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与《冉冉孤生竹》对比赏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中两位思妇的处境和心情多有相同,但又由于两人并不都是新婚远别而导致其心理表现出微妙差异。
  关键词:《行行重行行》 《冉冉孤生竹》 婚姻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两首思妇诗,两位女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情多有相同:两人与丈夫都是远别,《行》里说“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冉》则说“悠悠隔山陂”;都是久别,《行》里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冉》则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两人都因思念痛苦而感到生理变化,两诗均有“思君令人老”句;两人都对丈夫是否忠贞不二抱有怀疑,《行》说“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猜测丈夫受到他人蒙蔽才不思回家,《冉》则说“轩车来何迟?”、“君亮执高节”,用问句和猜测语气表现出对丈夫在外作为的担心。
  然而,内容如此相似的两首诗,读来感觉却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冉》诗的女主人公是新婚远别,而《行》诗则不是。由此而导致女子的心理不同表现在:
  第一,对婚姻生活和离别的记忆、感受深刻程度不同。《冉》诗没有对婚姻生活和丈夫进行任何描述。《行》诗对于婚姻生活也没有详细描述,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两句表明,离别情景已经深深印在思妇脑海里,供她回味。描写别后情景亦不同,《行》里说“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虽然相隔遥远,但中间无物阻隔,似乎二人可遥遥相望,表明二人心理上并未相隔。《冉》则说“悠悠隔山陂”,两人距离遥远且隔着大山。这“隔”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短暂的婚后共同生活使他们的夫妻感情无法达到如《行》诗中那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程度。
  第二,因思念而感受到的痛苦程度不同。两诗都说“思君令人老”,但两人由“老”而想到的事情并不完全相同。《行》里这句后是“岁月忽已晚”,是说自己忍受着相思之苦又老去一岁,丈夫却仍未归,有盼归意。前文的“衣带日已缓”说明消瘦得厉害。《冉》诗里“思君”句后是“轩车来何迟?”说明她也感到一天天老去,有盼归意。但她更关心的是丈夫为何不归,所以用问句。可以看出,她因离别感受到的感情痛苦不如《行》诗中的女主人公强烈。
  第三,两人的婚姻安全感强度不同。婚姻安全感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对方的现在有确定把握,产生感情上的依恋,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依赖等;二是对婚姻未来前景预期明确,不会时常担心婚姻被中止。婚姻初期,因双方对对方的态度和婚姻感受、道德操守等并不了解,一般都会有较强的不安全感。随着婚姻的延续,双方了解加深,感情加强,对于对方就会有清晰的把握,不安全感会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在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到这样的变化过程。《冉》诗里女主人公不安全感非常强烈。首先是她的依赖感未能得到满足。“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孤生竹”是自比,“泰山”比婚前娘家或想象中婚后的丈夫。可以看出她对“靠山”的期待非常强烈。“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一般注本都认为这是以这两种蔓生草的相互缠绕比喻夫妇感情亲密无间。这大可质疑。从行文上说,“菟丝”与“女萝”的关系有可能与“孤生竹”和“泰山”之间的“托身”关系相同,“附”字也可作旁证。从所用意象本身看,菟丝多生于平原,寄生于草本植物。女萝多附生于松树,并非菟丝理想的托身之物。且以生于平地的菟丝之低微卑弱欲攀附生于山林、悬于高松的女萝,几乎绝无可能。女主人公“千里远结婚”,远离了亲密可靠的娘家来到夫家,生活中和心理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丈夫,可是丈夫却在新婚不久离开了家。这两组比兴中传达出了女子的失落、孤单无依和茫然无措。
  其次,她对婚姻的未来怀有强烈的不确定感。“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表达的不仅仅是相思之苦和盼归之意,还有问句背后隐藏的满心猜疑:你为什么还不快点回来?你到底在做什么?会不会忘了我?会不会爱上他人?由于对丈夫了解有限,她无法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回答。这是她对丈夫的现在无法确定的焦虑。“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在封建婚姻家庭中处于附属地位的女子只能“以色事他人”,色衰而爱弛的例子层出不穷。于是女主人公不能不担心这样的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蕙兰花枯萎了就会被抛弃,如果你回来的时候我的青春美貌已经不再,会不会被抛弃?她没有把握。这是她对丈夫的未来,也是对婚姻前景无法确定的焦虑。新妇既对丈夫的现在和未来都无法把握,对婚姻的未来不能确定,就一定会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所以诗末尾才会说:“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希望对方忠贞不渝,但自己却完全不能做些什么以了解和影响对方,只能茫然地问: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行》诗的女主人公显然没有这么强烈的不安全感。由于结婚多年,她与夫家人很熟,即使丈夫不在身边她也不感到孤单无靠。她也担心丈夫久不归来或会另有所爱,但多年对丈夫的了解使信任超过了猜疑。这从所用比兴中可以看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相信丈夫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虽是猜疑,但既是“浮云”,便终会散去,“白日”依然是“白日”。所以,她并不像《冉》诗里女主人公那样焦虑不安、茫然无措,而是很乐观超然地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同样的思妇,同样的离别,同样的相思之苦,却只因是否新婚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体会和探寻这种发自心灵的独特性,才使得阅读成为一种探险的过程、灵魂对话的过程,也才具有了神秘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韩佚达:《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大连出版社,1997年。
