生管理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等。这既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周期,又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大多注重管理工作本身,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局部的单项管理,忽视系统的全方位管理,从而使管理工作未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提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问题,都是一味的从研究生的科研入手,忽视了研究生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研究生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和活力,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很难进一步得到发挥。造成了研究生教学管理手段,模式滞后,教学管理理论学习不够;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不高等不利影响。
3.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人员能力不足。虽然研究生管理队伍的整体学历是呈现高学历的态势,但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具有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并不是学习管理专业,工作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方面的培训,管理经验不足。因此,不少人缺乏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管理的要求,更谈不上管理的艺术。
(2)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在个人前途发展方面较困难,高级职称评聘难度大,职务晋升更是困难;由于职称低,在学校里他们的收入也不高,在工作上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由于高校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研究生管理人员受尊重与受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研究生管理工作是琐碎的杂事,工作成效难以量化。这些问题导致了研究生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很多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转行从事其它工作。因此,很难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队伍。
(3)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研究生管理人员有的定位不清,造成主观能动性不强。由于高校重科研产出、轻管理的思想,所以有的学院在观念上认为研究生培养管理主要是研究生学院的事,他们不过是协助管理。造成有的学院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工作不尽职,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充当了“邮递员”、“传声筒”的作用。而没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化、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如何提升研究生管理质量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过程化管理,以此来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根据当代研究生的特点,以及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生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优化管理模式,强化院系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作用。
深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优化管理模式,逐步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院系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直接负责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工作,为其成才提供服务,更方便对本院系研究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及科学管理,所以,务必强化院系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作用。院系研究生管理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能,充分发挥院系在研究生管理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档案与政审等方面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全面和谐的管理系统,权责明确。
首先,从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看,管理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管理、学术管理、人格塑造和实践能力提升多方面,管理内容应该与质量目标全面接轨,确保研究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研究生管理主体较多,明确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职责,建立以导师管理为中心,融合其余教师和学生组织管理,使各管理主体在职责范围内进行和谐管理。其次,需要注意系统内各组织要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最后,推行参与性管理和协商性管理。为研究生的参与、协商管理提供渠道,设置研究生管理意见的快速反馈机制,尽量保证研究生管理意愿的上传。
3.强化激励手段,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在管理中尽量采取奖励、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使那些在学习、研究、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党团工作等各方面取得成绩的同学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水平。但如果仅强调激励,或仅强调情感管理,极可能导致组织的涣散。所以,恩威并施、激励与鞭策,是领导和管理必不可缺的两个主题。在研究生管理中,也同样要擅长运用负强化激励,对组织不允许、不鼓励的行为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并明示给被管理者。研究生的学习情绪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中不乏有些学生纪律松懈,自控能力差,在缺乏外部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必须有章可循,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以行政措施为基础,用纪律来约束人,用制度来规范人。要制定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工作管理制度,需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的质量和水平。
4.创新工作思路,以发展促稳定。
要拓宽研究生日常管理形式和渠道,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争取对研究生进行良性管理。整合现有的资源,完善管理制度、研究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机构。切实保障研究生各类咨询机构、服务中心和活动场地的配备。根据当前研究生的综合情况调整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力度,增强课程的前沿性、实用性和吸引力,提升研究生对教育教学的认同度、满意度。从而把研究生的积极性转移到学术研究中来,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峰娟.浅谈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4)
2 徐翠华.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基石[J].煤炭高等教育,2007(7)
3 范成枝.高校院系研究生管理岗位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4 薛 辉、许继芳.人本管理理念在院系研究生管理中的体现与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