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训练都离不开思维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着重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本文试就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四、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地思考并准确地求得结果。它包括: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在平时的观察或在一般不为他人所重视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快捷地提出问题。思维过程的敏锐——迅速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意义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或立足点。得出结果的敏捷——经过冷静缜密的思考,科学地分析,合理的选择,迅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思维的流畅性又叫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指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灵活地迁移,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它包括:思维起点的灵活——在思维起始的时候,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确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维过程的灵活——在思维进程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伸缩性强,能及时纠正误歧,根据进程中的实际变化不断变换着眼点。思维结果的灵活——思考的终结并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产生多种可能性方案,有比较选择的余地。思维方法灵活:头脑不僵化,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正面与反面结合,顺向与逆向交替,分析与综合共用,形象与抽象互动,以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五、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
例如教学《白杨》一课,开始出示投影片,伴以老师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种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四、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1)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地思考并准确地求得结果。它包括:发现问题的敏捷——能在平时的观察或在一般不为他人所重视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快捷地提出问题。思维过程的敏锐——迅速地意识到问题的性质、意义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或立足点。得出结果的敏捷——经过冷静缜密的思考,科学地分析,合理的选择,迅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思维的流畅性又叫非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闪现或表达较多的概念,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思维的灵活变通是指考虑问题时,思路开阔,不拘泥,不刻板,能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相协调,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灵活地迁移,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它包括:思维起点的灵活——在思维起始的时候,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确定思路,不死守一隅。思维过程的灵活——在思维进程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伸缩性强,能及时纠正误歧,根据进程中的实际变化不断变换着眼点。思维结果的灵活——思考的终结并非只求唯一答案,而是产生多种可能性方案,有比较选择的余地。思维方法灵活:头脑不僵化,不被某种固定的意识所牵制,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正面与反面结合,顺向与逆向交替,分析与综合共用,形象与抽象互动,以寻求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五、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