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现代转型

来源 :中州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现代转型之视角,从近代健身话语出发,论述了太极拳演练方法与锻炼要求出现的“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趋势。研究认为,第一,为了适宜体弱者与初学者锻炼要求,结合太极拳旨在内练的武术追求,从“慢动连绵、慢动练圆、慢动内练”等方面形成了“慢动缓练”要求;第二,为了身体柔和、动作轻灵,从动作要领的新规范、站桩练柔、在虚实变化与水运动中练柔等方面形成了“轻动柔练”的风格;第三,为了突出心之主宰地位、实现身心和谐、强化内练,从心静的前提、精细的意念、眼与神的分开等形成了“心动意练”特征。
  【关键词】太极拳;现代转型;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
  前言
  在明代王宗岳将“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的武术目标之后,清末至民国,在“病夫”与“强国强种”语境中〔1〕P48-81,因习武者养生、健身的需求〔2〕P28-29,杨露禅祖孙三代及其弟子,改变了早期的拳架〔3〕P3,放弃了传统的练法和教法〔4〕P120,实现了从“专攻推手较技难免损伤的武术太极拳”到“重视营卫摄养身心,追求健康长寿之道”的养生太极拳的转向〔5〕P49-53。其文化转向,是以养生化为主线,以动作速度的“慢动”而“练缓”、动作力度的“轻动”而“练柔”、运动任务的“心动”而“练意”等新的演练方式与锻炼要求作为文化成果;其文化转向,不仅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和诸多流派的形成,也以“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塑造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
  1慢动缓练
  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演练从容不迫的“雅化”、“动作时缓时疾,圈隐于内,似有似无”之后,其子杨健侯将杨露禅所传老架改为中架,“将隐微内动之圈放大放缓,引发学者盘圈”,〔6〕P51其孙杨澄甫则将“越慢越好”作为盘架子的要求〔7〕P6,并在其弟子共同努力下以“斯斯文文、慢条斯理”的演练丰富了原先“粗犷勇猛、大刀阔斧”的武术风格〔8〕P261,逐渐形成了太极拳“慢动缓练”的演练样式与锻炼要求。
  1.1为何慢动
  第一,慢动适宜体弱者、初学者。快则伤气,慢动可避免体弱者的体力消耗,使“腿力稳固、体力增强”、“锻炼持久的耐力和强大运动量”〔9〕P63;慢动迎合初学者,可以服务于动作的规范,可“纠正偏差,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10〕P29,有利于正确动力定型的形成;反之,“如果练时太快……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
  第二,慢动旨在内练,深化内练之效。慢动不仅可使呼吸逐渐“加细、加深、加长、加匀”,逐渐“内脏充实”〔11〕P60;而且慢动为了“动中求静”,以慢动而入静,“静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乃能“聚精会神”、“无气滞之弊”〔12〕P18。总之,慢动借助“专注于机体内部气血、心志运动的变化”,形成“心静神怡,宁静安逸”的心理状态〔13〕。
  第三,慢动是快练的基础,是太极拳快慢之练的组成部分。“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复锻炼,始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14〕P73。
  1.2如何缓练
  第一,慢动连绵。首先,缓而练习动作的连贯。“演太极拳主要点,系绵绵不断一气呵成,无分合之别”〔15〕P23,缓练是为了克服动作的断续、停顿,免缺陷、凸凹、断续之病,做到动作的前后衔接、动作与动作的连贯。其次,缓而练动作的匀速。太极拳缓练的均匀之演,以“看停似走,看走似停”〔16〕的匀速慢动为标准,以“先注意手上的均匀,再追求迈步的均匀,最后是手脚配合的均匀”〔17〕P154作为锻炼的进阶。
  第二,慢动内练。首先,慢动是用意的需要,用意需要时间,需要缓练之方式加以保证。例如搂膝拗步的推掌,进掌前五指松垂,进掌时意念集中于无名指尖,重心移到前脚、立掌时,意念由无名指扩展到中指尖,继而扩展到食指,由食指立掌,意念由五指指尖下达掌心、掌由虚变实。〔18〕P267-268其次,慢动也是用意保持手足、肘膝、肩胯联系,实现“周身一家”的需要。例如,太极拳起势的左脚横开与肩同宽,是“意念从右手小指到大指、掌根,同时也就是左脚从大趾、二趾、中趾、无名趾、小趾外延到后脚跟逐渐着地的过程……”。〔19〕P411
  第三,慢动练圆。与直线快速不同的是,太极拳慢在走弧,柔练圆趣。太极拳不仅举手投足间的有形之势要“遵循圆性而走弧现圆”,而且“无形之心意以及气势之衔接”也要循圆呈弧。〔20〕其有形走弧,要“以螺丝形以出入”(出为顺抽丝,入为逆抽丝;迈时腿为逆抽丝,合时为顺抽丝),不仅要使“胯与肩间亦可牵动以抽丝也”,而且要让“身体之抽丝,系在背部而在胸部,由背面以接连于手足也”〔21〕;其无形走弧,如吴氏太极拳“白鹤亮翅”,眼神注视右掌食指尖,到左臂抬起至升到头顶,视线跟随两臂缓慢划圆走圈,改注视左掌食指尖〔22〕P76-77。
