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智勇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nihao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论语》中可以得知,孔子教育學生以人格养成为第一要义。他教给学生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此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各种能力。但是,他更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品德,具有理想人格的价值追求。他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准则要求学生,希望弟子们能够做到仁、智、勇“三达德”。
  首先是仁。孔子在很多场合下把“仁”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仁是一切道德的最高品质。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时候,可以从中看到其弟子们多处问仁的记载。孔子给弟子的提问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其答案不尽相同。例如,“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等等。大致说来,仁的本义是友爱、互助、同情,即爱人之心。从《论语》里看出,孔子最常见的说法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就把礼与仁联系起来。礼是典章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一定会遵循社会的基本规范,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克制自己的言行,而不会影响他人,不会做有违礼制的事情,更不会危害公共秩序。因为只有那些具备仁之内在涵养的人,才能自觉地从外部规范自己的言行。
  再说智。“智”是儒家的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十分高明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在《论语》里关于“智”的学说仅有几处论述。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反映在人的品格和素质中,形成了人的性格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风格。孔子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乐,智者利仁。”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仁者安于仁,智者行于仁。”这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论语》中的“智”,也专指零碎的或无关紧要的知识,如“君子不可小智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智也。”有时候,“智”也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养成这样的能力。
  后说勇。智慧和勇气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真智慧。所以,有智慧,也要有胆识。勇气可以使人的智慧得以出色的发挥和运用。反之,对于一个懦夫而言,即使他再有智慧,在千钧一发、雷霆压顶的关键时刻,也不会挺身而出。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大丈夫应当智勇双全。有勇无智者,匹夫也;有智无勇者,懦夫也。在危急时刻,匹夫可能会鲁莽行事,而懦夫则会裹足不前,二者同样一事无成。
  中国人对勇敢有自己的理解。孔子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就明确告诫人们,不要把鲁莽蛮干、横行霸道、逞强好胜、好勇斗狠、盲目冒险当成勇敢。所以,具备正义感的勇敢才是真正的、理性的勇敢。
  仁德、智慧和勇气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如果再加上有利的机遇,就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然而,这样的主观素质不是人人可以具备的,这样的机遇和客观环境也不是人人可以遇到的。有些人满怀信心地走近幸运之门,等待机遇的到来;也有人更为灵活一些,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谨慎与灵活的关系,凭借仁德、智慧和勇气,与运气周旋,终于抓住了机遇,成就了事业。真正的成功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美德和谨慎,这就是仁、智、勇三者的有机结合。(原标题《从“达德”二字说起》)
  编辑/独渚
其他文献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出自刘基的《拟连珠》,其完整表述为:“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拟连珠》是他仿连珠文体而写的长篇诗作,共六十八首。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期刊
前面说到了脂肪,这次接着说肥胖。现代人以为肥胖就是形容脂肪多的,但是在古代不是这样,“肥”恰恰是形容肌肉多的一个词。《说文》:“肥,多肉也。”  唐朝人张志和的词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鱼的脂肪很少,鱼肥自然是指鱼的肉多,体形大。旧时北京商贩叫卖时吆喝:“驴肉!肥!”我开始听了就纳闷,驴又不是猪,怎么会有那么多脂肪?要是肉那么肥,怎么有人爱吃?殊不知人家还是遵循古义,说的是肉多
期刊
觀茶
期刊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仅就出版业来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每年出版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令人应接不暇。面对这种状况,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更多的书,很多读者便选择了快读的方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想要读的书读完。快读的确能提高阅读效力,但这种方式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商榷。最近读了关于台湾作家王文兴的访谈录,对他所提倡的“慢读法”颇有感慨。  少年时代的王文兴,也和大多同学一样,读书速度很快,
期刊
一  人生是什么?  “不如意事常八九。”  人生中的确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明明已達到成功边缘的挫败,幸福多年只因为一件小事而离散的婚姻,长久奋斗只因为一点疏忽而造成的消沉。  这些事情常常令人恨不得一头撞死,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无可奈何的。  无可奈何,岂非就是人生中最悲伤的悲伤。  就算你有八百匹五花马、七千件千金裘,都拿去换了美酒,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还是无法消去。  可是人生中无疑还是有很多值
期刊
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七十是心灵最自由而圆融的阶段。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到了七十岁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却处处与人相融,与物相和,与世相安。  孔子从“十又五岁志于学”为发端,其中志字,士下有心,即发心坚持于学习,到七十仍回到“心”,其一生所学,落实在此心之自由从容,圆融安详。这种境界,真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样的老来之境,心还是如此温暖而自如。  古人认为“
期刊
中国人对“九”情有独钟,什么“九拜”、“九州”、“九天”、“九龙壁”、“九五之尊”等等。就连许多成语也都与“九”沾上了边,“九曲回肠”、“九牛一毛”、“一言九鼎”,还有官分“九品”,水分“九派”,宗分“九族”等。可见人们对“九”是多么崇拜和重视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九”又是最大的阳数,阳气最盛,所以人们对“九”格外崇尚。再加上“十”为满盈之数,物极必反,满则溢,极盛必衰
期刊
入秋,正是采莲时节。此时若身处江南,赏采莲美景,当是快事。  自古江南水道纵横,湖塘遍布,秋日采莲,也是水乡人家寻常事。接天莲叶间,小舟出没,渔歌互答,玉手如藕,莲蓬轻折,真是满湖风情荡漾,风光迷人。  江南采莲,自古即为文人骚客记叙描述。最早的吟咏,当来自民间。汉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即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前三句应是
期刊
史学——沙漠玫瑰的开放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以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
期刊
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然而围绕其身上的谜团却非常多。首要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史记·秦始皇本纪》本来写得很清楚:“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那么秦始皇就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白纸黑字铁板钉钉。  然而,同书另一篇《吕不韦列传》却说:“吕不韦取邯
期刊