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来袭,“自埋”还是自救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tic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32岁的王女士三个月前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医院的心理治疗诊室求助。原因是,在国企工作的她于三年前开始出现害怕与人接触的反常行为,尤其在开会讨论时,王女士常感到异常紧张。每次发言前,她便不由自主地浑身颤抖、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不敢直视周围人的眼睛。发言时,她总是说得尽量简短,希望大家不要认真听她的发言内容,最好忽视她的存在。
  不多时日,一些同事看出了王女士的变化。但被问及原因时,她总是找一些借口(如“今天身体不舒服”等)搪塞过去,说完又十分自责,觉得自己表现得十分差劲,且对别人可能看出了自己的不安而感到懊恼万分。渐渐地,王女士开始回避一切社交活动,公司的会议与团建更是能躲则躲,甚至连女儿的家长会也不敢露面。
  由于症状越来越严重,王女士索性请了病假在家休息。不料休息了几周后,王女士竟发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越发“退化”,已经到了不能正常出门的地步。即使是走在小区里,她也感到浑身不自在,总认为邻居和门卫都注视着自己,猜想着他们都在议论自己年纪轻轻不上班,就像个无业游民。于是,王女士干脆将自己“关”在家中闭门不出,可每当想起总有一天要重返工作岗位时,她便又恐惧起来。最终,王女士下定决心辞去了工作,打算专心在家做全职太太。
  本以为辞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王女士所愿。渐渐地,出门买菜、逛超市、接孩子等常规事务对她而言都十分艰巨,因为她时时、处处都能感到别人向她投来“注目礼”。一年前,王女士到精神科就诊,医生了解情况后,为她开具了名为帕罗西汀的药物。服药后,王女士的情况有了一定改善,焦虑与紧张感均有所下降,但仍然无法面对亲友聚会。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王女士在丈夫的鼓励下来到心理治疗诊室,希望自己的症状能进一步改善。

医生的话


  了解了王女士的情况后,我发现她从小便十分“要强”,自我要求很高,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夸她品学兼优。小学和中学时代,她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孩子,大学时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上台演讲对她而言犹如“家常便饭”。可现在,王女士居然连与别人对话、对视都十分困难,这一切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原来,王女士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是迫于父母之令。工作后,王女士无法从中找到乐趣和自身价值,逐步变得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结婚生子后,她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三年前,一次到领导办公室签字时,她发现自己手抖得很厉害,连名字都无法正常写完,尴尬极了。这样“丢脸”的情况以前从未发生过。王女士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更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

“自埋”,让“社恐”患者越陷越深


  王女士的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多起病于学龄前早期和青春期,病程呈慢性化,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数患者首次發病与环境刺激相关,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被羞辱或出现尴尬。
  社交恐惧伴发的大量社交回避行为往往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直接原因。很多患者在面临他们所害怕的环境(公众场合)时,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回避,如低头不语、躲在角落或拒绝参加。尽管这样的行为看似让自己处于安全状态中,但从长远来看,其危害是巨大的。因为一旦患者“沉溺”于回避行为所带来的舒适感中,便会无意识地促使自己不断重复这样的行为模式,最终损害其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像鸵鸟一样“自埋”,对社交恐惧症患者不利,甚至会让患者越陷越深。而社交恐惧症一旦产生,若不加以治疗,可长期存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焦虑症或抑郁症。

“社恐”患者常难自救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社交时感到紧张,那么,是否只要在社交过程中存在紧张不安就是患了社交恐惧症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状往往出现于公众场合说话、进食或写字时,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参加聚会或面试时,等等。尽管普通人在社交或公众场合表演及被关注时常常会感觉到紧张,但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个体表现出的是显著而持续的恐惧,可有发抖、出汗、脸红、头脑混乱、眩晕、心悸等症状,会因害怕其他人发现并嘲笑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而感到十分焦虑,甚至避免在公众场合社交互动。虽然他们意识到这种恐惧和焦虑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并为此而痛苦不堪,但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都不会主动寻求治疗。对他们而言,寻医问诊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情境,这使得他们难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也很难主动前往医院就诊。

内向≠“社恐”