  2轻动柔练
  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松化”、以“绵软化解对方来力”被称之为“绵拳”后〔23〕P5,其子杨健侯要求“灵敏动作、轻灵圆活”〔24〕,其孙杨澄甫将“松”与“轻”结合为“由松而轻而柔”的练习模式,要求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形成了太极拳“气息和柔,足步轻巧”〔25〕的“轻动柔练”演练样式和锻炼要求。
  2.1为何轻动
  第一,轻柔动作,是太极拳的健身要求。在老子看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在武术家看来,强努力则伤血,体松步轻的轻动,可使“筋肉舒展”,可练就“全身合适、自然、舒服,没有吃力、僵硬、紧张的地方”〔26〕P25,最终“周身柔软如绵,内脏充实,百病消除,精神健全”〔27〕。
  第二,轻动松柔,可连贯初学者的动作,“初习太极拳者,须求开展,不用气力,一味纯柔,使手法连贯,一气呵成。”〔28〕P23可克服太极拳的拙力之病,“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杨澄甫太极拳十要》)〔29〕P2反之,“身手不灵则关节僵滞、步履难稳”〔30〕P20。   第三,轻灵之动,是太极拳技术目标的下手处。吴鉴泉说:“轻是轻虚,灵是灵敏。由轻灵而松沉,而粘黏连随,而后能灵敏,能不丢不顶,故盘架时动作要求轻灵和缓,往复自如,自生松活之劲,粘黏之劲,故轻是太极拳下手处。〔31〕P66”
  2.2如何柔练
  第一,以动作要领练柔。太极拳“顶头悬”、“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圆裆松胯”、“尾闾中正”、“气沉丹田”〔32〕等身体规范,也是身体的柔练。对此,不同的拳家具有不同的锻炼方式。例如,眼平视则顶正,内含略拔之意则顶自然悬起;卷肩则胸自含、背自拔;肩沉腰自不哈矣、腰如束带自能中正且旋转自如;两股存夹意则胯自开、裆自圆;肩松手自长,肘不扬、气不浮。〔33〕
  第二,以站桩练柔。可用意诱导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两目微闭→两肩放松→两肘放松→手腕五指自然放松→含胸收腹→臀部内敛→腰胯放松→两膝自然伸直”。〔34〕P199在以“从上往下放松”的同时,也可“从下向上放松”(从脚向腰胯放松,从脚心外侧向上松,松踝,松小腿肌肉,松阳陵泉穴,松膝、松胯、松腰,再向四周松散)〔35〕P26,并以“前后摇晃之感”作为身体放松的标志〔36〕P199。
  第三,在虚实变化中练柔。“不分虚实、内外、左右、上下,乃双重也。”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培生认为,实脚为阴为静,虚脚为阳为动;实脚同侧手为阳为动,虚脚同侧手为阴为静〔37〕P182。在重心虚实变化中,以虚、阳、动者(脚、手)练柔。
  第四,在水运动中练柔。郝为真先生曾论述了太极拳水中练柔的三层次,“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3心动意练
  “得乃祖(杨露禅)真传”的杨少侯,“出手甚短,而意则远;势若止,则神欲行”〔38〕“讲求紧凑,只须意到,不尚外形,只求敏捷,不尚迂缓”〔39〕;杨澄甫传授太极拳要求在练拳架的基础上“勤练活桩”,讲究“用神、用意、用气”而练“内劲”〔40〕P28,并经其弟子等众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体系。
  3.1为何心动
  第一,心动旨在确立身体运动的主宰地位。中国身体观,以心为“君主之官”、以气为“身心的交通”,建构了“形—气—心”各司其职、各尽其分三维立体的理想类型〔41〕P158,258,92。同样,太极拳也通过“心气主宰肢体”的运动角色定位,不仅认为“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十三势歌》)、“心为令,气为旗”、“内不动、外不发”、“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以思想命令腰脊,以腰脊领动四肢”〔42〕P140,而且也设定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动路线图。
  第二,心动旨在意识指导下实现身心的和谐运动。通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的心志专一)推进“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的上下一致),而外显为“眼到、手到、脚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之态〔43〕P15。
  第三,心动是内劲的锻炼。“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则’也”(《杨式太极拳十要》),“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之内劲〔44〕P5。
  3.2如何意练
