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聋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对策研究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8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及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得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个性的、愉悦的学习过程。作为聋生,虽然因为听力缺陷,造成学习语言等诸方面的影响,但他们也和健听孩子一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探求新知的渴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身潜能一样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此,如何培养聋生自主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培养聋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聋生学习特点,创设轻松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的热情,充分提供思维的空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导火线”。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激情,会自觉主动的变为“我要学”,且越学越想学,越想探求未知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激趣方法。
  二、关注差异,指导自主探究
  良好的探究知識的欲望十分重要,但它只是学习的动力,要想使这种动力长久,还要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知识的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聋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不要忘记鼓励。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探究的,教师绝不包揽,能够自己发现的,教师绝不提示,需要指点的,教师只是做个引路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探究过程,也是教师扶——放、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我在教《挑山工》这篇课文学生预习时,出现的问题是:“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到下一课《苦柚》预习问题:“找一找,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再到《落花生》这课的预习问题变为:“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指导由易到难,关注到了学生差异,并告诉学生一般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课文最后,且是点明中心的、画龙点睛的、富有哲理的、耐人回味的句子。这样,在学习《落花生》这课时,学生便很容易就完成了预习要求。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思维的活跃性,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2.根据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对其进行直观教学效果突出。它可以对聋生进行感官缺陷补偿,“以目代耳”,充分发挥聋生视觉的敏锐性,通过色彩、动画情景再现,吸引和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然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全身心的地投入到探究未知的学习过程中去。
  3.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知的方法。我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中,讲到鲁迅救车夫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边读文边思考画出表示鲁迅动作的词语,如“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夹出碎玻璃片”、把伤口“洗干净”、“扶上药”、“扎好绷带”等,并要求学生表演,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尽心细致。
  三、共同参与、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条件,发挥集体的力量,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完成探究过程。
  四、鼓励诱发创新性探究
  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可贵。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的思维进发的难能可贵的火花,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创新过程。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学习后,我请同学们谈谈在我们身边的解放军战士的事迹,学生们谈到汶川地震中战士们的英雄事迹,谈到了身边为了保卫社会治安天天不畏风吹日晒的特警……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热情高涨,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让人尊敬的人吗?”还没等我说,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是!”我便顺势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现实版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文吧!下一节课我们来互相听听。”之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结果第二天学生拿来了发自内心写的文章,虽然有些句子不够通顺,但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出对战士的崇敬和喜爱,收效甚好。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对所接受的信息不断的加工处理,使对话不断深入、准确、全面。并鼓励大胆的说,允许说错,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在运转,提升。个体得到充分的张扬。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有心人,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新疆喀什盲聋哑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和教职工的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工会组织如何着眼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课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提升工会的“引导力、服务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着眼点,提出了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建议.
摘要:长春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应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促进协同监管模式创新,全力抓好平台载体建设,以此着力解决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长春市;“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3.9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10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践行者,肩负着传道授业和言传身教的重要任务.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更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9月29日,重庆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招待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出席招待会并致辞。市委副书记吴存荣,市领导王赋、杜黎明、张玲等出席。唐良智代表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代表陈敏尔书记,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节日问候.
广州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策源地,在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22年、1925年、1926年,第一、二、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相继在广州召开.这不仅促进了广东工人运动大发展,而且也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梳理、分析这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运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对于促进新时代中国工运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摘要:创立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既是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潮由虚向实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顾炎武对时代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筚路蓝缕调研思考的精华。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明道救世,博学于文”的治学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政绩观、“行己有耻,激浊扬清”的廉耻观是其实学思想的核心,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划时代的飞跃,而且更为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强国富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顾
摘要:年轻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生力军。加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能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所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年轻干部要在新思想指引下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谆谆教诲,在党史学习中锤炼过硬的政治品格、工作作風、心理素养和业务本领,逐步成长为新时代的好干部。 
“两新”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新时代首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首善标准,大胆探索创新,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反弹琵琶”,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换位,把学生推到“舞台”中央,使其担任“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是一种学法改革的尝试。语文教学中“反弹琵琶”不但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自学习惯  任何一种新学法都应旨在激发学生的自学习惯。“反弹琵琶”,教师不做“演员”而做“导演”,让学生演活演好自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
期刊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有三个方面:  一、积累材料  有的学生提笔写作文就犯难,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即使按正确的结构来写,也是枯燥无味的,这就是材料的贫乏。可见,头脑中储存的材料少了,是写不出好的作文的。积累材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书的好处。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