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爷爷张应平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agua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同姑爷爷、姑奶奶从没有见过面,我是听爷爷、奶奶、爸爸和村里一些老人叙述的情况,并根据一份《张应平同志简历表》,才得以理清了姑爷爷张应平的平生经历。
  参加红军 长征到陕北
   张应平1902年出生于广西梧州,原名苏木榕。1930年2月参加红军,在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从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姑爷爷都参加了。他开始在三纵队林彪手下负责通信工作,1932年9月调到红十二军电话排,1934年5月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通信科。
   当年,中央红军在蒋介石重兵围剿中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发展壮大,一度发展到30多万兵力,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但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在撤离中央苏区、突破湘江封锁线后锐减至3万人,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只剩6000人。张应平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陕北后,1936年2月调到中央军委三局机务科工作。
  赴新四军军部 与我姑奶奶成婚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皖南时,急需无线电人才,我姑爷爷奉命从陕北中央军委带领另外两名懂无线电的红军战士来到新四军军部,安排在军部通信科,姑爷爷担任机务室主任。
   我爷爷奶奶家在云岭罗里村,有7间房屋。新四军军部有几部电台就设在我爷爷家。1939年7月1日,日军飞机轰炸云岭新四军军部时,爷爷家7间房屋全被炸成一堆瓦砾。项英等军部领导还专门来到我家看望,项英说,日军飞机炸毁了你们家的房屋,你们对革命做出了贡献。目前还没能把日军赶出中国,抗战形势严峻,我们也很困难,暂时拿不出钱给你们重建房屋,这是国难。但请你们相信,抗战一定会胜利的,共产党不会忘记你们的,到时候国家会拿钱资助你们重建房屋的……
   除了我家,村里陈应匡家房屋也被炸得什么都没有了,全村绝大多数人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还有云岭老村、新村和中村董家村的老百姓房屋都遭到了轰炸。新四军军部是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去帮助修建的。所以广大民众都自认“对革命做贡献”了!
   随后,爷爷就挨着太公房屋盖了两间土墙茅草屋,军部有两部电台就设到这两间茅草屋里。爸爸多次告诉我说,他经常看到张应平在我太公家厅堂里捣鼓着电台和发电机,有时修理工具不得手时就搬到军部修械所解决。
   新四军军部在我们罗里村的近三年中,张应平有时也去各地作战部队检查指导电台设备使用和故障排除等技术上的问题,所以有关支队司令员等都熟悉他,像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还成了我姑爷爷的好朋友。
   张应平平时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军部电台,也就是在我家,从而结识了我爷爷的大妹妹陈清香,后来就成了我的姑爷爷。
   我姑奶奶陈清香是1909年4月23日出生的,17岁就嫁人了,婆家就在附近村的岗上肖家,丈夫叫肖青松,两人生一女儿叫肖炉宜。后肖青松被国民党抽壮丁死在了战场上,姑奶奶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此后她就常回娘家住着,天天都能接触到在我家捣鼓电台的张应平。张应平比她大7岁,时间长了,两人相互都有了一些了解,1940年底两人正式确立婚姻关系。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向北转移时,遭8万重兵的国民党军的阻击,激战七天七夜、弹尽粮绝后分散突围,姑爷爷张应平就突围回到了我家。
  隐居罗里 寻找党组织
   张应平突围到我家后,我奶奶的主要任务是望风。一旦有顽军或军警特务一类的生人出现,就把他藏到阁楼上柴火堆下,或者转移到屋后的山上去。
   罗里村有一条一直延伸到村庄中间的山岗,山岗的北头连接着黄山余脉的大山。这条山岗虽然不高,但长满了大树,恰似一片原始森林。当年奶奶掩护过好几批从茂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每次都是先匆匆忙忙地做点饭让他们吃饱,并带上一些锅巴作干粮,然后迅速隐藏到这条山岗的树林中,再往北进入大山中去。
   张应平隐藏到我家后,一直想找中共组织,因他也是个老党员了。可当时云岭地区中共党组织都隐蔽转移,个别党组织已转入地下、停止了活动。况且他隐藏到我家村里人都是不知道的。为了安全,家人也不敢去四处打听。
   时间长了,国民党顽军还是怀疑到我家。先后把我爺爷、奶奶抓去了,但他俩都宁死不说。爷爷被打得头破血流,奶奶也被打得遍体鳞伤。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因此被定为“堡垒户”,奶奶还享受了政府补助。
   丧心病狂的国民党顽军,为搜捕突围的新四军,把村里这条山岗上的树木都砍光了。家中和山岗是无法隐藏了,我爷爷就帮助他俩在王家岗田野里的一块较凹的平地上盖了三间草屋。张应平和我姑奶奶就隐居在那里。
