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分析及控制研究

来源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u_0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邹雅真(1991- ),女,福建漳州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方旭红(1970- ),男,安徽肥西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管理与文化旅游、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旅游安全。
  【摘要】大陆游客在境外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通过搜集近五年大陆游客出境游的越轨事件,采用社会控制论和亚文化理论分析其产生原因,指出素质教育形式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脱轨、个人心理不成熟以及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是导致越轨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从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两个方面提出遏制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陆游客;出境旅游;越轨行为
  近几年,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出境旅游成为国民较为热衷的休闲方式。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五年大陆游客出境旅游人数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3年,中国大陆近1亿的出境游人次和超千亿美元的购买力均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预计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1.16亿人次[1]。
  大陆出境游人数及消费能力的增加引起了境外政府、公民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提升了中国的境外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相对的负面影响,关注度较高的包括大陆游客在境外旅游时所做出的越轨行为。2013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将中国大陆游客列为“最不讨喜游客”,主要理由包括携带大量现金、不熟悉外国风俗习惯、没有排队概念等,并列举“观自由女神像,争相攀爬公园长椅;吃自助餐,插队浪费屡见不鲜;搭乘地铁,前拥后挤只为抢座”等事例进行说明[2]。以2013年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涂鸦“到此一游”为例,国人在境外旅游的越轨行为不仅引起境外相关主体对中国大陆游客的不满,更是在国内掀起强烈的谴责风波。因此,对中国大陆游客出境旅游的越轨行为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十分必要。
  一、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总体概况
  越轨行为也称为离轨行为,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越轨行为并没有一个非常严密的定义,国内学者普遍将其界定为“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而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3]。越轨行为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越轨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而狭义的越轨行为则不包括[4]。根据本研究需要,认为越轨行为应是广义的,包括犯罪行为,考虑到出境游涉及各地不同风俗、法律等,因此更倾向于越轨行为是“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的定义,本研究根据该定义进行相关案例的选取。
  (一)案例来源
  为了对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百度、谷歌等主流引擎,以“大陆游客+不文明”、“大陆游客+打架斗殴”、“大陆游客+不道德”、“大陆游客+违法”等为关键字进行相关案例搜索,案例的遴选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事件发生时间段介于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之间;(2)事件具备较为齐全的基本信息,如事件发生具体时间、地点、原因等,即能够包括本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内容,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共搜集到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的相关案例25起。
  (二)总体概况
  1. 越轨事件发生时间、地点。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有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事件,其中包括2010年2起,2011年2起,2012年5起,2013年12起,2014年4起,事件涉及埃及、法国、美国、泰国、台湾、香港等共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台湾共发生8起,居于首位,香港次之。
  2. 越轨事件分类。通过对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其具体表现为打架斗殴、吵架、破坏文物/公共物品、违禁攀登及其他事件,其中打架斗殴事件共发生12起,占比达48%,居于首位。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越轨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越轨行为自身的特点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三类。其中违法行为指的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警行为指的是违反了用于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相关条例和规定的行为;违规行为则指的是违反社会大众所遵从的道德、习俗等一般社会规范的行为[4]。具体分析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其中包括违法行为5起,主要表现为违反了当地相关法律,如被控损毁私人财物罪、普通袭击罪等;违警行为11起,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事件造成不同程度人员受伤、袭警等;违规行为9起,主要表现为破坏文物/公共物品、违禁攀登、拍照等。根据所搜集案例整理具体如表1所示。
  3. 越轨事件的功能障碍和社会功能。根据事件发生的性质可以将越轨行为划分为消极性越轨和积极性越轨[4],根据该划分对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进行评价。
  (1)消极性越轨。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主要为消极性越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直接影响:首先是越轨行为造成人员伤亡,其中包括违规给动物拍照导致1人死亡,多起打架斗殴事件导致多人不同程度受伤;其次越轨行为造成相关文物不同程度被破坏,导致不可挽回损失;再者越轨行为在公共场所的发生不同程度上扰乱了公共场所秩序等。
