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恩.弗洛伊德 所有作品都是灵魂的自画像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描绘毫无血色的肌肤和苍白无力的四肢,描绘皮松肉皱的肥胖肉体,渲染人体的真实感和生命的真相
  
  “你对一幅画作有何要求?”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的回答颇具乃祖风范,他以4个动词概括道:“震撼,搅扰,诱惑,征服。”
  7月20日,这位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因病在伦敦去世,享年88岁。据其艺术代理商透露,卢西恩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手执画笔。“作为他那代人中最重要的写实画家,他使洞见、戏剧性和力量渗入其肖像和风景作品中。为人方面,他是一位谦逊、热情、温和的智者。他活着就是为了画画,直到去世那天还在画,一生远离外界喧嚣。”
  二战后,卢西恩在英国画坛声名鹊起,堪称表现派领军人物。他的创作以肖像和裸体为主,其写实画风受到弗朗西斯·培根(英国现代画家)和佛兰斯·哈尔斯(17世纪荷兰肖像画家)等人的影响。卢西恩的画中,充斥着毫无血色的肌肤与苍白无力的四肢,他描绘皮松肉皱的肥胖裸体,借此渲染人体的真实感。
  这些“丑陋”的画像却成为高价珍品。他以非常规L型画布创作的《塞尚之后》(1999)曾被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以740万美元高价收购;他为怀孕期的凯特·莫斯作的裸体画像2004年曾被匿名人士以100万美元收购;2008年,卢西恩最著名的作品——《睡着的福利官》(1995)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3364万美元成交,刷新了当时在世艺术家的纪录。
  卢西恩的创作,曾令中国艺术界在85美术新潮后重新认识绘画的力量。“中国录像艺术之父”张培力表示:“他证明传统媒介同样可以创造新的语言,新的震撼。”
  卢西恩的去世,引起中国当代艺术圈几位重量级人物的缅怀。张晓刚追忆:“95年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一次看到他后期肥人系列的原作,非常震撼。其中‘老弗70岁时的自画像’被用在那届双年展画册的封面上。近七十岁时仍继续变法以近乎残酷的真实和力量征服了世界,终于登上伟大画家的王位。再次向大师致敬!”徐累评价:“他不装置,不理论,不周旋,不在乎博物馆,不参加开幕式,不爱去派对,连女王想请他画像,也是来好几趟工作室,憋屈地坐在破椅子上犯呆相,给画张巴掌大的(像)。他只呆在自己房里,连窗外都不看一眼,画画,画画,用古怪和臃肿砸疼这个世界的脸。”
  
  要对自己吝啬一些
  
  早上8点到下午3点、晚上7点到凌晨2点,画家卢西恩几乎做着同样的事情——凝视赤裸的男女人体,揣摩发肤肌理的每一道光,细细调配最精准的颜色,然后填满画布。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世纪。
  卢西恩的画室位于伦敦西部。在“脏乱到令人发指”的巢穴中,有一张可供模特倚躺的大床,外加几个画架与一辆可移动的小推车。此外,目之所及,全是一团团结成硬块的颜料积垢。
  卢西恩一直站着画画。在他的私密空间里,这个“疯老头”常常趿着可笑的拖鞋、半裸着身子,每天站立十多个小时。其生前好友、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介绍,画室中至今还留着几幅未成品,“他总是保持着3至4幅作品同时在架上的活跃创作状态。”
  卢西恩1922年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兄弟是作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10岁那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卢西恩随全家迁居伦敦,后成为英国公民。上世纪30年代末,欧洲笼罩在战争魔影下,积郁心中的恐惧在卢西恩的童年形成特殊知觉。1939年,他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受业于校长莫里斯门下,早期作品接近超现实主义,画作中曾出现双眼大得出奇的怪异人物。在其结合静物的肖像《少女与绿叶》(1948)、《弗兰西斯·培根)(1952)等细腻入微的写实画作中,可依稀看出安格尔、丢勒、门采尔等人的影响。
  17岁时,卢西恩的自画像在《地平线》杂志刊登,由此引发关注。其自画像创作贯穿一生,晚年他曾说:“创作自画像时,我避免画出快乐的神情。我注意到,很多人在自画像中流露出满足,但我认为那是为别人而装出来的,如果可能,要对自己吝啬一些。”
  卢西恩说,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灵魂的自画像。战后,他的名声在英国画坛如日中天,但他却选择隐居生活,鲜少露面,拒绝采访。“许多人对此感到惊讶:牺牲所谓的舒适生活,进入一种不确定的、孤独的状态,但我知道如何筹算自己的日子,我认真地做每个决定。”
  远离外界喧嚣,画家将自己关在室内,从亲近的人身上不厌其烦地刻画某种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与爷爷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心理学论调相比,卢西恩的裸体画中,情色意味并不浓郁,没有明艳的色彩与浪漫元素,反倒有种纪录片式的严峻清冷。
  那些裸体模特基本都是画家的亲朋好友。他们在他工作室的大床上或躺或睡,常常在数小时的模特工作中沉沉睡去。相知相熟的属性为他的作品注入了力量。据卢西恩的一位模特回忆:“他把床铺好,只说了两个字——‘躺下!’仿佛那里架了个照相机,后来又只说了一句——‘看着我!’”
  