   这里地形很好,地势凹,外面人不走到跟前都看不到,而他俩只要往高处一站,就可以看到村庄,看到很远的地方。这块凹地连着山岗,山岗树木柴草茂盛,直连着大山,便于撤离。他俩一边以种田为生,一边秘密寻找党组织。
   1944年4月30日,张应平第二个儿子张武子出世了。1945年姑爷爷终于联系上了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皖南游击支队司令的洪林,于是夫妇就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新四军皖南游击支队,随后去了新四军沿江支队。1946年2月中共皖南地委成立,同年5月,姑爷爷被调到皖南地委负责电台工作。1951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希圣为主席。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成立安徽军区(后改名安徽省军区),隶属华东军区,刘飞任司令员,曾希圣任政委,办公地点在合肥。我姑爷爷张应平调到安徽军区担任机务室主任,一家四口总算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转业广西 从事广播电台工作
   1950年5月1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张应平是广西梧州人,从1930年2月到江西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已经有20年了,经常想念家乡。那年他已经48岁了,得知家乡建立广播电台的消息时,结合自己一直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的专长,萌发了回家乡的念头。于是他向省军区司令员刘飞提出转业回广西的要求。
   1953年,安徽省军区领导终于批准了他的要求,那年,张应平51岁,他立即办理转业手续,回到阔别20多年的广西梧州老家,随即就到了南宁,参加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因为急于带着妻儿回广西老家,妻儿三人的户口迁移手续没有办理,仍在安徽。没有户籍,就没有粮油供应。那时粮食等生活用品都凭户口本,户籍管理较严,手续比较麻烦。
   为了把我姑奶奶和两个孩子的户口迁移到广西南宁,他准备找皖南时期的军部领导,可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都已牺牲,叶挺也已遇难,就想起当年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他与谭震林较熟,还同岁。此时主持华东局工作的谭震林已调中央工作了,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应平提笔给谭震林写了封信,报告自己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后的情况,要求将两个孩子和家属户口随他迁到广西南宁。后在谭震林的亲自过问下如愿以偿。
   1966年8月,64岁的姑爷爷张应平离休了。但离休也没能躲过那场劫难!造反派抓住他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后的“脱党”问题,大做文章批他,斗他。姑爷爷就给安徽省军区和从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战友写信,要求他们出来作证,可这时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他想找谭震林,可谭震林也被打倒了。
   姑爷爷被整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也不敢理睬他,甚至不给他治疗,赶他出院。姑爷爷几乎绝望了,这时他想到了林彪。因为他刚参加中央红军时,就在林彪领导的部队,因姑爷爷是搞无线电通信工作的,与林彪这样的领导经常接触,相互认识,且印象较深。这时的林彪已经是仅次于毛泽东主席的二号人物,于是就给林彪写信了。
   在林彪的过问下,广西方面立即重视起来,使张应平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恢复了健康,造反派也不纠缠他了,使他又平安幸福地生活了8年,1974年6月21日午时在广西南宁市去世。
   (责任编辑 刘顺发)
其他文献
2021年5月26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实地考察专家组莅临大理大学,对学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申报工作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巡视员娄晶为组长,由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建设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宣教处处长张艳、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戴明、云南省教材和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李舜。
At present,there are indeed many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upgraded talents among e-business students such as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the lack of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its corresponding mechanism.Therefore,there is a
