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形式之辩”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该文分析设计实训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以当代系统设计理论为解决方向,探讨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设施与环境三者的不同关系,并结合设计程序进行教学思考,以求为今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键 词: 公共设施;功能与形式;系统设计方法;教学改革
  一、背景介绍
  功能与形式之辩是西方乃至东方古老的设计命题,19世纪中叶以来,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结构转变,而新生资产阶级呼唤建筑形式的变革。特别是1851年水晶宫展厅的建造,对西方传统建筑形式提出了挑战。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在设计领域提出“形式依随功能”,以反对建筑的仿古倾向和装饰风格。后该思想成为功能主义流派的口号,很好地强调了设计功能对造型的主导作用。而我国,先秦时代孔子曾提起“美”“善”思想,美在某种意义上为形式,善为内容,因而艺术或设计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应该是“善”的,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功能和形式和谐统一的要求。
  无独有偶,至当代,在环境设计专业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成为学生设计实践的突出问题。但当今设计早已不仅限于单一的形式与功能,为解决此类问题,本人从系统论的角度解决公共设施设计实践问题,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1]。
  二、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形式与功能”问题分析
  形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后经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明确了其规定。在徐恒醇所著《设计美学》一书中为“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的发展的统一。形式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回到形式与功能的设计学关系,可以发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功能不仅是影响形式选择的唯一因素,与设计生产相关的材料、结构、技术乃至设计所在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形式的选择。此外,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功能的概念并非单一的,它包含不同层次和内容。如满足人功利需求的实用功能、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审美功能,以及设计成果其所必备的认知功能。因而,学生设计实践中存在的形式与功能问题从自身来看并不全面。
  (二)公共设施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从自身来看,是涵盖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等设计类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其成果是现代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丰富着人们的城市生活。因学科发展方向的原因,该课程在各个高校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我校为环境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赛督学,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设计类课程,符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2]。
  在课改之前的理论教学,更多偏向于公共设施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为了学生全面掌握公共设施的不同类别及其功能效用,会花大量篇幅从设计分类切入讲解,虽在讲解过程中也重视从公共设施的材料、技术、形态、功能等角度分析公共设施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使用功能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但并未文字化、概念化、图解化其思路。再加之学生上课存在对于教师口授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从而导致在设计实践之时存在的“形式与功能之辩”的错误命题。
  而在实践教学中,公共设施设计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往往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并未呈现具体的书面总结。易使学生在形式上,不考虑实际过于主观地做设计,甚至于根据自己粗浅的理解临摹仿制网络作品,毫无创新意识。在功能选择上,一套公共设施中也往往会呈现功能趋于雷同、与环境融合差,最终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却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当代系统设计论解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
  为解决设计实训中存在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笔者阅读相关书籍,结合设计实践中存在的功能与形式取舍的问题,从设施与设施、设施与环境、设施与人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此外,课程讲解中明确设计程序及步骤,可规范把控学生存在的主观设计问题。
  (一)设施与设施