  有一些人生来不善言辞,看起来与社交恐惧症患者相似。如何判断一个人只是内向还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呢?事实上,内向的人是安静、保守的,不会过度放大外界的批评,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有限。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存在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他们既想与别人接触和交流,又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我觉得听众太多了,害怕自己讲不好,被指责没能力。”“我想和别人接触,但又怕他们不喜欢我。”类似的担心是导致焦虑、恐惧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与内向的人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常为退缩或压抑。但也有少数患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
其他文献
午睡益处多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夜间酣眠必不可少,但午间小憩也别有滋味。困倦会使工作、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午睡不仅能缓解疲劳和压力,使下午的工作、学习更有效率,还能降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修复大脑、皮肤及免疫功能,滋养眼球、缓解视疲劳,可谓益处多多。  古人养生有睡“子午觉”的说法。午时,阳气最盛,阴气最弱,故此时应休息,通过午睡起到养“阳”的作用,又通过养“阳”来积聚、补充
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被查出“肾囊肿”的病人越来越多。 “肾囊肿”是肾囊性疾病的泛稱。50岁以上人群中,肾囊性疾病在发病率超过25%。肾囊肿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小的囊肿直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大的囊肿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  最常见的肾囊性疾病是单纯性肾囊肿。需要注意的是,肾囊性疾病还包括肾盂旁囊肿、肾盂源性囊肿、髓质海绵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等。  TIPS  肾囊肿是怎么回事  每个
李慶雯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运动康复治疗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高校物理治疗联盟常委、运动康复学组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研究方向为慢性病运动康复、中医体育养生康复,在糖尿病运动干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可充分利用小区健身设施,锻炼全身,控制血糖。每周锻炼3~5天;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运动项目,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发生危险。糖尿病患者运动益处
不利成分1:毒蛋白代表蔬菜:四季豆  较常见的毒蛋白是植物凝集素,主要存在于四季豆等豆类蔬菜中。生四季豆豆荚外皮所含的皂素,以及籽粒所含的植物红细胞凝集素,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此外,植物凝集素在人体消化道中不能被蛋白酶水解,会影响和抑制肠道的消化吸收,并可干扰多种酶的分泌,导致一些糖类、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的吸收率下降,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  化解方法: 一般情况下,未熟透的四季豆有
生活实例  老张的同事老黄患前列腺增生,平时夜尿较多,小便淋漓不尽。近几日,老黄咳嗽连连,吃了许多药未见好转,老张便把他曾经服用过的“止咳神药”——复方甲氧那明推荐给了老黄。老黄服药几天后,咳嗽真的好了,但出现排尿困难的问题。到医院急诊,医生为他放置了导尿管,并指出他的排尿困难与服用复方甲氧那明有关。治咳嗽,七类人慎用复方甲氧那明  复方甲氧那明的成分为盐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碱和马来酸氯苯那敏
侯喜林  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据考证,它来到中国的时间早于隋代。莴苣曾被人们称为“千金菜”,相关记载见于宋代陶谷所著的《清异录·蔬》:“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自古以来,喜食莴苣者不计其数,很多文化名人的诗作中都能见到莴苣的身影。例如,唐代杜甫曾栽种过莴苣,写下长诗《种莴苣》,无奈满怀欣喜地等待了二十天都没见莴苣发芽。陆游的《新蔬诗》曾云“黄瓜翠苣最相宜,上
人类对心血管系统的认识早在远古时代便已萌芽。两千年前,我国《黄帝内经》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心脏是生命的源泉,血液在体内循环往复,心血管系统在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指数级增长,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处于上升阶段。  健康的心脏什么样?怎么做才能让心脏更健康
对话一:小张、小李、小赵、小蒋曾是大学同寝室友。近日聚餐时,小蒋得知小张、小李、小赵陆续戴上了牙套,颇有不解:“听说戴牙套影响进食,治疗过程也非常痛苦,你们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呢?而且,你们都这么大年龄了,现在才治岂不是‘白费劲’?”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口腔健康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遗传或后天环境因素,如儿童期患有某些疾病,以及有口腔不良习惯、替牙障碍、外伤、牙周病等原因,造成的如牙齿排列不齐
关键词3:运动安全  老年人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代谢,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防治老年性疾病。运动时,老年人要密切结合自身特点,在实现健身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和其他不利影响。确保安全,须量力而行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减退: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升高;肌肉含量减少,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弹性变差,管腔变窄,
生活实例  13岁男孩小黄,先后出现运动后右足跟、左足跟疼痛,家长以为是运动导致的损伤,带他去家附近的医院进行了对症处理,井末特别重视。后来,小黄左眼出现红肿、畏光症状,被诊断为虹膜睫状体炎,治疗一段时间后末见明显好转。最后,小黄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与附着点炎症相关性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  72岁女孩小周,因持续高热、全身红色皮疹伴瘙痒、双侧踝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