  此外,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还会产生消极的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当许多游客都表现出越轨行为时就会影响到其他游客,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模仿,最终导致越来越多人出现越轨行为;其二是削弱人们相互信任的纽带,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是建立在各自遵守自身职责的基础之上,当大陆游客出境游产生大量如打架斗殴的越轨行为时,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境外政府、公民对中国大陆游客甚至中国人的信任,有损中国形象,容易使得其他国家及其公民以偏概全的看待中国人,阻碍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均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2)积极性越轨。总体而言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是消极的,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就某些方面而言其又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属于积极性越轨,积极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一方面,大陆游客在境外的越轨行为会团结境外群体,为维护自身国家的权益,境外公民会就大陆游客的越轨行为团结起来进行声讨抗议,另一方面,中国公民也会为保护自身及捍卫国家荣誉免受个别越轨者的影响而团结起来,如埃及神庙“到此一游”事件,在引起境外热烈讨伐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谴责;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因为越轨行为通常会遭到惩罚,如大陆游客出境游所表现出来的越轨行为会引起国内及国外人民的强烈谴责,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或人身伤害,从而使得其他人引以为戒,在出境游时会更加愿意遵守社会规范,避免越轨行为。   二、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原因分析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越轨行为的原因理论分析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3]。通过对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论和亚文化理论更能解释大陆游客出境时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指出,一般人通过思考在其越轨后可能产生的后果而抑制自己的越轨冲动,而越轨者则缺乏抵制越轨冲动的正确观念和意志力[3]。旅游者个人因素是产生出境游越轨行为最直接的原因。综观25起大陆出境游越轨事件,以打架斗殴、违禁攀登、拍照为例,大部分越轨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旅游者自身旅游素养不高、公共意识不足的原因所导致。而导致旅游者缺乏抵制越轨冲动的根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素质教育形式化。国民的素质教育程度较低是大陆游客出境游产生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相对国外旅游发达国家而言产生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公民旅游素质教育缺失、旅游道德教育不足等问题。首先,在旅游大力发展时,相比其他方面各单位更关注物质利益,而针对我国公民的旅游素质教育则没有相应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提供支持,使得国民的旅游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甚至成为空话;其次,当前的旅游素质教育过于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接受了书面上、口头上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但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所接触的人,如父母、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无法做到言行一致,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越轨行为,从而导致从众心理和行为模仿,使得旅游素质教育只停留于形式上。
  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脱轨。中国经济和旅游产生了飞跃式发展,大陆游客的购买力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物质文明不断充实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并没有和物质文明并驾齐驱。一些大陆游客出境旅游时会拥有享乐至上的心理,认为自己有钱做什么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确的旅游价值观念和遵守当地社会规范的意识,如出现插队、加塞等,最终导致打架斗殴等更恶劣的越轨行为,只追求自身满足感和利益最大化。
  3. 个人心理不成熟。大陆游客出境游的越轨行为还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以破坏文物/公共物品为例,游客在旅游地的文物或公共物品上进行涂鸦乱画,将其作为留念方式,向他人传递自己到此地游玩过这一信息,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满足自己和虚荣心和占有欲[5],是游客个人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二)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认为,越轨者并非有意违背社会规范,他们遵从于自身的社会规范,而这区别于旅游地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其遵从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同是导致越轨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4]。
  部分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文化不同这一背景所产生的。在出境旅游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法律法规等都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现象,大陆游客对境外目的地相关文化礼仪、法律法规的不了解都可能造成越轨行为的产生。以大陆游客在台旅游景区大声喧哗最终导致大陆游客和台湾居民打架斗殴为例,大声在开阔场所说话在大陆旅游团看来是习以为常、性格爽朗的表现,而在台湾居民看来则是不尊重他人、扰乱他人的做法,双方各执己见最终产生争执。
  当存在不同的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时,应主动遵从当地标准,而大陆游客对境外目的地文化礼仪的不了解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1)旅游者自身没有主动去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人情,因此在旅游过程当中可能无意中就触犯了当地的禁忌,作出越轨行为;(2)相关部门和企业缺乏对国际不同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相关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旅游组织机构没有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风俗进行普及介绍,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民该方面知识的匮乏。
  三、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控制措施
  综观25起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事件,其具有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遏制。对越轨行为的控制主要从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
  (一)内在控制
  对越轨行为进行内在控制指的是通过内化使得人们自制,即使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自觉遵守正确的社会规范[6]。为了避免大陆游客出境游的越轨行为,要加强对全民的深度素质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大陆游客出境游越轨行为的产生和国民自身的旅游文明素养息息相关,而国民旅游素养则与文化修养、社会公共意识等紧密不可分离。国民旅游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是一项基础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养成良好的国民旅游素养,应将树立社会公德意识放置首位,以青少年为主力军,从小抓起。学校教育方面,应将中华文明美德、礼仪规范、文明旅游等相关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并寓教于行,逐渐树立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给予孩子良好的示范,及时制止其不良行为并进行引导;社会教育方面,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向公民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养成国民良好的旅游素养。
  2. 多部门协作进行旅游素质教育。青少年是进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主力军,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群体的旅游素质教育。联合官方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有针对性对潜在出境旅游者和即将出境旅游者及时进行旅游素质教育。
