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糖蛋白表达及排出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_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成人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P-糖蛋白(P-gp)表达及罗丹明123排出活性(R123-E)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ANLL白血病细胞R123-E及P-gp表达。结果 R123-E率及P-gp率分别为39.5%及34.2%。M3的R123-E率(0/6)明显低于其他亚型(43.8%)(P<0.05)。P-gp表达与活性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1),78.9%的患者表达与活性一致(10例P-gpE,20例P-gp-E-);21.1%存在表达与活性分离(3例P-gpE-,5例P-gp-E),P-gp-E提示非P-gp介导的排出活性在ANLL耐药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R123-E完全缓解(CR)率(2/11,18.2%)及P-gp者的CR率(2/10,20%),明显低于R123-E-的92.9%(13/14)及P-gp-的86.7%(13/15)(P分别<0.01及<0.001)。结论 P-gp表达及活性检测在成人ANLL中均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的广泛开展及其研究的深入,伴有CD7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7AML)不断被发现。有学者认为CD+7AML是一类独特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亚型,具有与不伴有CD7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7AML)不同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与预后[1,2]。国内较少报道,作者对7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发现CD+7AML7例,并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