  学生在设计不同功能所属的成套公共设施时,受经验的限制,往往无法合理把控整套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因而在整套公共设施设计之前,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对设施单元的共同联系。从整体角度,要求公共设施能呼应其所属场地的所需功能,且整组功能能整合成为功能集合体并满足不同人群的共性需求。而单一公共设施也要求具备多样性功能,以一个主要功能配多种次要功能的模式多角度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3]。
  而在形态选择上,公共设施应具备以简洁和几何化风格之上,趋向多样化面貌,恰当的艺术感及特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享受,满足城市、街道多样化的新特点。
  (二)设施与环境
  世界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在其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公共设施设计作为构筑物,同样强调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天人合一”。对于公共设施而言,可首先考虑本土自然资源对整套公共设施的材料选择,如自然地理因素、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综合选用1-3种符合要求的材料,宜少不宜多,方便标准化生产。如北海地区地域特殊材料珊瑚石,其砌块而成的夯土结构可成为与北海地区环境联系的突破点。其次,公共设施所在城市、街道和周边建筑的文化氛围也会对整套公共设施的设计产生影响,学生可综合周边因素,如形态、色彩、材质、細节等作为设计的来源,形成公共设施的共性特征。因而地域性主题强调北海特色疍家文化、海丝文化、汉文化的注入,并艺术抽象得到设施形态。再者,公共设施所在地的场所属性也会影响整套公共设施的不同功能,如场地位置狭小就要求公共设施必须适应该场所的尺度,符合该地块的功能需求并可直接被用户识别其使用方法[4]。
  (三)公共设施与人
  人从诞生之始就开始不断进行造物活动,为我们生产、生活制造所需的一切物体。公共设施作为人造物,其产生的原因在于满足人不同层面的需求。   对于公共设施而言,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户外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公共设施的功能的选取上,对于活动的分析根据《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形容为“人或主动或被动会出现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不同活动会对公共设施有不同的要求。以社会性活动为例,社会性活动的引发需要公共设施为其产生社会交往的人群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地点,该地点选址以提供开阔的视野为佳。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行为模式的用户会对公共设施产生不同的要求,要求设计师切身从人群的心理、生理出发解决其在城市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服务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要求公共设施从功能上满足其生理退化的需求,从形态上能提供一个无消极心理暗示的适老化公共设施。
  (四)设计程序与步骤
  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其一般程序中,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模式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
  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做设计之前,应对北海地域范围内公共设施进行摸查调研,明确本区位公共设施中存在的问题。摸查时学生可采用调查报告、摄像机记录和街头采访等多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明确该设施所在位置、周边环境、面向的用户人群、人群的行为模式、生活模式、活动轨迹等。数据收集之后需形成该地区人群需求图表,并根据覆盖的范围确定需求的优先级,最终设计成果需满足排名靠前的需求。此外,学生需根据调查明确设计的方向,回答公共设施服务的对象、具体的形态、功能、存在的位置、使用的时间和方式、制作成本以及趣味性等问题[5]。
  當需求和设计方向明确之后,就可构思设计方案,方案构思要求同学们反复验证其功能、形态、色彩、界面等是否符合用户及设计方向的需求,是否契合周边设施、周边环境,进行再设计。为避免重复论证中造成的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建议学生可针对公共设施的某一单一特性进行测试。如休息类座椅,确定其高度后,可简单以木板模拟其高度,让用户模拟不同活动轨迹对其高度进行检验,明确该设施高度是否合理。
  四、结语
  文章明析公共设施设计的系统论和设计步骤,解决了公共设施设计实践中常见的“功能与形式”之辩的问题,明确当代设计早已是从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和设施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最后得出公共设施需综合不同人群、环境的实际需求,无心理、生理负担地为目标用户打造一个满足其户外交往的城市活动场所。
  注:本论文隶属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2019JGB425。
  作者简介:周雨婷(1994—),汉族,贵族遵义,硕士研究生,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凌浩,陈旻瑾.环境中的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砚祖.一物一菩提:造物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张莲洁.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教学引入OBE理念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1(1).
  [5]刘玲,李晓英.人·情感·空间——城市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的研究[J].设计杂志,2017(10).