  第一,以心静为前提而练意。首先,心不静则意不专。心静包括“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以及“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45〕,“一静无有不静”,才能“专心致一”,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其次,太极拳心静的方法有“调心调息调身”。〔46〕调心,做到虚灵顶劲,摒除杂念,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境界;调息,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做到集中心志、心神泰然;调身,姿势中正安舒,周身松开,达到稳静安舒、外示安逸。最后,以站立时出现立摇舟的摇晃感作为心静的标准。不仅认为“身上有摇晃感,恰似站在一只摇摆的船上,是气血荡动所致”,而且认为“如果没有达到摇晃,说明思想还未专一,留有杂念”〔47〕P126。
  第二,以精细为原则而练意。首先,意念的部位越小越好。“意念的部位愈小就愈便于舒松,意念的变换愈细微,就愈觉得境界深阔”〔48〕P280。其次,将意念控制“在一个手上变换”或“在两手之间变换”〔49〕P279-280。其中,“一个手上变换”,如吴氏太极拳“扇通背”中的“左掌前按”动作,当左身迈左步脚跟着地时,左掌心朝前,意在左掌心;重心向左脚移动时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前按出,意在左手食指;当右腿右横跨重心下降时,左掌前按,意在左掌心〔50〕P48-49,意念在左手的掌心与食指尖变换。“两手之间变换”,如吴氏太极拳“云手”动作中的两臂划弧,意念由右手的勾手到意在右掌心与左掌心之间随着身体移动不断变换〔51〕P84-87。最后,意念变成了“点的流动”。例如,起势的左脚横开,是意念先后在“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掌外侧、掌根,右肘、右肩”流动的结果〔52〕P20。
  第三,与眼神分开而练意。王培生认为,眼神为阳,应与运动中为实为静为阴的部位相合;意念为阴,要和运动中为虚为动为阳的部位相合;并将其提炼为“神意不同位”。例如,“右分脚”,在左脚与对侧的手(右手)为实、静、阴,右脚与对侧的手(左手)为虚、动、阳。因此,属阳的眼神应注视属阴的右手、眼看右手食指方向,属阴的意念应与属阳的左手结合、意在左手向后伸指〔53〕。
  4结语
  太极拳“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始于明王宗岳“力小胜力大、手慢胜手快”(沈家桢语)〔54〕的武术理想,发于晚清以来“病夫”和“强国强种”语境中强身健体的社会需求,成于杨露禅祖孙三代以及弟子们的共同努力,而实现了太极拳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的现代转型,也为其大众化型塑了“以心动为指导,以缓慢柔动作为表现”的新的文化形象。太极拳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的现代转型,不仅丰富与深化了武术“动静疾徐、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而且早于西方对“飞动”起来的现代性做出了东方的扬弃〔55〕。   参考文献
  〔1〕〔19〕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吴文瀚.吴文瀚武术文存〔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元丰.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6〕〔23〕〔28〕〔40〕季培刚.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5〕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9-53.
  〔7〕〔44〕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8〕〔17〕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9〕翁福麒.太极拳至理臻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0〕徐致一.徐致一太极拳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14〕唐豪,顾留鑫.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12〕吴公藻.太极拳讲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3〕戴国斌.太极拳“慢动缓练”之我见〔J〕.武术健身,1992,(1):18-20.
  〔15〕〔29〕吴志青.太极正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王强.太极拳八字要诀〔J〕.少林与太极,1991,(3):40-41.
  〔18〕〔48〕〔49〕翁福麒,李秉慈.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4.
  〔20〕戴国斌.论太极拳的“弧”〔J〕.体育与科学,1993,(1):32-34.