“我去检查车辆。咱们在岗1分钟,必须做到安全60秒。”2月26日上午8时30分,在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高尚堡联合站充装岗值班室里,周建平边说边麻利地戴上安全帽和手套向大门外走去,开始了她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图1)。周建平所在的班组是高尚堡联合站充装班,主要担负站内天然气处理产品的充装、计量、外销和装车场现场标准化等工作,是“一级防火、甲级防爆”岗位,核对装车数据、检查随车安全附件、维护和保养厂区内的消防设备(图2、图3)是她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城市核心区航道进行环保疏浚,面临悬浮物浓度高、噪声控制要求高、水下管线密布、疏浚土合规化处置等多重技术难题。利用环保绞吸疏浚、GIS+BIM、土工管袋淤泥干化、超磁分离尾水净化等技术,嘉兴南湖环保清淤项目实现了疏浚施工环保化、安全管控信息化、淤泥处置减量化、尾水处理无害化。多种施工技术在嘉兴南湖环保清淤的成功实施及应用,为城市核心区航道环保疏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作用。
在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的上庄村,只要一说“小喇叭”,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小喇叭的大名叫刘维保,今年76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上庄村生,上庄村长,做了一辈子人民教师,退休回到上庄村,拿起小喇叭,当起了上庄村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他把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新四军抗战故事,收集整理,编辑成册,一遍遍讲给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听,讲给那些前来的参观的人听。这一讲就是近20
1945年4月,新成立的新四军第五师江南游击队指挥部秘密地设立在了石首、公安、华容地区的桃花山,沈国栋被任命为指挥长。  神出鬼没,打得日军哇哇叫   湖南华容与湖北石首是两省接壤之地,驻扎在华容的日军常过界到石首来打劫百姓,他们三五成群渡湖过来,抢劫财物,寻找刺激,有时枪也不带,见人都要搜一搜。   这些情报很准确地送到了江南游击队指挥长沈国栋的手里。   有一天,华容方向又过来了10多个
智能建筑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建筑行业要做到与时俱进,敢于挑战和创新,将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引入到现代化建筑工程建筑中,借助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且采取有效的节能对策,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发挥智能化和节能性设计的最大能效,为人们打造优质并且高性能的建筑环境,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能源消耗,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设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依据建筑整体规划和设计目标,采取有效的电气智能化及节能设计方法,摒弃传统建筑设计的
赵孟在某国企机电班任职班长已有5个年头,手底下的组员们也都是老搭档了,班组氛围十分融洽,组员们也都喜欢跟着他干。去年年底的时候,自认为一年工作还不错的赵孟找到单位领导,想为班组争取1个先进名额,却被领导婉拒,说是“班组执行力有待提升”。赵孟思来想去,认为是自己平时和组员们关系太好,从来没有对大家红过脸,也几乎没用制度来约束过谁。上个月一次班组周例会上,赵孟异常严肃地布置着周工作,组员们一如往常地嘻哈聊天,快退休的组员老高更是“肆无忌惮”地在接电话。正寻求改变的赵孟第一次冲大伙拍了桌子,指责他们\"
为减少植保无人机施药过程中的雾滴飘移,提高农药有效沉积率,选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探讨喷头类型和添加迈飞助剂对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喷雾雾滴的沉积分布及其防治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IDK120-01型喷头+1.0%迈飞助剂处理在水稻冠层、中层、底层的雾滴体积中径DV50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冠层的单位面积沉积量和农药有效沉积率分别为1.57μg/cm2和63.89%,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单位面积沉积量以冠层最高,中层次之,底层最低;喷头与助剂互作对防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目前而言,混凝土和钢结构工程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充分建筑工程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本文以实际施工为背景,探讨混凝土与钢结构工程中的建筑施工技术,供大家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