   [2] 唐圭璋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作者简介:徐颖瑛,女,1969—,陕西华县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探索着当代文明掩盖下的人性,成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探讨了勒·克莱齐奥的语言与创作,展示了他对主流之外人性的深深思索与对生命的关爱。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文学创作 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勒·克莱齐奥是当今法国文坛上最活跃的严肃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
期刊
摘要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一位作品不多,但却颇具特色的美国南方小说家。在她的作品中往往羼杂着宗教和南方乡土气息的双重色彩,其代表作《好人难寻》完美地体现了她对天主教的诠释,以及对美国南方社会与传统的描写。本文从宗教层面出发,剖析了奥康纳笔下的“畸人”形象,以及她对原罪与救赎、暴力与死亡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宗教意识 原罪与救赎 暴力与死亡 哥特式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隐喻性语言不仅为想象提供了广阔天地,而且为事物创造着新的意义,对事物进行新的建构,形成一个双重的意义系统。但是,隐喻性语言的陈旧会丧失对人类感官的刺激,自然也就取消了语言本身的张力场。  关键词:隐喻 语言张力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艺术文本是由沾濡了浓重感情的想象所构成的一个虚幻世界,它通过艺术符号的双重功能——能指和所指,使这个世界生成一种开放的多
期刊
摘要 许多教材范本把莫泊桑小说《项链》里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当作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典型,其实,从时代的角度看,她不失为一位善良朴质诚实坚强的平凡女性,就像山野小花那样真实可爱。  关键词:玛蒂尔德 人性 可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许多教材范本都把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项链》里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看作“一个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期刊
摘要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出色的章回历史演义小说,人们在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质、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了社会学、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力求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推断历史上人物的真实活动面目,研究三国代表人物的用人艺术。  关键词:用人艺术 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 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三国是在
期刊
摘要 来自不同时代的三首《长相思》,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人类的共同情感。萧统诗含蓄古朴,欲言又止中传递出情感的沉重与无奈;李白诗华丽奔放,在有力度的情感上又加了一层政治的隐喻,意味隽永;白居易的词则既有词体的婉约细腻,又有盛唐诗的意境空灵,体现了词体新兴时期的风貌。  关键词:长相思 萧统 李白 白居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从人类摆脱动物性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真挚永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冯渊这个人物从“酷爱男风,最厌女色”到对英莲一见倾心,到最后被薛蟠打死之情节的描述,分析了冯渊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以及促使他转化的思想文化基础,客观地分析了“幻”与“情”的关系,阐述了冯渊这个人物开路先锋的意义。  关键词:冯渊 人物 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写小乡绅之子冯渊,从小父母双亡,没
期刊
摘要 古人经由外物而感,用心体察,写形传神,形神托出,形成咏物文学。先秦的咏物作品,就表现为由指物的泛化,再到比类寓意,外物内化的过程。由此也显示出咏物文学的产生、发展与兴盛的过程,这也恰是古人将世界外物内化、美化,从而寻找心灵栖托的过程。本文将探寻古人实现内心主体与外在物像统一之跋涉路途,并认为,这便是古人于外在世界中所寻找的心灵栖托。  关键词:咏物 状物 比德 栖息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本文选取“伊人”意象的“不确定”和“不切实”两个维度,试图把握《蒹葭》清丽迷朦的意境及人生旨趣,探寻《蒹葭》朦胧飘逸的艺术情趣和深刻蕴涵,以及《蒹葭》言简意丰的成因,以此引导读者鉴赏《诗经》中的这一杰出篇章。  关键词:朦胧诗境 伊人 朦胧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蒹葭》因其风格独特、情
期刊
摘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重“教”尚“学”,是孔子道德理想主义的重要特征,对于现代人人格塑造及现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 学习观 学习型社会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所创立的儒家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