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两条有效途径,即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和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40-1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没有考试压力的生物科目,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从而顺利地掌握知识。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是探索生物知识的源泉。它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演示实验。在学习尿的形成及人体的呼吸章节时,我借助于尿的形成动态模型和人体呼吸运动模型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尿的形成过程和人体的呼吸运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讲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拿出了脯肌运动模拟器,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们恍然大悟,部分同学争抢着要自己感受一下。通过演示实验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人体结构的学习,仅仅通过图片,学生不能对人体器官有感性、直观的认识。通过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观察人体器官的模型,例如:人体骨髓模型、眼球解剖模型、心脏解剖模型气脑解剖模型、泌尿生殖系统模型等,学生把这些模型拆开再自行组装,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七年级上册观察细胞结构实验,学生自己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手做的装片,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拓展了思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开设课外实验。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如在七年级上学期开设植物课时,我们组织学生植物园中去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教学
利用多媒体,活化教学内容,引发兴趣。在课件中加入FLASH动画、视频等,发挥其声像结合、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血液”这节课中加入白细胞吞噬病菌和杀灭病菌的视频,在“血液循环”这一节的课件中加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动画,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动态过程;在“眼和视觉”这节课中运用动画让学生理解睫状体的功能。这些视频、动画等的运用把要讲述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有活力的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而对于生物教学,教师更应该注重扎根生活。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春来江水绿如蓝”,“无心插柳柳成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天飘飞的柳絮、秋天的落叶、恐龙的灭绝、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威灭绝等等,这些都是生物知识的宝库。“有所知,才能所感”。生活实际是学生认识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他人认识了,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能够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如在讲述血液的成分时,我给学生出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做小医生,分析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哪些疾病,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分析,了解了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在人体的营养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从学习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会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就会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总之,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贴近生活找课程资源,使学生意识到生物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利用生活中各类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让生物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要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厚。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40-1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没有考试压力的生物科目,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形成一种渴求掌握知识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从而顺利地掌握知识。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是探索生物知识的源泉。它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演示实验。在学习尿的形成及人体的呼吸章节时,我借助于尿的形成动态模型和人体呼吸运动模型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尿的形成过程和人体的呼吸运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讲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拿出了脯肌运动模拟器,演示给学生看,学生们恍然大悟,部分同学争抢着要自己感受一下。通过演示实验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分组实验。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人体结构的学习,仅仅通过图片,学生不能对人体器官有感性、直观的认识。通过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观察人体器官的模型,例如:人体骨髓模型、眼球解剖模型、心脏解剖模型气脑解剖模型、泌尿生殖系统模型等,学生把这些模型拆开再自行组装,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七年级上册观察细胞结构实验,学生自己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手做的装片,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拓展了思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开设课外实验。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如在七年级上学期开设植物课时,我们组织学生植物园中去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扩大观察范围,培养和发展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二、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情景教学
利用多媒体,活化教学内容,引发兴趣。在课件中加入FLASH动画、视频等,发挥其声像结合、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血液”这节课中加入白细胞吞噬病菌和杀灭病菌的视频,在“血液循环”这一节的课件中加人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动画,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到动态过程;在“眼和视觉”这节课中运用动画让学生理解睫状体的功能。这些视频、动画等的运用把要讲述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有活力的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而对于生物教学,教师更应该注重扎根生活。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春来江水绿如蓝”,“无心插柳柳成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天飘飞的柳絮、秋天的落叶、恐龙的灭绝、当今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濒威灭绝等等,这些都是生物知识的宝库。“有所知,才能所感”。生活实际是学生认识事物与体验情感的源泉,客观事物只有当他人认识了,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认识是情感的基础。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能够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如在讲述血液的成分时,我给学生出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做小医生,分析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哪些疾病,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分析,了解了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在人体的营养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从学习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一些保养身体的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给教学带来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会意识到自己学习的重大责任及价值,就会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总之,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贴近生活找课程资源,使学生意识到生物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利用生活中各类课程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让生物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要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