  〔21〕沈家桢.何为太极拳武当拳〔J〕..体育月刊,1938,5(11):5-7.
  〔22〕〔34〕〔36〕〔37〕〔43〕〔52〕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4〕许禹生.杨健侯先生传〔J〕.体育月刊,1938,5(4):17-20.
  〔25〕〔27〕〔39〕刘希哲.修炼身心与太极拳家〔J〕.体育,1932,1(2):8.
  〔26〕〔35〕刘金印.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0〕沈寿.太极拳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1〕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2〕蔡龙云.太极拳的基本技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7(4):71-73,24.
  〔33〕〔54〕沈家桢.何为太极拳武当拳〔J〕.体育月刊,1938,5(9):8-9.
  〔38〕陈微明.志少侯先生〔Z〕.申报,1930-03-22-5.
  〔41〕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2〕陈龙骧,李敏弟.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5〕翟维传.论太极拳中的“松”〔J〕.太极,2007,(2):41-44.
  〔46〕张世昌.浅谈“静松正慢匀稳”——纪念赵斌先师逝世十周年〔J〕.太极,2009,(8):29-31.
  〔47〕张耀忠,张林.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0〕〔51〕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3〕关振军.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J〕.武林,2006,(8):5-7.
  〔55〕如捷克思想家米兰·昆德拉从现代性“速度与遗忘”、“人与人交流经验的萎缩”肯定慢的价值,著有《慢》(1995);在实践上,1989年意大利记者卡洛佩特里尼成立“国际慢餐协会”,意大利贡蒂贾尼于2005年成立“慢生活艺术组织”、2007年创建“世界慢生活日”(悠游生活方式风靡20年〔/〕.http://men.sohu.com/20090608/n264390966.
  shtml.)。
  (责任编辑:阎 彬)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分析了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所面临的生命安全威胁以及如何运用体育的方式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并针对农村学校的设施问题等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快乐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体育;留守儿童;生命安全;自我保护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学生普修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状况与存有问题进行分析。经过调研发现,学生对该健身操认知水平一般;学生有参与表演轻器械健身操的兴趣,其参与的主要动机是掌握一门健身项目;部分普修课教师没有参加过正式培训,学习途径较单一,未能领会表演轻器械健身操内涵,并且教学器材短缺。该研究认为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
期刊
【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理念、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考核与评定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两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差异,并提出了我国课程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内容应更加生活化、学习考评应更加综合化的建议。  【关键词】中美高校;学校体育;比较研究  引言  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状况,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任务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推进,新媒体不仅成为体育播报的重要工具,还借助社交媒介,实现了受众的自由参与。在这个即时性、互动性的立体化传播空间,体育新闻为迎合受众的休闲性需求,不断减少赛事本身的报道,将视角转移到运动员的私生活上,使报道日益呈现出“娱乐至死”的倾向。这不仅对体育新闻的虚假化、炒作化和低俗化提供了空间, 还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产生了推动性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娱乐至死;新闻专业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与跨学科研究法对武术传播进行收藏学观看,认为收藏与传播共性之处乃在于二者最终都是为保证各自作用对象的存在。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探究武术收藏与武术传播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许可为武术的当代传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武术传播;收藏;器物;技艺;文化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跨越千年的武术传播起源于原始武术的产生。武术发展至今,不曾间断的传播使武术呈现出新的样态,武术的收
期刊
【摘要】高校体育特长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英语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高校体育特长生的英语教学要紧紧围绕体育特长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来进行。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特长生;英语教学  1引言  高校体育特长生是具有学生和运动员双重身份的一个群体。他们既面临着参加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任务,又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体育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从学生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并查找该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体育英语;学习动机;情景式教学法  1引言  体育产业的国际化催生了体育英语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体育英语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许多综合性院校和体育院校都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
期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但在新农村体育的具体落实中又出现很多的问题。对榆社县邓峪村新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其相关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榆社县新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榆社县邓峪村;新农村体育;发展因素  1前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排球课的教学模式以“小群体教学模式”与“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建议,希望高校公体排球教学能够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以生为本”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小群体教学模式;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  1前言  “小群体教学模式”源于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把
期刊
Rational development——the History of New Chinese Martial Arts ——7  (Sep. 2008——present)  YANG Xiang-quan  (Wushu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唱响中华牌,弘扬大武术”。2008北京奥运会后,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