其他文献
“央”在重庆话里,有敷衍着过的意思。蒋宇当年给自己取这个网名时,也没想到以后的日子,不仅都得靠“央”,还“央”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在重庆的媒体圈,提起“蒋宇”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都得想一想。但如果说到“央央央皮”,大多数人都会当即点头:“哎呀,这人我知道啊。”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蒋宇”与“央央”这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就像是连体双胞胎,虽然有着相同的生活轨迹,但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蒋宇,是
竹,生长能力强,短短几年便漫山遍野,面对浩瀚竹海,如何利用是关键。  如今,人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快消品,大家已经习惯被工业化产品包围,很少有人能静下来,留意手艺,关注精神……古人咏叹的竹之气节,在日常生活里渐渐淡去。  2010年5月,本刊曾经做过一期关于竹的专题,转眼便是五年时间。在这五年里,有许多优秀的设计师、手艺人、企业同竹子一样,噌噌地成长着。他们认识到竹的可塑性,也看到竹子的快速再生能力
见到陆驰时,不禁感叹上天对她的眷顾:不仅长得好看,还有一副好嗓子。作为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首位硕士毕业生,她一向低调,只有新作面世时,才会引来阵阵惊叹。  透明好似情人  2007年,陆驰从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进修归国并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玻璃艺术工作室。在古法玻璃和吹制玻璃之间,她选择了前者。“虽然古法玻璃没有吹制玻璃那样变幻莫测,但可以让我细细品味创作过程与细节的快乐。”和吹制玻璃相比,古法玻璃的
在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之前,编织正成为风靡年轻女性的新时尚。在她们中间,编织达人艾塔显得与众不同,她不仅技艺过人,还开了一家名叫“艾塔手工小屋”的编织教室,与一帮志同道合的“织娘”分享着编织的乐趣。  掀开用各种编织小件串成的门帘走进屋里,各种毛线编织品带来的温暖感瞬间包裹住了全身。门口的学员作品展示区挂着不同款式的毛衣、包包和围巾,桌子上、窗台上摆着一个个精巧可爱的编织玩偶,就连灯饰和杯垫也全是手
似水流年,又一年。  不惊觉,我们14岁了。从最初的孤独行走,到如今的伙伴无数,我们正在见证:手工艺行业发展进入了最好的时代。  不管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马云、雷军齐齐倡导的新零售,还是这两年受到极大关注的工匠精神、民艺复兴、非遗传承,还有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甚至人工智能……这些热词多少都与手艺有关或为手艺的未来提出了思考,以及可探索的方向。  有人會担忧,人工智能时代,手艺人会被抢走
宣纸,是一种有着中国烙印的传统技艺载体,习艺难,生产苦、脏、累。位于泾县乌溪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让技艺永续传承,对在校生进行人才培养,推动宣纸技艺的薪火相传。手艺人们还开发出三丈三的大纸,更尝试拓展宣纸用途,运用到现代家居生活、文创产品衍生领域。  在阶段性打造的中国宣纸文化园,不仅有古法生产技艺制作宣纸的流程展示,还能体验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规划的宣纸古籍印刷、宣纸博物馆
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出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目,说其有意思,是因为题目之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从语料到题干,都反映了命题人员对目前我国民族文化颓势的反思与忧思。而从学生的答题及我们对中学师生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确实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首先来看看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近日,腹地智慧2016设计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隆重举行。腹地设计论坛是川美立足西部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与民间造物智慧,倾力打造的设计学科年度学术交流平台。腹地智慧2016设计论坛以“当代手工艺的复杂语境”为主题,探讨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再生与国家身份、文化认同的标签,既可以说机会重重,也可以说仍处于“语焉不详”的复杂语境与困境。作为本次论坛的重头戏,民俗学家徐
摘 要: 在2035遠景目标的强大背景下,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以文化自信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本文论述艺术在区域上的活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论述消费者体验促进经济发展主要是论述线下市场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艺术;消费者;经济;区域  一、艺术区域活用的表现  (一)社会空间  在后工业时代人的总动机和追求是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中的种
“十五少年意纵横,钧台麾下早安营。朱樱琥珀千层釉,富贵佛尊万世名。堪出老牛耕地力,欣闻雏凤破云声。而今已是从心所,不易坊中易大成。”河南陶瓷馆馆长李玄同特意为杨志作了这首诗,写尽了半个多世纪来,杨志与钧瓷的故事,有生活中的甜苦,也有钧瓷世界里的小幸福。  较真的杨志  9月15日的夜晚有些微凉,距离杨志70岁生日刚好过去4个月。  杨志守在窑炉边,看着火焰直往上蹿。前段时间一直下雨,这几天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