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按“规范”要求去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行为规范体现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上下了苦功夫,取得了好成效,就是完成了一件让学生终生获益的大事。为此,笔者曾做过以下几方面粗浅的尝试:
  一、班主任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由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长期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加之教育者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以教师的规范给学生做出示范。例如:在劳动中,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自始至终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另外,班主任老師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老师认为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那么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班主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二、晓之以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得好“知理才能言行”。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要素是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指教,孩子只有明白了道理,从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认可,才会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被动驱使为主动要求。如:学生每天都要做眼保健操,刚开始这项活动对于我班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因此在做的时候,动作不规范,敷衍了事。从这点可以看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做眼保健操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专门召开了一次班队会。在班队会上我先以自己为例,给学生上了一课;之后,我又让班长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然后问学生:“黑板上的字你们能看到吗”学生异口同声:“很清楚!”这时,我让班里公认的两个近视眼孩子站在后面看一看,他们说:只能看到一个白印。这时我抓住时机,问道:“现在谁来说一说做眼保健操的重要性?”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从此以后,学生做眼保健操认真多了。促使学生主动去培养好习惯。
  三、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老师必须认真对照《规范》条文认真学习,熟悉各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制定系统计划,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低年级段每学期一开学,我针对《规范》标准,组织学生创建了属于我们自己班级的行为规范歌,这样的儿歌学生爱读,易记,且容易理解。如教学中的歌:“听见铃声,快进教室;坐样端正,站姿正立;遵守纪律,行动统一;听课专心,思考问题;举手答问,简明清晰;独立作业,规范书写;不懂不抄,问明改正;做完检查,按时交齐。”在整个创作和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潜移默化,自觉落实于行动之中,效果较好。
  培养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班级文化的构建。为此,班主任老师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注重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意识,注重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注重在褒贬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如:笔者曾利用校举办运动会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力等,组织班级几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漫的学生成立后勤小组,要求他们在校运会训练期间,给本班的运动员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这样不仅使他们与同学们的关系融洽了,而且增强了这些学生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收效很好。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并且还要给学生创设行动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设法不断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去引导,不断地去反复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行为意识。
  四、针对班情和学情,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加以规范
  为使学生的养成习惯具有持久性,班主任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及评价制度。本人所带班级除了每月开展一次行为规范达标生、示范生的考评活动外,还把小组竞争机制引入到考评中,这个也可以说是行为规范达标生考评的具体操作手段。我把原来的五个小组分为十个小组,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监督和管理。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加分制并严控扣分,具体的条例由全体学生共同制定。这个办法效果较好,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民主建班、以制理班;以人为本,自主管理。其实,一个表扬,一声鼓励,甚至一个会心的眼神,在一般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因为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机制。它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走向成功。而当一个人尝试到成功后,又会变得更有信心,再去争取更大的成功,这一点显得相当重要。
  五、凝心聚力,采取学校、社区与家庭相结合的促进原则
  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访、社区活动、家长学校等渠道,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让身边人和家庭来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优势,通过多层面活动,强化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的关系,努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严格督促及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需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永远充满欢笑与阳光!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小朋友,你玩过小电动机吗?  电动机,简称电机,又叫马达,可以说随处可见。小到电动玩具、收录机、复读机,大到机床、升降机、碾米机、抽水机,里面都有电动机。图1中的小电动机是从收录机上拆下来的,接上电源后,可看到转轴上的叶轮飞速转动。  对于电动机,你一定不陌生吧?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上专门有一课——“神奇的小电动机”。从课文中,你可以了解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电动机里面一般有磁铁、转子和电刷,其中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