  (1)官方政府部门。官方政府部门应利用其职能,依据当前大陆游客出境游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旅游指南,如类似《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指南》等相关文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向国民进行旅游素质教育;在不同的旅游主题背景下,向国民宣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出游注意事项。
  (2)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是组织大陆游客出境游的重要机构,通过旅游企业对将要出境的游客宣传目的地风土人情及相关社会规范更具有针对性。在带团过程中导游或领队应多次和游客强调当地的风俗习惯,积极向游客宣扬旅游文明知识,提倡游客使用当地礼貌用语或手势,在旅游过程中及时提醒游客,拒绝越轨行为。此外,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示范和引导作用。   除以上两个机构外,新媒体机构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监督倡导的职能,对旅游文明行为和越轨行为形成一种客观理性的舆论氛围,从而约束越轨行为的产生。
  (二)外在控制
  除内在控制外,为遏制越轨行为的产生同时也应采取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不同的是,外在控制是通过设置规定以及社会制裁来进行。对越轨行为的外在控制包括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和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6]。本研究主要涉及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及针对不同对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1. 严格管理出境游游客。对出境游游客进行内化控制的同时应采取较为严厉外在控制手段以遏制其越轨行为。针对出境游游客的外在控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加强相关立法,将文明旅游条款纳入法律体系,依据出境旅游者越轨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惩罚,通过法律对出境旅游者的越轨行为进行约束;(2)对做出越轨行为的出境游游客进行记录,当他们再次申请出境时,将对其加强教育,从严审批,并将严重越轨且不知悔改的出境游游客纳入黑名单,禁止其再次出境旅游。
  2. 对旅游企业实行相关奖罚制度。旅游企业是组织大陆游客出境游的主体之一,应该对其所组织游客在境外的行为有所负责。通过立法等方式确定旅游企业在组织出境游时的职责,明确其出游前对旅游团进行相关文明教育培训等工作,针对监督劝导不力,屡次发生越轨行为的相关旅游企业,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其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整改,实行明确的奖罚制度。
  四、结束语
  大陆游客出境游实力的增强,在获得更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会使负面效应加倍,不文明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导致中国国际声誉的下降,阻碍了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本研究将越轨行为这一概念引入大陆游客出境游当中,基于实际案例,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控制方法,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遏制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提供参考意见。由于案例搜索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用来研究的相关案例数量较少,不能完全反映大陆游客境外越轨行为相关特征。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应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西.中国出境游再创数据巅峰,美国成首选目的地[EB/OL].侨报网,http://news.uschinapress.com/2014/0413/974401.shtml,2014-04-13.
  [2]中国游客在美被评最不讨喜:踩长椅摸雕塑被驱赶[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guoqing/content-3/detail_2013_10/06/30082600_0.shtml,2013-10-06.
  [3]郭强.大学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391-401.
  [4]胡俊省.社会学教程新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78-384.
  [5]洪涛,睢艳卿.基于“到此一游”对国民旅游文明素养的审视[J].前沿,2014,Z2:125-126.
  [6]戴维·波普诺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8-209.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1 通过玩色游戏,巩固幼儿对几种常用颜色的认识,让孩子感知三原色、三间色。2.引导幼儿观察生活,感受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也不断丰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项重要学科,如何有效地通过
本文系“持续低生育率的挑战与建议”课题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文章以我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研究适度人口量的上限值,再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合理化,从数十种生育率方案中选择比较理想的21世纪人口发展理想模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浙江省普遍实行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的最佳时机是21世纪中期,当然这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春天里,百花齐放。孩子们喜欢将各种掉落的花瓣捡回来,游戏区里的果壳也喜欢上这些花瓣,于是创意活动就这样开始了。秋天的果实也有了春天的美丽。  范例:春天的兔子。  工具材料:范画、果壳、干湿花瓣、铅画纸、铅笔、双面胶、剪刀、美工刀、操作筐、黑色卡纸、彩色卡纸。  操作步骤:  1. 将果壳摆拼出各种图案。  2. 用干濕花瓣装饰点缀。  3. 用剪刀修剪,整理。  4. 用记号笔添画上五官或场景。
本文对家务劳动演进历程的两条基本路径———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现代化的含义、内容、活动方式及结果等,组织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证,并对两者的本质性联系及利弊等进行了比较、评析。认为我们需要家务劳动的现代化,使家庭生活、家务管理建立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广泛开办社会生活服务业,全面推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进程
构建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双强关系,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在村一级互动诸种具体路径的详细考察,认为以村民议事会为主导的村民政治参与可能
在纯棉及混纺类筒子纱活性染料染色中,常温皂洗工艺要在30~40℃下进行.以染黑色为例,介绍了常温皂洗剂应用的具体工艺及参数;分析了常温皂洗工艺的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温皂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堰头幼儿园
太空中的幼儿园黄筱涵(7岁油画棒画)孩子的话:我要建一架很高的梯子通向太空幼儿园,让大家去哪里唱歌、跳绳、表演、做游戏,一定会非常有趣的。教师点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
文章对立法机关职能的变化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指出立法机关监督职能的强化具有客观必然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机关,同样面临立法监督的健全和完善问题。文章还进一步提出,在我国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加强立法监督是比较现实的制度安排。文章最后对我国立法监督的目标取向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