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提高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效果,提供其大规模离体胚胎孵化基础水质数据,应用韩国施奇公司(ZISS)孵化器探讨pH对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影响,设置具体参数如孵出时间(至可自由运动的3期幼虾的时间)、出苗量(3期幼虾数量)、孵化率和出苗率等,以期筛选出最优pH条件.在水温28±0.5℃下,用梳子剥出7对红螯螯虾附肢期胚胎,经过3000 mg/L甲醛浸泡15 min,然后置于ZISS孵化器中,用30%~40%的HCI和NaOH调节水体pH为6.8、7.7、8.4、8.9和9.4,进行离体孵化,试验共25 d
【机 构】
: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淡水水产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 313001;上海海洋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效果,提供其大规模离体胚胎孵化基础水质数据,应用韩国施奇公司(ZISS)孵化器探讨pH对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的影响,设置具体参数如孵出时间(至可自由运动的3期幼虾的时间)、出苗量(3期幼虾数量)、孵化率和出苗率等,以期筛选出最优pH条件.在水温28±0.5℃下,用梳子剥出7对红螯螯虾附肢期胚胎,经过3000 mg/L甲醛浸泡15 min,然后置于ZISS孵化器中,用30%~40%的HCI和NaOH调节水体pH为6.8、7.7、8.4、8.9和9.4,进行离体孵化,试验共25 d.结果显示:各组间孵化率均在84.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pH 7.7组和pH 8.4组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pH 7.7~9.4之间出苗率呈下降趋势;pH的变化不会导致孵化期间胚胎大量死亡,各pH组胚胎死亡高峰集中在第5天,且pH 6.8组胚胎孵化时间较长;pH 6.8组与pH 9.4组幼虾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中间3组未出现该现象,出苗集中在第19天和第25天.在pH为6.8~9.4范围内,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率不受pH影响,pH过低会造成胚胎孵化时间延长,造成孵化后的幼虾无法存活,存在酸中毒的现象,造成胚胎以及幼虾生理性缺氧,最终死亡;而pH过高,钙离子含量降低以及CO23-中毒可能是造成幼虾最先出现大量死亡的原因.研究表明,红螯螯虾离体胚胎孵化最适的pH为8.1,该研究结果对孵化过程中的最适pH范围进行了精确化,有助于提高孵化率和出苗率,对于实际生产有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目前,大水面捕捞方式主要以人工捕捞、地笼、刺网、拖网为主,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可调控捕捞的要求.通过分析大型湖泊、水库鱼类的生活习性,设计制作了一套通过改变网孔规格大小而达到大水面可调控的捕捞装置.该装置由小网孔的拦河网制作而成,底部由套裹小石砾的网压实沉底,四周再由浮筒搭建成捕捞平台以方便后期捕捞.该装置捕捞不分淡旺季,可随时起捕,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低、材料来源广等优点.通过与传统“刺网+地笼”捕捞方式同时进行鱼类捕获试验对比,并测量鱼类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3个生物学体征指标.结果显示:当需
“渔光一体”模式是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一种创新模式,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收益高且兼具节能环保等优点,然而光伏组件是否影响养殖环境是困扰“渔光一体”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比较“渔光一体”不同遮光度(0%、50%、75%)下,池塘水体pH、温度、溶氧、无机氮、活性磷、硬度、碱度;浮游动植物丰富度及光合色素含量;草鱼饲料系数、日增重率和亩产量情况,来探究光伏电站遮光对池塘水质及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50%和75%遮光组的pH、水温降低,碱度、硬度和氮磷比升高,蓝藻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下降;
低氧是水产动物活体运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应激源,会影响水产品的运输存活率.本文旨在模拟并探究急性低氧应激对鲫鱼幼鱼(Carassius auratus)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对鲫鱼进行24 h的急性低氧处理,溶氧水平为(0.61±0.23)mg/L,测定低氧应激0 h、3 h、6 h、12 h和24 h,共5个时间点的血液血红蛋白(Hb)、血液高铁血红蛋白(MetHb)、血清皮质醇(COR)、葡萄糖(GLU)、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氧应激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