  画中的英女王表情冰冷
  
  2003年11月28日,卢西恩开始为相识十多年的艺评家马丁·盖福德作画。据盖福德回忆,绘画过程中,卢西恩“充满能量和动感,注意力高度集中,身体如同跳舞般不停地移动。他跨到画布的一边,凝视着我,用手上的炭画笔比划着,然后再回到画布前加上一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喃喃自语,有时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团棉花擦掉一两笔,有时会后退一两步,歪着头审视着画布。”
  12月3日,盖福德第3次去画室,这天卢西恩准备上色。“他在画室中到处翻找,找到了一块调色板,上面是厚厚的一层虫子的残留物,还有一团团干颜料……调色板上还记着一些电话号码或提醒事项。他在堆积如山的颜料管子中翻找合适的画笔和颜料,最后来到画室角落那堆破布前,找出一块满意的,撕下干净的一个方块,如同围裙般塞到腰带上。此时,他看上去就像一位不太正式的屠夫或面包师。”
  至2004年7月,盖福德共去了40次画室,每次近三小时。卢西恩用7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戴蓝围巾的男人》。这算不上他的代表作,就连点题围巾也是他很少采用的亮色,画家强调,“我不要人们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
  事实上,卢西恩对模特非常挑剔,除了名模凯特·莫斯,他几乎从未用过专业人体模特。“我需要那种能一下激发画家创作冲动的模特,他们摆出某个特别姿势,是为我提供一种私密性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
  卢西恩的肖像画不迎合任何人的口味。2000年5月至2001年12月,他为英国女王创作了《伊丽莎白二世》。据说,此前女王邀请其为自己画像,他还搭了好几年臭架子。卢西恩保持着一贯冷静的画风,毫无美化意味。作品完成后,英国媒体引发热议,《每日邮报》说画像中的女王精力耗尽;《镜报》以“表情冰冷”形容;《太阳报》则指责这幅作品是对女王的“肆意歪曲”。卢西恩回忆,当年作画时,他曾试图激怒女王,但没成功,“她不太热情,但我喜欢她那样。”
  没多久,他与名模凯特·莫斯共进午餐后答应为其画像。在卢西恩的印象中,凯特“极其聪明,肢体表现力非常丰富”,但他同时也抱怨她总是迟到。除了给这些社会名流作画,为惺惺相惜的密友创作的人像凝聚了卢西恩更多苦心,其中包括他1990年起给英国行为艺术家、时装设计师利·波维瑞(Leigh Bowery)创作的系列画像,后者于1994年去世,年仅33岁,但卢西恩的创作却为其树立了另类美的招牌。
  在与盖福德的几次交谈中,卢西恩显露出对其他艺术同行的喜恶,他认为所有好的绘画都需要 “一点毒气”。他对文艺复兴时期很不屑,讨厌达·芬奇和《蒙娜丽莎》,说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轻飘飘。至于毕加索,在他眼里则是“绝对的道德败坏”。相比之下,他认为马蒂斯是更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把生活和形式相结合,那才是艺术的真谛”。
  
  被压抑的“纵火狂”
  
  “这是个热情而害羞的男人:一个赌徒、穿衣时髦的家伙、一个只顾画画的父亲。”
  近日,卢西恩的密友威廉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高功率微波辐照系统和实验对象、高功率厘米波对黄粉虫裸虫杀灭温度与死亡率、高功率厘米波辐照对草坪的损伤观察以及高功率厘米波辐照黄粉虫和草坪的温度变化比较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空间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研究临近位置属性或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是认识空间格局的有效手段。自1990年末,中国农业从长时间的短缺到现在
会议
本书记述了相隔吉林老师从语文学科改革入手,探索了情境教育这条新的教学之路。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他创设的 This book records the depar
如何培养创新型GIS人才是对我国大学GIS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论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产学合作”模式在创新型GIS
本文论述了上海核化事故应急救治中心的救治流程与平面设计、清洗设备、核化污染物的处理以及建筑装饰与设施。
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陆润,母亲朱佩霞。1917年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1921年毕业,得甲级第一名。1922年冬,母病逝。1924年,父患病去世。1929年中学毕业,保
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绘画艺术的画家,为何高呼“我负丹青”?功成名就之后,绘画艺术给他带来了别人奢求的一切,他为何又高呼“丹青负我”?七八十年代以前我作油画以野外写生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强调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创新性
会议
目的探讨ω-3鱼油对脓毒症患者的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 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加鱼油。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HLA-
本文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显示不同级别胶质瘤附近纤维传导束的受损情况,从而探讨DTI技术在胶质瘤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